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五十德集·新方八陣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十德集·新方八陣 (2)

1. 四、散略

一、用散者,散表證也。觀仲景太陽證用麻黃,陽明證用升麻葛根湯,少陽證用小柴胡湯,此散表之準繩也。後世宗之,而復不能用之,在不得其意耳。蓋麻黃之氣,峻利而勇。凡太陽經陰邪在表者,寒毒既深,非此不達,故制用此方,非謂太陽經藥必須麻黃也。設以麻黃治陽明、少陽之證,亦寒無不散,第恐性力太過,必反傷其氣,豈謂某經某藥必不可移易,亦不過分其輕重耳。故如陽明之升麻、乾葛,未有不走太陽、少陽者。

少陽之柴胡,亦未有不入太陽、陽明者。但用散之法,當知性力緩急,及氣味寒溫之辨,用得其宜,諸經無不妙也。如麻黃、桂枝,峻散者也;防風、荊芥、紫蘇,平散者也;細辛、白芷、生薑,溫散者也;柴胡、乾葛、薄荷,涼散者也;羌活、蒼朮,能走經去濕而散者也;升麻、川芎,能舉陷上行而散者也。

第邪淺者,忌峻利之屬;氣弱者,忌雄悍之屬;熱多者,忌溫燥之屬;寒多者,忌清涼之屬。凡熱渴煩躁者喜乾葛,而嘔惡者忌之;寒熱往來者宜柴胡,而泄瀉者忌之;寒邪在上者,宜升麻、川芎,而內熱炎升者忌之。此性用之宜忌,所當辨也。至於相配之法,則尤當知要,凡以平兼清,自成涼散;以平兼暖,亦可溫經;宜大溫者,以熱濟熱;宜大涼者,以寒濟寒。

此其運用之權,則毫釐進退,自有伸縮之妙,又何必膠柱刻舟,以限無窮之病變哉!此無他,在不知仲景之意耳。

2. 五、寒略

一、寒方之制,為清火也,為除熱也。夫火有陰陽,熱分上下。據古方書,咸謂黃連清心,黃芩清肺,石斛、芍藥清脾,龍膽清肝,黃柏清腎。今之用者,多守此法,是亦膠柱法也。大凡寒涼之物,皆能瀉火,豈有涼此而不涼彼者,但當分其輕清重濁,性力微甚,用得其宜則善矣。夫輕清者,宜以清上。

如黃芩、石斛、連翹、天花之屬是也。重濁者,宜於清下。如梔子、黃柏、龍膽、滑石之屬也。性力之厚者,能清大熱。如石膏、黃連、蘆薈、苦參、山豆根之屬也。性力之緩者,能清微熱。如地骨皮、玄參、貝母、石斛、童便之屬也。以攻而用者,去實郁之熱。如大黃、芒硝之屬也。

以利而用者,去癃閉之熱。如木通、茵陳、豬苓、澤瀉之屬也。以補而用者,去陰虛枯燥之熱。如生地、二冬、芍藥、梨漿、細甘草之屬也。方書之分經用藥者,意正在此,但不能明言其意耳。然火之甚者,在上亦宜重濁;火之微者,在下亦可輕清。夫宜涼之熱,皆實熱也。

實熱在下,自宜清利;實熱在上,不可升提。蓋火本屬陽,宜從陰治,從陰者宜降,升則反從其陽矣。經曰:高者抑之,義可知也。外如東垣有升陽散火之法,此以表邪生熱者設,不得與伏火內炎者並論。

3. 六、熱略

一、熱方之制,為除寒也。夫寒之為病,有寒邪犯於肌表者,有生冷傷於脾胃者,有陰寒中於臟腑者,此皆外來之寒,去所從來,則其治也,是皆人所易知者。至於本來之寒,生於無形無響之間,初無所感,莫測其因,人之病此者最多,人之知此者最少,果何謂哉?觀丹溪曰:氣有餘便是火。余續之曰:氣不足便是寒。

夫今人之氣有餘者,能十中之幾?其有或因稟受,或因喪敗,以致陽氣不足者,多見寒從中生,而陽衰之病,無所不致。第其由來者漸,形見者微,當其未覺也,孰為之意?及其既甚也,始知治難。矧庸醫多有不識,每以假熱為真火,因復斃於無形無響者,又不知其幾許也,故惟高明見道之士,常以陽衰根本為憂,此熱方之不可不預也。

凡用熱之法,如乾薑能溫中,亦能散表,嘔惡無汗者宜之。肉桂能行血,善達四肢,血滯多痛者宜之。吳茱萸善暖下焦,腹痛泄瀉者極妙。肉豆蔻可溫脾腎,飧泄滑利者最奇。胡椒溫胃和中,其類近於蓽撥。丁香止嘔行氣,其暖過於豆仁。補骨脂性降而散閉,故能納氣定喘,止帶濁泄瀉。

製附子性行如酒,故無處不到,能救急回陽。至若半夏、南星、細辛、烏藥、良薑、香附、木香、茴香、仙茅、巴戟之屬,皆性溫之當辨者。然用熱之法,尚有其要:以散兼溫者,散寒邪也;以行兼溫者,行寒滯也;以補兼溫者,補虛寒也。第多汗者忌姜,姜能散也。失血者忌桂,桂動血也。

氣短氣怯者忌故紙,故紙降氣也。大凡氣香者,皆不利於氣虛證。味辛者,多不利於見血證,所當慎也。是用熱之概也。

至於附子之辨,凡今之用者,必待勢不可為,不得已然後用之,不知回陽之功,當用於陽氣將去之際,便當漸用,以望挽回。若用於既去之後,死灰不可復然矣,尚何益於事哉。但附子性悍,獨任為難,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參、熟地、炙甘草之類,皆足以制其剛而濟其勇,以補倍之,無往不利矣。此壺天中大將軍也,可置之無用之地乎?但知之真而用之善,斯足稱將將之手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