張介賓

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六十四春集·外科鈐古方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十四春集·外科鈐古方 (7)

1. 外科

消毒散(五八),治乳癰吹乳並便毒,如憎寒壯熱,或頭痛者,宜先服人參敗毒一二劑,方可服此藥;如無前證,即服此藥三二劑;或腫不消,宜服托裡散。

金銀花,青皮,天花粉,柴胡,殭蠶(炒),貝母,當歸(酒拌),白芷(各二錢),

水二鍾,煎一鍾。食遠服。如治便毒,加大黃一二錢煨用,空心服。

清熱消毒散(五九),治一切癰疽陽證腫痛,發熱作渴。

黃連(炒),山梔(炒),連翹,當歸,甘草(各一錢),川芎,芍藥,生地(各一錢半),金銀花(二錢),

上水煎服。

(東垣)黃連消毒散(六十)治腦疽背疽,焮腫疼痛,或麻木。

黃連(炒),羌活(各一分),黃芩,黃柏,桔梗,藁本,防己(各五分),歸尾,連翹,防風,獨活,知母(炒),生地(各四分),人參,甘草(各三分),黃耆,蘇木,陳皮,澤瀉(各二分),

上水煎服。

連翹消毒散(六一),治癰疽實熱諸證。亦名清涼飲。亦即《局方》涼膈散。

連翹(一兩),梔子,大黃,薄荷,黃芩(各五錢),甘草(一兩半),朴硝(二錢半),

上每服一兩,水煎溫服。

加味解毒湯(六二),治癰疽實熱,大痛不止。

黃耆(鹽水炒),黃連(炒),黃芩(炒),黃柏(炒),連翹,當歸(酒拌,各七分),甘草(炙),白芍藥,梔子(炒,各一錢),

水二鍾,煎服,痛即止。

解毒防風湯(六三),治斑疹或癢或痛。

防風(一錢),黃耆,芍藥,地骨皮,枳殼(炒),荊芥(各二錢),

水煎。徐徐服。

(陳氏)解毒防風湯(六四)方在痘疹五六。治痘疹毒氣熾盛。

散腫潰堅湯(六五)治瘰癧堅硬,氣血無虧,宜用之。

柴胡,黃芩(各四分),白芍藥(炒),升麻,連翹,黃柏(酒炒),蓬朮,三稜(酒拌微炒),乾葛,歸尾(各三分),知母(酒炒),龍膽草(酒炒),天花粉,桔梗,昆布(各五分),炙甘草(二分),

上水煎服。

栝蔞托裡散(六六),治瘡瘍毒盛者,未成則易消,已成則易潰,既潰則生肌。

黃栝蔞(一個,杵碎),忍冬藤,乳香(各一兩),蘇木(五錢),沒藥(三錢),甘草(二錢),

上用酒三碗,煎二碗。空心、日午、臨睡分三服。或以此為末,酒糊丸,彈子大,硃砂為衣。細嚼用當歸酒送下,治打撲損傷尤妙。

萬金散(六七)一名內托散。治癰疽已潰未潰者,有消毒破血之功。

栝蔞(一個,杵碎),沒藥(一錢,研),大甘草節(二錢),

上用酒二碗,煎一碗,去柤,後入沒藥服。

制甘草湯(六八)治懸癰不拘腫潰,亦治癰疽。

用大甘草一兩,切三寸長,用澗水一碗浸透,以慢火炙乾,仍投前水浸透,再炙至水乾為度,卻銼鈿,用無灰酒二鍾煎七分。空心服。嘗有人患此已破,服兩劑瘡即合。一、國老膏方:用大甘草二斤,以河水浸取漿汁,去柤,用銀石器熬成膏,瓷罐收貯。每服一二匙,酒調服,或水亦可,尤解丹藥之毒。一方治癰疽,用生甘草為末,酒調服二錢,連進數服自消。

白話文:

外科

消毒散 (五八),治療乳房腫痛、乳腺炎以及皮膚瘡毒,如果出現發冷發熱、全身發熱或者頭痛的症狀,應該先服用人參敗毒散一到兩劑,之後再服用此藥;如果沒有上述症狀,可以直接服用此藥二到三劑;如果腫脹沒有消退,應該服用托裡散。

金銀花、青皮、天花粉、柴胡、炒過的殭蠶、貝母、用酒浸泡過的當歸、白芷(各八克),

用水兩碗煎成一碗,在飯後服用。如果治療皮膚瘡毒,加大黃四到八克,用餘火微烤後加入,空腹服用。

清熱消毒散 (五九),治療各種癰瘡、瘡毒等屬於陽證的紅腫疼痛,發熱口渴。

炒過的黃連、炒過的梔子、連翹、當歸、甘草(各四克),川芎、芍藥、生地(各六克),金銀花(八克),

用水煎服。

黃連消毒散 (六十) (東垣方),治療腦後或背部的癰瘡,紅腫疼痛,或者麻木。

炒過的黃連、羌活(各0.4克),黃芩、黃柏、桔梗、藁本、防己(各2克),當歸尾、連翹、防風、獨活、炒過的知母、生地(各1.6克),人參、甘草(各1.2克),黃耆、蘇木、陳皮、澤瀉(各0.8克),

用水煎服。

連翹消毒散 (六一),治療癰瘡等實熱證。又名清涼飲,也稱《局方》涼膈散。

連翹(40克),梔子、大黃、薄荷、黃芩(各20克),甘草(60克),朴硝(10克),

每次服用40克,用水煎熱服用。

加味解毒湯 (六二),治療癰瘡等實熱證,疼痛劇烈不止。

用鹽水炒過的黃耆、炒過的黃連、炒過的黃芩、炒過的黃柏、連翹、用酒浸泡過的當歸(各2.8克),炙甘草、白芍藥、炒過的梔子(各4克),

用水兩碗煎服,疼痛就會停止。

解毒防風湯 (六三),治療皮膚上的疹子,有時發癢,有時疼痛。

防風(4克),黃耆、芍藥、地骨皮、炒過的枳殼、荊芥(各8克),

用水煎,慢慢服用。

解毒防風湯 (六四) (陳氏方),此方在痘疹篇第五六篇,治療痘疹毒氣旺盛。

散腫潰堅湯 (六五),治療瘰癧堅硬,但氣血沒有虛損的情況,適合使用。

柴胡、黃芩(各1.6克),炒過的白芍藥、升麻、連翹、用酒炒過的黃柏、蓬朮、用酒拌炒後的三稜、乾葛、當歸尾(各1.2克),用酒炒過的知母、用酒炒過的龍膽草、天花粉、桔梗、昆布(各2克),炙甘草(0.8克),

用水煎服。

栝蔞托裡散 (六六),治療瘡瘍毒氣旺盛的,還沒形成的容易消散,已經形成的容易潰膿,潰膿後容易生肌。

黃栝蔞(一個,搗碎),忍冬藤、乳香(各40克),蘇木(20克),沒藥(12克),甘草(8克),

用酒三碗煎成兩碗,空腹、中午、睡前分三次服用。也可以將此藥磨成粉,用酒和成糊做成丸子,像彈珠一樣大,外面塗上硃砂,細嚼後用當歸酒送服,治療跌打損傷尤其有效。

萬金散 (六七),又名內托散,治療癰瘡已經潰膿或尚未潰膿,有消毒破血的功效。

栝蔞(一個,搗碎),沒藥(4克,研磨成粉),大甘草節(8克),

用酒兩碗煎成一碗,去除藥渣,之後加入沒藥服用。

制甘草湯 (六八),治療長在身體上的癰腫,無論腫大或潰爛,也治療癰瘡。

用大甘草40克,切成10公分長,用泉水一碗浸泡透,用慢火烤乾,再放入之前的泉水中浸泡透,再次烤到水乾為度,然後切成碎片,用不含灰的酒兩碗煎成七分,空腹服用。曾經有人患此病已經潰破,服用兩劑後瘡口就癒合了。

一種國老膏的配方:用大甘草一公斤,用河水浸泡提取汁液,去除藥渣,用銀製或石製的器皿熬成膏狀,用瓷罐儲存。每次服用四到八克,用酒或水調服,尤其能解除丹藥的毒性。

另一種治療癰瘡的方法,用生甘草磨成粉,用酒調服八克,連續服用幾次就會自行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