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六十二長集·小兒則古方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十二長集·小兒則古方 (1)

1. 卷之六十二長集·小兒則古方

2. 小兒

(《秘旨》)補脾湯(一),治小兒久病,面黃肌瘦,咬牙目札,頭髮稀少,誤藥所致。

人參,白朮(各一錢),白芍藥(酒炒),白茯苓(各八分),川芎,陳皮(各六分),炙甘草,黃耆(蜜炙),當歸(各四分),

上每服二三錢,薑、水煎。

調中湯(二),治傷乳食瀉後,脾胃虛噦吐瀉。

人參,茯苓,乾薑(炒),藿香,白朮,甘草(炙),木香,丁香,香附(炒,去毛),砂仁(等分),

上水煎。食前服。

調中丸(三),治脾胃虛寒吐瀉。

人參,白朮(炒),甘草(炒,各五錢),乾薑(炮,四錢),

上為末,蜜丸,綠豆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白湯下。薛按云:前二方乃本經自病之藥,即人參理中丸也。若腎水侮土而虛寒者,當加半夏、茯苓、陳皮,或嘔吐,更加藿香,泄瀉加木香。

人參理中丸(四),治中氣虛熱。

人參,白朮(炒),炙甘草(等分),

上為末,薑汁糊丸,綠豆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白湯下。

(《局方》)觀音散(五),治內傷嘔逆吐瀉,不進飲食,漸至羸瘦。

人參(一兩),神麯(炒),茯苓,炙甘草,綿黃耆,白朮(炒),白扁豆(炒),木香(各一錢),石蓮肉(去心,錢半),

上為末。每服一二錢,入藿香三葉、薑、棗,水煎服。

助胃膏(六),治脾胃虛寒,吐瀉,飲食不化等證。

人參,白朮(炒),茯苓,甘草(炙),丁香(各五錢),山藥(一兩,炒),砂仁(四十個),木香(三錢),白豆蔻(十四個),肉豆蔻(麵煨,四個)

一方無木香,名香砂助胃膏。

上為末,蜜丸,芡實大。每服十丸,米飲化下。

(錢氏)七味白朮散(七),一名人參白朮散。治虛熱而渴。
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炙甘草,藿香,木香(各一錢),乾葛(二錢),

上為末。每服三錢,水煎溫服。如飲水多,多服之為妙。按:此方治小兒虛熱而渴,如無氣滯吐瀉等證,則當減去木香、藿香,以避燥而耗氣。

白朮散(八),方在和陣三十。治自汗盜汗極效。

太和餅(九)

人參,白朮,白茯苓(各五錢),山藥(炒,四錢),木香,炙甘草(各一錢),肉果(麵煨,四個),白豆蔻(十四個),砂仁(十四個),山楂肉(一兩),使君子肉(六十個)

煉蜜搗和為小餅。量兒大小與服。或再對證加減藥味用之。

團參散(十),治心虛血熱,自汗盜汗。

人參,當歸(等分)

上為末。用雄豬心一個,切三片,每服二錢,以豬心一片煎湯調服,或用水煎服亦可。

止汗散(十一),一名敗蒲散。治睡而自汗。

故蒲扇(燒存性)

上為末。每服三錢,溫酒調下。

調元散(十二),治小兒變蒸,脾弱不乳,吐乳多啼。

白話文:

[小兒]

補脾湯(一)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小孩子長期生病,導致臉色蠟黃、身體消瘦、磨牙、眼睛眨個不停、頭髮稀疏,這些都是因為吃錯藥引起的。 藥材包含:人參、白朮(各3.75克),白芍藥(用酒炒過)、白茯苓(各3克),川芎、陳皮(各2.25克),炙甘草、黃耆(用蜂蜜炙過)、當歸(各1.5克)。 使用方法:每次服用7.5克到11.25克,加薑片用水煎煮。

調中湯(二)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吃了不消化的東西而腹瀉,導致脾胃虛弱,打嗝、嘔吐、腹瀉的症狀。 藥材包含:人參、茯苓、乾薑(炒過)、藿香、白朮、炙甘草、木香、丁香、香附(炒過,去掉毛)、砂仁(等份)。 使用方法:用水煎煮後,飯前服用。

調中丸(三)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、腹瀉。 藥材包含:人參、白朮(炒過)、甘草(炒過,各18.75克),乾薑(炮製過,15克)。 使用方法: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20到30丸,用溫開水送服。 薛氏註解說:前面兩個方子是針對脾胃自身病變的藥方,其實就是人參理中丸。如果虛寒的病因是因為腎水虧損影響到脾土,就應該加入半夏、茯苓、陳皮;如果出現嘔吐,再加入藿香;如果腹瀉,再加入木香。

人參理中丸(四)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中焦虛弱產生虛熱的。 藥材包含:人參、白朮(炒過)、炙甘草(等份)。 使用方法: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薑汁做成糊狀,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20到30丸,用溫開水送服。

觀音散(五)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內傷導致嘔吐、腹瀉,吃不下東西,逐漸變得消瘦。 藥材包含:人參(37.5克),神麯(炒過)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綿黃耆、白朮(炒過)、白扁豆(炒過)、木香(各3.75克),石蓮肉(去掉心,5.6克)。 使用方法:將藥材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3.75克到7.5克,加入三片藿香葉、薑片、紅棗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助胃膏(六)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寒,導致嘔吐、腹瀉、飲食不消化等症狀。 藥材包含:人參、白朮(炒過)、茯苓、甘草(炙過)、丁香(各18.75克),山藥(50克,炒過),砂仁(40個),木香(11.25克),白豆蔻(14個),肉豆蔻(用麵包著煨過,4個)。 有一個藥方沒有木香,叫做香砂助胃膏。 使用方法: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10丸,用米湯送服。

七味白朮散(七):又名為人參白朮散。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虛熱口渴。 藥材包含: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炙甘草、藿香、木香(各3.75克),乾葛(7.5克)。 使用方法:將藥材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11.25克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如果喝水很多,可以多服用。 注意:這個方子是治療小孩子虛熱口渴的,如果沒有氣滯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就應該減少木香、藿香的用量,以免過於燥熱而耗損氣力。

白朮散(八):這個藥方在和解類方劑的第三十個。治療自汗、盜汗非常有效。

太和餅(九): 藥材包含: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(各18.75克),山藥(炒過,15克),木香、炙甘草(各3.75克),肉果(用麵包著煨過,4個),白豆蔻(14個),砂仁(14個),山楂肉(50克),使君子肉(60個)。 使用方法:用煉製過的蜂蜜將藥材搗成泥,做成小餅。根據孩子的大小來決定服用量。也可以根據孩子的症狀來加減藥材。

團參散(十)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心虛血熱,導致自汗、盜汗。 藥材包含:人參、當歸(等份)。 使用方法:將藥材磨成粉末。用雄豬心一個,切成三片,每次服用7.5克,用豬心一片煎湯調服,或用水煎服也可以。

止汗散(十一):又名敗蒲散。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睡覺時出汗。 藥材包含:用過的蒲扇(燒成灰,保留藥性)。 使用方法:將蒲扇灰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11.25克,用溫酒調服。

調元散(十二):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小孩子在發育階段出現的變蒸,脾胃虛弱導致喝不下奶,或是喝了就吐,哭鬧不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