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五十一德集·新方八陣 (5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十一德集·新方八陣 (54)

1. 和陣

上另研為末,煉蜜與棗杵勻,每兩作十丸,用金箔為衣。每服一丸,溫水化下。

《醫統》,牛黃丸,治癲狂風癇心風,神不守舍,時發無常,仆地吐涎,不自知覺。

牛黃,珍珠,麝香(各五分),硃砂,龍齒(各另研),犀角,琥珀(各二錢),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人參,茯苓(各四錢),水銀(五分),防風,黃芩,知母,龍膽草,石菖蒲,白芍藥,全蠍,甘草(各五錢),蜂房(三錢),金箔,銀箔(各七十片)

上為末,共和勻,煉蜜和搗千杵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食後臨臥新竹葉湯下。

(萬氏),牛黃清心丸,方在小兒。治心熱神昏。

(錢氏),牛黃丸,方在小兒。治小兒痰涎風癇。

《雜著》,牛黃丸,方在小兒。治小兒驚癇,痰涎壅盛。

三味牛黃丸,方在小兒。治小兒驚熱疳積。

蘇合香丸,治中氣,或卒暴氣逆心痛,鬼魅惡氣等證。

麝香,沉香,丁香,白檀香,香附,蓽撥,白朮,訶子(煨去皮),硃砂(水飛),青木香烏犀角(各二兩),熏陸香,龍腦(各一兩),安息香(二兩,另為末,用無灰酒一升熬膏),蘇合油(二兩,入安息香膏內)

上為細末,用安息香膏並煉蜜,每兩作十丸,熔黃蠟包裹為善。每用溫水化服一丸。或丸如桐子大,每服四、五丸。

龍腦雞蘇丸,治上焦之火,除煩解勞,安吐血衄血,清五臟虛煩,神志不定,上而酒毒膈熱消渴,下而血滯五淋血崩等疾。

麥冬(四兩),甘草(一兩半),龍腦薄荷葉(一斤),阿膠(炒),人參(各二兩),黃耆(炙,一兩),生地(六兩,另為末),木通,銀柴胡(各二兩,此二味用沸湯浸一日夜,絞取汁)

上用好白蜜二斤,先煎一兩沸,卻入地黃末,不住手攪,徐加木通、柴胡汁,慢火熬成膏,然後加前諸藥末和丸,如豌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隨證用引送下。如室女虛勞,寒熱潮作,用人參柴胡湯下。一方如前,有黃連一兩。

九還金液丹,方在小兒。

治男婦小兒中風驚風,痰盛氣急。

《良方》,香橘湯,治七情內傷,胸膈不快,腹脅脹痛。

香附(炒),半夏(制),橘紅(各三錢),甘草(炙,一錢)

水一鍾半,生薑五片,紅棗二枚,煎八分。食遠服。

《良方》,分氣紫蘇飲,治腹脅疼痛,氣促喘息。

蘇葉,桔梗(去蘆),桑白皮,草果仁,大腹皮,白茯苓,陳皮,炙甘草(各一錢半)

水一鍾半,生薑三片,入鹽少許,煎八分,食前服。

《本事》,枳實散,治男子兩脅疼痛。

枳實(一兩),白芍藥(炒),雀腦芎,人參(各半兩)

上為細末。薑棗湯調服二錢,酒亦可,食前,日三服

《濟生》,推氣散,治右脅疼痛,脹滿不食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上藥材另外研磨成粉末,再用煉製過的蜂蜜與紅棗肉一起搗勻,每兩份藥材做成十顆藥丸,用金箔包裹。每次服用一顆,用溫水化開後服下。

《醫統》中的牛黃丸,用來治療癲狂、風癇、心風等疾病,症狀為精神恍惚、時常發作,突然倒地吐口水,不省人事。

藥方組成為:牛黃、珍珠、麝香(各五分)、硃砂、龍齒(各另外研磨)、犀角、琥珀(各二錢)、天門冬(去心)、麥門冬(去心)、人參、茯苓(各四錢)、水銀(五分)、防風、黃芩、知母、龍膽草、石菖蒲、白芍藥、全蠍、甘草(各五錢)、蜂房(三錢)、金箔、銀箔(各七十片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,用煉製過的蜂蜜和藥粉一起搗杵上千次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十五顆,飯後臨睡前用新鮮竹葉湯送服。

(萬氏)的牛黃清心丸,此方出自小兒科。用來治療心熱神昏。

(錢氏)的牛黃丸,此方出自小兒科。用來治療小兒痰涎風癇。

《雜著》中的牛黃丸,此方出自小兒科。用來治療小兒驚癇,痰液壅盛。

「三味牛黃丸」,此方出自小兒科。用來治療小兒驚熱及疳積。

「蘇合香丸」,用來治療中氣不足,或突然氣逆引起的心痛,以及鬼魅邪氣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為:麝香、沉香、丁香、白檀香、香附、蓽撥、白朮、訶子(煨過並去皮)、硃砂(用水淘洗)、青木香、烏犀角(各二兩)、熏陸香、龍腦(各一兩)、安息香(二兩,另外研磨成粉末,用無灰酒一升熬成膏狀)、蘇合油(二兩,加入安息香膏中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安息香膏和煉製過的蜂蜜混合,每兩份藥材做成十顆藥丸,用熔化的黃蠟包裹。每次用溫水化開服用一顆。或者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四、五顆。

「龍腦雞蘇丸」,用來治療上焦火旺,消除煩躁疲勞,安止吐血、流鼻血,清解五臟虛煩,神志不清,上則可治酒毒、胸膈熱、消渴,下則可治血瘀、五淋、血崩等疾病。

藥方組成為:麥冬(四兩)、甘草(一兩半)、龍腦、薄荷葉(一斤)、阿膠(炒過)、人參(各二兩)、黃耆(炙過,一兩)、生地(六兩,另外研磨成粉末)、木通、銀柴胡(各二兩,此二味用沸水浸泡一天一夜,擠出汁液)。

先用好的白蜜二斤,煎煮至沸騰,然後加入生地黃粉末,不停攪拌,慢慢加入木通、柴胡汁,用小火熬成膏狀,然後加入之前準備好的其他藥材粉末,混合製成如豌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顆,根據病情用藥引送服。如女子因虛勞而出現寒熱潮熱,可用人參柴胡湯送服。其中一個藥方與之前相同,但加入了黃連一兩。

「九還金液丹」,此方出自小兒科。

用來治療男女老幼中風、驚風,以及痰多氣喘等症狀。

《良方》中的香橘湯,用來治療因七情內傷導致的胸悶不暢、腹部及兩脅脹痛。

藥方組成為:香附(炒過)、半夏(製過)、橘紅(各三錢)、甘草(炙過,一錢)。

用水一碗半,加入生薑五片、紅棗兩枚,煎煮至剩八分。在飯後服用。

《良方》中的分氣紫蘇飲,用來治療腹部、脅部疼痛,氣喘急促。

藥方組成為:紫蘇葉、桔梗(去蘆)、桑白皮、草果仁、大腹皮、白茯苓、陳皮、炙甘草(各一錢半)。

用水一碗半,加入生薑三片,少量鹽,煎煮至剩八分,在飯前服用。

《本事》中的枳實散,用來治療男子兩脅疼痛。

藥方組成為:枳實(一兩)、白芍藥(炒過)、雀腦芎、人參(各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。用薑棗湯調服二錢,也可以用酒送服,飯前服用,每日三次。

《濟生》中的推氣散,用來治療右脅疼痛,腹脹不適,食慾不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