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十六理集·雜證謨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六理集·雜證謨 (7)

1. 勞倦論列方

五福飲(新補六),養中煎(新熱四),八珍湯(補十九),理中湯(熱一),理陰煎(新熱三),大營煎(新補十四),小營煎(新補十五),四君子湯(補一),五君子煎(新熱六),大溫中飲(新散八),一柴胡飲(新散一),二柴胡飲(新散二),三柴胡飲(新散三),正柴胡飲(新散六),十全大補湯(補二十),補中益氣湯(補三十),補陰益氣煎(新補十六),三陰煎(新補十一),五陰煎(新補十三)

白話文:

五福飲、養中煎、八珍湯、理中湯、理陰煎、大營煎、小營煎、四君子湯、五君子煎、大溫中飲、一柴胡飲、二柴胡飲、三柴胡飲、正柴胡飲、十全大補湯、補中益氣湯、補陰益氣煎、三陰煎、五陰煎,這些都是中醫常見的方劑,分別針對不同的症狀和病症。

2. 論外備用方

人參養營湯(補二一),當歸黃耆湯(補九七,熱渴脈虛)

白話文:

人參養營湯(補二一):使用人參、養營等中草藥調配而成,具有補益身體、滋養元氣的作用。

當歸黃耆湯(補九七,熱渴脈虛):運用當歸和黃耆等藥材,此方適合於補血、調理氣血不足的情況,對於有熱渴、脈象虛弱的患者尤為適用。

3. 經義

《六節藏象論》曰:人迎一盛病在少陽,二盛病在太陽,三盛病在陽明,四盛以上為格陽。寸口一盛病在厥陰,二盛病在少陰,三盛病在太陰,四盛以上為關陰。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。關格之脈羸,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,則死矣。

《終始篇》曰:人迎一盛,病在足少陽;一盛而躁,病在手少陽。人迎二盛,病在足太陽;二盛而躁,病在手太陽。人迎三盛,病在足陽明;三盛而躁,病在手陽明。人迎四盛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陽,溢陽為外格。脈口一盛,病在足厥陰,一盛而躁,在手心主。脈口二盛,病在足少陰,二盛而躁,在手少陰。

脈口三盛,病在足太陰,三盛而躁,在手太陰。脈口四盛,且大且數者,名曰溢陰,溢陰為內關,內關不通,死不治。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,命曰關格,關格者,與之短期。以上俱有刺法,詳載《類經·針刺類》。

白話文:

《六節藏象論》說:人迎脈搏跳動一次,病在少陽經;跳動兩次,病在太陽經;跳動三次,病在陽明經;跳動四次或以上,稱為格陽。寸口脈搏跳動一次,病在厥陰經;跳動兩次,病在少陰經;跳動三次,病在太陰經;跳動四次或以上,稱為關陰。人迎與寸口脈搏都跳動四次或以上,稱為關格。關格脈搏虛弱,無法吸收天地精氣,就會死亡。

《終始篇》說:人迎脈搏跳動一次,病在足少陽經;跳動一次且脈搏跳動急促,病在手少陽經。人迎脈搏跳動兩次,病在足太陽經;跳動兩次且脈搏跳動急促,病在手太陽經。人迎脈搏跳動三次,病在足陽明經;跳動三次且脈搏跳動急促,病在手陽明經。人迎脈搏跳動四次,且脈搏跳動有力且頻數,稱為溢陽,溢陽屬於外格。寸口脈搏跳動一次,病在足厥陰經;跳動一次且脈搏跳動急促,病在手厥陰經。寸口脈搏跳動兩次,病在足少陰經;跳動兩次且脈搏跳動急促,病在手少陰經。

寸口脈搏跳動三次,病在足太陰經;跳動三次且脈搏跳動急促,病在手太陰經。寸口脈搏跳動四次,且脈搏跳動有力且頻數,稱為溢陰,溢陰屬於內關,內關不通則無法治療,病人就會死亡。人迎與太陰脈搏都跳動四次或以上,稱為關格,關格者,命不久矣。以上都有針刺療法,詳見《類經·針刺類》。

《禁服篇》曰: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,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大小齊等。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如是者,名曰平人。人迎四倍者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陽,溢陽為外格,死不治。必審按其寒熱,以驗其臟腑之病。寸口四倍者,名曰內關,內關者,且大且數,死不治。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,以驗其臟腑之病。

《脈度篇》曰: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,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。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,陽脈不和則氣留之,氣留之則陽氣盛矣。陽氣太盛則陰不利,陰脈不利則血留之,血留之則陰氣盛矣。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。陽氣太甚,則陰氣弗能榮也,故曰格。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,故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得盡期而死也。

白話文:

《禁服篇》說:寸口脈主內,人迎脈主外,兩者互相呼應,一起出現,一起消失,就像拉著一根繩子,兩端大小一致。春夏季節人迎脈稍微大一些,秋冬季節寸口脈稍微大一些,這樣的情況叫做正常人。如果人迎脈是寸口脈的四倍,而且又大又快,叫做溢陽,溢陽屬於外格,無法醫治。必須仔細觀察病人的寒熱情況,才能判斷臟腑的病症。如果寸口脈是人迎脈的四倍,叫做內關,內關也是又大又快,無法醫治。必須仔細觀察病症的本末寒溫,才能判斷臟腑的病症。

《脈度篇》說:五臟不協調,就會導致七竅不通;六腑不協調,就會積聚成癰。所以邪氣在腑,陽脈就不協調,陽脈不協調,就會導致氣滯留,氣滯留就會陽氣過盛。陽氣過盛就會損傷陰氣,陰脈不順暢就會導致血滯留,血滯留就會陰氣過盛。陰氣過盛,陽氣就無法滋養,所以叫做關。陽氣過盛,陰氣就無法滋養,所以叫做格。陰陽都過盛,無法互相滋養,所以叫做關格。關格的人,無法活到預定的時間而死。

4. 論證(共四條)

關格一證在《內經》本言脈體,以明陰陽離絕之危證也,如《六節藏象論》《終始篇》《禁服篇》及《脈度》《經脈》等篇言之再四,其重可知。自秦越人《三難》曰:上魚為溢,為外關內格。入尺為覆,為內關外格。此以尺寸言關格,已失本經之意矣。又仲景曰:在尺為關,在寸為格,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

故後世自叔和、東垣以來,無不以此相傳,而竟置關格一證於烏有矣。再至丹溪,則曰此證多死,寒在上,熱在下,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,法當吐,以提其氣之橫格,不必在出痰也。愚謂兩寸俱盛四倍,又安得為寒在上耶?且脈大如此,則浮豁無根,其虛可知,又堪吐乎?謬而又謬,莫此甚矣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中提到「關格」這個症狀,其實是指脈象的變化,反映著陰陽失衡、性命危殆的狀態。像是《六節藏象論》、《終始篇》、《禁服篇》、《脈度》、《經脈》等篇章都多次提到這個症狀,由此可見其重要性。然而,秦越人在他所著的《三難》中,將「關格」與「寸尺」聯繫起來,認為尺脈為內格,寸脈為外關,這就偏離了《內經》的本意。

後世醫家,包括張仲景在內,也沿用這種錯誤的理解,認為尺脈為關,寸脈為格,關則小便不利,格則嘔吐。從此,「關格」就成了虛構的症狀,被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、朱丹溪等人不斷傳承。尤其丹溪認為,關格症狀多半會導致死亡,上半身寒涼,下半身燥熱,兩寸脈都比正常大四倍以上,必須使用吐法來提振氣機,解除橫格,不必刻意去排除痰液。

但我認為,兩寸脈都比正常大四倍,怎麼會是上半身寒涼呢?而且這種脈象浮虛無根,明顯是虛證,怎麼能用吐法呢?丹溪的觀點實在是錯誤百出,荒謬至極。

夫《內經》云:人迎四倍,寸口四倍,既非尺寸之謂,而曰吐逆者,特隔食一證耳,曰不得小便者,特癃閉一證耳,二證自有本條,其與關格何涉?數子且然,況其他乎,又安望治此者之無謬哉!

一、關格證在《內經》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陽,寸口察五臟之陰,人迎盛至四倍以上,此陽明經孤陽獨見,水不濟火也,故曰格陽,格陽者,陰格於陽也。氣口盛至四倍以上,此太陰經元陰無主,氣不歸精也,故曰關陰,關陰者,陽關於陰也。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,且大且數,此其陽氣不藏,故陰中無陽,陰氣不升,故陽中無陰,陰陽相離,故名關格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,人迎脈搏跳動四倍於正常,寸口脈搏跳動四倍於正常,這並不是指脈搏跳動的實際尺寸,而是說出現了嘔吐逆流的症狀,這只是因為食物積滯的單一表現;說無法小便,也只是膀胱閉塞的單一表現,這兩種症狀本身就有各自的治療方法,與關格證有什麼關係呢?就連這兩種單一症狀都能理解錯,更何況其他複雜的情況呢?怎麼能指望治療關格證的人不犯錯誤呢?

關格證在《內經》中以人迎脈觀察六腑的陽氣,以寸口脈觀察五臟的陰氣。如果人迎脈搏盛大至四倍以上,說明陽明經的陽氣獨盛,水無法滋養火,因此稱為格陽,也就是陰氣阻隔陽氣。如果寸口脈搏盛大至四倍以上,說明太陰經的陰氣失控,氣無法歸於精,因此稱為關陰,也就是陽氣困於陰氣。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盛大至四倍以上,且脈搏強大而快速,說明陽氣無法藏於陰中,因此陰中無陽;陰氣無法上升,因此陽中無陰,陰陽分離,這就是關格證。

凡見此者,總由酒色傷腎,情欲傷精,以致陽不守舍,故脈浮氣露,亢極如此,此則真陰敗竭,元海無根,是亢龍有悔之象,最危之候也。

一、《內經》以人迎寸口並診關格,今後世診法,則但取寸口,而不察人迎,似於法有未盡,然寸口為脈之大會,而脈見於彼,未有不見於此者,所以但察氣口,則人迎之脈亦可概見。故凡見寸口弦大至極,甚至四倍以上,且大且數者,便是關格之脈,不得誤認為火證。

余嘗診此數人,察其脈則如弦如革,洪大異常,故云四倍;察其證則脈動身亦動,凡乳下之虛里,臍傍之動氣,無不舂舂然、振振然與脈俱應者;察其形氣,則上有微喘,而動作則喘甚,肢體而力,而寤寐多慌張。謂其為虛損,則本無咳嗽失血等證;謂其為痰火,則又無實邪發熱等證,此關格之所以異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見到這種情況的人,都是因為酒色傷腎,情欲傷精,導致陽氣不守本位,所以脈象浮而氣露,亢盛到極點,這就是真陰耗竭,元氣無根,如同亢龍有悔的徵兆,是最危險的預兆。

《內經》主張同時觀察人迎脈和寸口脈來診斷關格,而後世的診斷方法,只取寸口脈,而不觀察人迎脈,似乎有所遺漏。然而,寸口脈是所有脈象匯集的地方,脈象在寸口出現,就一定會在人迎脈出現,所以只要觀察寸口脈,就能概括地了解人迎脈的情況。因此,凡是見到寸口脈弦而大至極點,甚至超過正常脈象四倍以上,而且脈象又大又數,這就是關格之脈,不能誤認為火證。

我曾經診治過幾個這種情況的病人,觀察他們的脈象,就如同弦索般僵硬,洪大異常,所以說超過正常脈象四倍;觀察他們的症狀,脈動時身體也隨之顫動,無論是乳房下方虛里處,還是臍旁動氣處,都如同舂米般、震動般與脈象相呼應;觀察他們的形氣,則上半身有輕微喘息,而活動時喘息加重,肢體無力,而且醒著或睡覺都感到心慌。說他們是虛損,但他們並沒有咳嗽、失血等症狀;說他們是痰火,但又沒有實邪發熱等症狀,這就是關格脈象的不同之處。

然惟富貴之人及形體豐肥者,多有此證,求其所因,則無非耽嗜少艾,中年酒色所致,是雖與勞損證若有不同,而實即勞損之別名也。此老成之人所以當知慎也。有喘論在喘證門,互閱可也。

一、本經《脈度篇》所云: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;陽氣太盛,則陰氣弗能榮也,故曰格,陰陽俱盛,不能相榮,故曰關格,關格者,不得盡期而死,此舉脈證而兼言之也。若以脈言則如前之四倍者是也;若以證言,則又有陰陽俱盛者,以陽病極於陽分,而陰病極於陰分也。凡陽盛於陽者,若乎當瀉,而陰分見陰,有不可瀉。

陰極於陰者,若乎當補,而陽分見陽,又不可補。病若此者,陽自陽而陽中無陰,陰自陰而陰中無陽,上下否隔,兩顧弗能,補之不可,瀉之又不可,是亦關格之證也,有死而已。此與真寒假熱,真熱假寒之證,大有不同,學者當辨其疑似。

白話文:

富貴之人和身材肥胖的人容易出現這種病症,追根究底,都是因為沉溺於年輕美色,中年縱情酒色所導致。雖然這與勞損症狀有所不同,但實際上只是勞損的另一種形式。因此,年長者應該懂得謹慎。關於喘的論述,在喘證那一章節也有提及,可以互相參閱。

《脈度篇》中記載:陰氣過盛,陽氣就無法滋養,因此稱為“關”;陽氣過盛,陰氣就無法滋養,因此稱為“格”;陰陽都過盛,互相不能滋養,因此稱為“關格”。“關格”是指無法活到預期壽命而死亡,這裡是從脈象的角度來闡述。從脈象方面來說,就像之前提到的四倍脈一樣;從病症方面來說,還有陰陽都過盛的情況,表現為陽病極度嚴重,而陰病也極度嚴重。

凡是陽氣過盛於陽分,雖然應該瀉火,但陰分又出現陰寒之象,就不宜瀉火。陰氣過盛於陰分,雖然應該補益,但陽分又出現陽熱之象,同樣不宜補益。如果病人出現這種情況,陽氣只存在陽分而陽分中沒有陰氣,陰氣只存在陰分而陰分中沒有陽氣,上下隔絕,互相不能滋養,補益不可,瀉火也不可,這就是“關格”之症,最終只能死亡。這種情況與真寒假熱、真熱假寒的病症有很大差別,學習者應該辨別其相似與差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