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五十一德集·新方八陣 (103)
卷之五十一德集·新方八陣 (103)
1. 熱陣
藿香,厚朴(炒),半夏(制),茯苓(各錢半),草果,陳皮,人參,白朮(炒,各一錢),附子(制,八分),甘草(炙,五分)
水一鍾半,姜三片,棗二枚,煎七分,食遠服。
胃愛散,治脾胃久虛,中焦氣滯,或冷涎上壅,嘔吐噁心,或胸膈疼痛,不思飲食,或泄瀉不止。
人參(一兩),白朮,茯苓,黃耆(炙,各三錢),丁香,甘草(炙,各二錢),肉果(三個,煨),乾薑(炒,半兩)
上用白米炒熟四兩,同研為末。每服二、三錢,用薑湯或人參湯調服。或為㕮咀,每藥五、七錢,加炒米一兩,煎服亦可。
(東垣),藿香安胃散,治脾胃虛弱,不能進食,嘔吐吞酸,腹痛不能腐熟。
藿香,人參,陳皮(各一錢),丁香(五分),生薑(十片)
水一鍾半,煎七分,食遠服。
《良方》,七味人參丸,治胃冷兼虛,嘔逆不食,服許仁則半夏丸不效,可服此藥。方見和陣。
人參,白朮(炒,各五兩),厚朴(薑製),北細辛(各四兩),生薑,橘皮(各三兩),桂心(二兩)
上為末,煉蜜丸,桐子大。米飲下十丸,漸加至二十丸。
甘露湯,治反胃嘔吐不止,飲食減少。常服之,快利胸膈,調養脾胃,進飲食。徐東皋曰:常州一富人病反胃,往京口甘露寺設水陸,泊舟岸下,夢一僧持湯一碗與之,飲罷猶記其香味,便覺胸膈少快,早入寺,知客供湯,乃是夢中所飲者,胸膈尤快,遂求其方,合數十服後,疾遂瘥,名曰觀音應夢散。予得之,常以待賓,易名曰甘露湯。又在臨汀療一人愈,甚勿忽之。
干餳糟(頭柞者,用六分),生薑(用四分)
上和勻搗爛作餅,或焙或曬乾,每十兩入炙甘草二兩,同研為末。每服二錢,用沸湯入鹽少許調,不拘時服。
《金匱》,茯苓澤瀉湯,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。《外臺》治消渴脈絕反胃者。
茯苓(半斤),澤瀉,生薑(各四兩),甘草,桂枝(各二兩),白朮(三兩)
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納澤瀉再煮,取二升半,溫服八合,日三服。
(仲景),茯苓甘草湯,治水飲停蓄心下,甚者作悸作利。
茯苓,桂枝(各二兩),甘草(炙,一兩),生薑(三兩)
上四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草豆蔻湯,和中調氣,治嘔吐。
草豆蔻,藿香(各五分),陳皮,枳殼(各七分),白朮,山藥(各一錢),桂心,丁香(各二分)
水一鍾半,姜五片,棗二枚,粟米少許,煎七分,食前溫服。
大順散,治冒暑伏熱,引飲過多,以致寒濕傷脾,陰陽氣逆,霍亂吐瀉,臟腑不調等證。
乾薑,肉桂,杏仁(各四兩),甘草(三兩)
上先將甘草微炒黃,次入乾薑同炒,令姜裂,又入杏仁同炒,令杏仁不作聲為度,卻同肉桂研羅一處。每用二、三錢,以水一鍾,煎數滾,溫服。如煩躁者,以井花水調服,不拘時。此方加附子,即名附子大順散。
白話文:
熱陣
這個方劑使用藿香、炒過的厚朴、製過的半夏、茯苓(各六克),草果、陳皮、人參、炒過的白朮(各三克),製過的附子(二點四克),以及炙甘草(一點五克)。
用水一杯半,加三片生薑和兩顆紅棗,煎煮至剩下七分,在飯後服用。
胃愛散,主要治療脾胃長期虛弱,導致中焦氣滯,或有冷痰上湧、噁心嘔吐,或胸膈疼痛、食慾不振,或持續腹瀉等症狀。
此方使用人參(三十克),白朮、茯苓、炙過的黃耆(各九克),丁香、炙甘草(各六克),煨過的肉豆蔻(三個),炒過的乾薑(十五克)。
將以上藥材與四兩炒熟的白米一起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六到九克,用薑湯或人參湯調服。也可以將藥材稍微嚼碎,每次使用藥材十五到二十一克,加上炒米三十克,煎煮後服用。
(出自東垣)藿香安胃散,治療脾胃虛弱,無法進食,嘔吐吞酸,以及腹痛消化不良等問題。
此方使用藿香、人參、陳皮(各三克),丁香(一點五克),以及生薑(十片)。
用水一杯半煎煮至七分,在飯後服用。
《良方》中的七味人參丸,治療胃部虛寒,導致嘔吐、食慾不振,若服用許仁則的半夏丸無效,可改用此藥。此方詳細內容見和陣。
此方使用人參、炒過的白朮(各一百五十克),薑製的厚朴、北細辛(各一百二十克),生薑、橘皮(各九十克),以及桂心(六十克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藥,如桐子般大小。每次用米湯送服十丸,可逐漸增加至二十丸。
甘露湯,治療反胃嘔吐不止,食量減少。經常服用,可以疏通胸膈,調養脾胃,增進食慾。徐東皋說:常州有個富人患反胃,到京口甘露寺做法事,停船靠岸,夢見一個僧人給他一碗湯,喝完後還記得湯的味道,覺得胸口舒暢許多。早晨入寺,得知寺裡供應的湯,正是夢中喝到的,胸口更加舒服,於是請求得到藥方,服用幾十帖後,病就痊癒了,此方被稱為觀音應夢散。我得到了此方,常用來招待客人,改名為甘露湯。我還在臨汀用此方治好一個人,務必不要忽略此方。
此方使用乾酒糟(最上面一層,使用十八克),生薑(使用十二克)。
將以上藥材混合搗爛成餅狀,可以烘烤或曬乾。每三百克藥材加入炙甘草六十克,一同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六克,用沸水加入少許鹽調服,不拘時服用。
《金匱》中的茯苓澤瀉湯,治療胃部反吐且口渴想喝水的人。《外臺》用此方治療消渴病脈搏微弱且反胃的人。
此方使用茯苓(一百五十克),澤瀉、生薑(各一百二十克),甘草、桂枝(各六十克),以及白朮(九十克)。
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一斗煮至三升,加入澤瀉再煮,取二升半。每次溫服二百四十毫升,每日三次。
(出自仲景)茯苓甘草湯,治療因水飲停留在心下,嚴重時會出現心悸或腹瀉的症狀。
此方使用茯苓、桂枝(各六十克),炙甘草(三十克),以及生薑(九十克)。
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四升煮至二升,去除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
草豆蔻湯,能夠調和中氣,治療嘔吐。
此方使用草豆蔻、藿香(各一點五克),陳皮、枳殼(各二點一克),白朮、山藥(各三克),桂心、丁香(各零點六克)。
用水一杯半,加五片生薑、兩顆紅棗和少量小米,煎煮至七分,飯前溫服。
大順散,治療因暑熱內伏、過量飲水,導致寒濕傷脾,陰陽氣逆,引發霍亂吐瀉,臟腑功能失調等症狀。
此方使用乾薑、肉桂、杏仁(各一百二十克),以及甘草(九十克)。
先將甘草稍微炒至黃色,再加入乾薑同炒,炒至乾薑出現裂紋,再加入杏仁同炒,炒至杏仁不發出聲音為止,最後與肉桂一起研磨成粉。每次服用六到九克,用水一杯煎煮數滾,溫服。如果感到煩躁,可用井水調服,不拘時。此方加入附子,就稱為附子大順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