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八須集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須集 (6)

1. 結胸(三十八)

至於結胸之治,則仲景俱用大陷胸湯主之。然余之見,則惟傷寒本病,其有不因誤下,而實邪傳裡,心下硬滿,痛連小腹而不可近,或燥渴譫妄,大便硬,脈來沉實有力者,此皆大陷胸湯所正宜也。其於太陽少陽表邪未解,因下早而致結胸者,此其表邪猶在,若再用大陷胸湯,是既因誤下而復下之,此則余所未敢。

不若以痞滿門諸法,酌其輕重,而從乎雙解,以緩治之;或外用罨法,以解散胸中實邪,此余之屢用獲效,而最穩最捷者也。罨法見新方因類第三十。

白話文:

關於結胸的治療,張仲景都使用大陷胸湯來處理。但我認為,只有傷寒本身,不是因為誤用瀉藥導致的,而是邪氣直接傳入體內,造成心下部位硬滿、疼痛連到小腹且無法靠近,或者出現口渴、胡言亂語、大便乾硬、脈象沉實有力的情況,這些才是真正適合使用大陷胸湯的狀況。

至於太陽、少陽的表邪還沒解除,就因為過早使用瀉藥而導致結胸的,這時候表邪仍然存在,如果再用大陷胸湯,就等於是因為誤用瀉藥而再次使用瀉藥,這是我不敢貿然嘗試的。

不如用治療痞滿的方法,根據病情輕重,採用表裡雙解的方式,慢慢治療;或者外用敷藥的方法,來解除胸中的實邪,這是我多次使用且有效,也是最穩妥快捷的方法。敷藥的方法可以參考《新方因類》第三十篇。

2. 陰厥陽厥(三十九 附臟厥蛔厥)

厥有二證,曰陽厥,曰陰厥也。陽厥者,熱厥也,必其先自三陽傳入陰分,故其初起,必因頭疼發熱,自淺入深,然後及於三陰,變為四肢逆冷,或時乍溫,其證必便結躁煩,譫語發渴,不惡寒,反惡熱,脈沉有力。此以傳經熱證所化,外雖手足厥冷,內則因於熱邪,陽證發厥,故為陽厥,乃陽極似陰也。

其證由邪熱內結,或伏陽失下之所致也。凡厥微則熱亦微,宜四逆散之類;厥甚則熱亦甚,宜承氣湯之類也。陰厥者,寒厥也,初無三陽傳經實熱等證,而真寒直入三陰,則畏寒厥冷,腹痛吐瀉,戰慄不渴,脈沉無力者,此陰寒厥逆,獨陰無陽也,故為陰厥。輕則理中湯,重則四逆、回陽等湯主之。

成無己曰:四逆者,四肢不溫也。傷寒邪在三陽,則手足必熱,傳到太陰,手足自溫,至少陰則邪熱漸深,故四肢逆而不溫也。及至厥陰,則手足厥冷,是又甚於逆,故用四逆散,以散其傳陰之熱證。

《論》曰: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,虛家亦然。成無己注曰:四逆者,四肢不溫也;厥者,手足冷也,甚於四逆也。皆陽氣少而陰氣多,故不可下,虛家亦然。《金匱玉函》曰:虛者十補,勿一瀉之。

《論》曰:凡厥者,陰陽氣不相順接,便為厥。厥者,手足逆冷是也。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結胸,小腹滿,按之痛者,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。傷寒發熱四日,厥反三日,復熱四日,厥少熱多,其病當愈。傷寒,厥四日,熱反三日,復厥五日,其病為進。寒多熱少,陽氣退,故為進也。若厥而嘔,胸脅煩滿者,其後必便血。

《論》曰:少陰病,下痢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,其人面赤色,或腹痛,或乾嘔,或咽痛,或痢止脈不出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傷寒脈促,手足厥逆者,可灸之。傷寒脈滑而厥者,里有熱也,白虎湯主之。手足厥寒,脈細欲絕者,當歸四逆湯主之。

若其人內有久寒者,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。大汗出,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、又下痢厥逆而惡寒者,四逆湯主之。大汗,若大下痢,而厥逆者,四逆湯主之。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緊者,邪結在胸中,心中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須吐之,宜瓜蒂散。傷寒厥而心下悸者,宜先治水,當服茯苓甘草湯,卻治其厥。

不爾,水漬入胃,必作痢也。下痢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嘔而脈弱,小便復痢,身有微熱,見厥者難治,四逆湯主之。

按:陽厥陰厥,其辨如前,此先哲之大法也。然愚則猶有所辨,如陰厥一證,既無陽證陽脈,而病寒若此,明是陰證,今人但曰中寒者,即其病也。然犯此者無幾,知此者無難,治宜溫中,無待辨也。惟是陽厥一證,則有不得不辨者。

白話文:

厥證有兩種,一種叫陽厥,一種叫陰厥。

陽厥就是熱厥,一定是先從三陽經傳入陰經,所以一開始會頭痛發燒,從表淺進入深層,然後影響到三陰經,變成四肢冰冷,有時又會覺得溫熱,這種情況一定會大便乾燥、煩躁、胡言亂語、口渴,不怕冷反而怕熱,脈象沉實有力。這是因為經絡傳遞的熱證所導致,雖然外表手腳冰冷,但內在是熱邪引起的,陽證發作的厥證,所以稱為陽厥,是陽氣極盛卻呈現出陰寒的假象。

這種情況是由於邪熱在體內結聚,或是潛藏的陽氣無法向下疏散所導致。一般來說,厥證症狀輕微,熱象也比較輕微,適合用四逆散之類的藥方;如果厥證症狀嚴重,熱象也比較嚴重,適合用承氣湯之類的藥方。陰厥就是寒厥,一開始就沒有三陽經傳經的實熱等症狀,而是真正的寒邪直接侵入三陰經,所以會怕冷、四肢冰冷、腹痛、嘔吐、腹瀉、發抖、不口渴、脈象沉弱無力。這是因為陰寒的厥逆,只有陰氣沒有陽氣,所以稱為陰厥。輕微的可以用理中湯,嚴重的可以用四逆湯、回陽湯等藥方來治療。

成無己說:四逆指的是四肢不溫暖。傷寒邪氣在三陽經時,手腳一定會發熱,傳到太陰經時,手腳會自行溫熱,到了少陰經,邪熱會漸漸深入,所以四肢會變得冰冷不溫暖。到了厥陰經,手腳會冰冷,比不溫暖更嚴重,所以要用四逆散來疏散傳入陰經的熱證。

《傷寒論》說:各種四肢逆冷的厥證,都不能使用瀉下的藥物,虛弱的人也是一樣。成無己註解說:四逆指的是四肢不溫暖;厥指的是手腳冰冷,比四逆更嚴重。這些都是因為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,所以不能使用瀉下的藥物,虛弱的人也是一樣。《金匱玉函》說:虛弱的人要用十種方法來補益,不能用瀉下的方法。

《傷寒論》說:凡是厥證,都是因為陰陽之氣無法順暢銜接而造成的。厥證就是手腳冰冷。病人手腳冰冷,說自己不是胸部結痛,而是小腹脹滿,按壓會痛,這是因為寒邪結聚在膀胱和關元穴的部位。傷寒發燒四天,反而厥冷三天,再發燒四天,厥冷時間少發熱時間多,這種情況病情就會好轉。傷寒厥冷四天,反而發熱三天,又厥冷五天,這種情況病情就會加重。寒冷時間多發熱時間少,陽氣衰退,所以病情加重。如果厥冷還伴隨嘔吐,胸脅脹滿煩躁,之後一定會便血。

《傷寒論》說:少陰病,腹瀉清稀的糞便,體內寒冷體表發熱,手腳厥冷,脈象微弱快要消失,身體反而不覺得寒冷,臉色發紅,或是腹痛,或是乾嘔,或是咽喉疼痛,或是腹瀉停止但脈象消失,這種情況可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傷寒脈象急促,手腳厥冷,可以針灸。傷寒脈象滑數而厥冷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,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。手腳冰冷,脈象細微快要消失,可以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。

如果這個人體內有長久的寒氣,可以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來治療。大量出汗,發熱不退,身體內部拘急,四肢疼痛,又腹瀉、厥冷、怕冷,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。大量出汗,或是大量腹瀉,又厥冷,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。病人手腳冰冷,脈象時而緊縮,這是因為邪氣結聚在胸中,心中脹滿煩躁,肚子餓卻不能吃,病在胸中,應該用嘔吐的方法來治療,適合用瓜蒂散。傷寒厥冷又心悸,應該先治療體內的水氣,服用茯苓甘草湯,之後再治療厥冷。如果不這樣做,水氣侵入胃部,一定會造成腹瀉。腹瀉清稀的糞便,體內寒冷體表發熱,出汗又厥冷,可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嘔吐而且脈象虛弱,小便又腹瀉,身體微微發熱,出現厥冷,這種情況難以治療,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。

按:陽厥和陰厥的區分,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,這是前代醫家的重要法則。但是,我個人認為還是有一些需要區分的地方,比如陰厥,既然沒有陽證陽脈,而且病症寒冷到這種程度,明明是陰證,現在的人只說是中寒,就是這種病。但是,犯這種情況的人不多,了解這些並不難,治療應該用溫中,不需要再多做區分。只有陽厥,有不得不區分的地方。

厥證是由三陽經傳入,所以稱為陽厥,這固然沒錯,但即使是傳經的病證,難道就完全沒有陰證的情況嗎?所以凡是真陽不足的病症,就是陽中的陰厥;脈象虛弱無力的,就是陽中的陰厥;攻伐或清涼藥物使用太過,也是陽中的陰厥。四肢是諸陽的根本,如果沒有熱結、煩渴、腹脹等症狀,而出現厥冷,都是因為陽氣不足。成無己說:大體上來說,厥逆主要是由陰氣所主導,寒證比較多。

又說:厥證是陰氣過盛的表現。所以凡是屬於夾雜虛弱的傷寒,即使是從陽經傳入的,也是陽中的陰厥。陰中的陰證應該用溫補的方法,那麼陽中的陰厥,難道就應該用清涼的方法嗎?學習的人不要以為只要先有頭痛發熱,又從三陽經傳入,就一定是陽厥,而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這樣會造成很大的危害。

一、臟厥證。《傷寒論》說:傷寒脈象微弱而厥冷,到了七八天皮膚冰冷,這個人躁動不安,沒有片刻的安寧,這是臟厥。臟厥是死證,代表陽氣已經耗盡。

二、蛔厥證。《傷寒論》說:蛔厥的人應該會吐出蛔蟲,現在病人卻很安靜,時而煩躁,這是因為臟腑虛寒,蛔蟲上行進入膈膜,所以煩躁,過一會兒又會停止,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嘔吐,又會煩躁,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出來,這個人應該會自己吐出蛔蟲。蛔厥,可以用烏梅丸來治療。成無己說:臟厥是死證,代表陽氣已經耗盡。蛔厥雖然厥冷但是會煩躁,吐出蛔蟲後就會安靜,不像臟厥那樣躁動不安。病人臟腑虛寒,胃氣虛弱,所以要用烏梅丸來溫補臟腑、安蛔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