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十從集·雜證謨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從集·雜證謨 (2)

1. 卷之二十四心集·雜證謨

2. 泄瀉

3. 經義

《金匱真言論》曰:長夏善病洞泄寒中。
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;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濕勝則濡泄。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腑。

《藏氣法時論》曰:脾病者,虛則腹滿腸鳴,飧泄,食不化。

《百病始生篇》曰:虛邪之中人也,留而不去,傳舍於腸胃,多寒則腸鳴飧泄,食不化,多熱則溏出糜。

《舉痛論》曰: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矣。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,故氣上矣。

《經脈篇》曰:脾所生病,心下急痛,溏、瘕、泄。肝所生病,胸滿嘔逆,飧泄、狐疝。

《宣明五氣篇》曰:大腸小腸為泄。

《厥論》曰:少陰厥逆,虛滿嘔變,下泄清。

《太陰陽明論》曰:食飲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,陰受之則入五臟,入五臟則䐜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。

《陰陽別論》曰:一陽發病,少氣善咳?善泄。

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肺脈小甚為泄。腎脈小甚為洞泄。

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胃脈實則脹,虛則泄。數動一代者,病在陽之脈也,泄及便膿血。久風為飧泄。倉廩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。水泉不止,是膀胱不藏也。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。

《平人氣象論》曰:尺寒脈細,謂之後泄。

《玉機真藏論》曰:脈細,皮寒,氣少,泄痢前後,飲食不入,此謂五虛。泄而脈大,脫血而脈實,皆難治。

《師傳篇》曰:臍以上皮熱,腸中熱,則出黃如糜。臍以下皮寒,胃中寒,則腹脹;腸中寒,則腸鳴飧泄。胃中寒,腸中熱,則脹而且泄。

《論疾診尺篇》曰:大便赤瓣飧泄,脈小者,手足寒,難已。飧泄,脈小,手足溫,泄易已。春傷於風,夏生後泄腸澼。

《咳論》曰: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,微則為咳?,甚則為泄為痛。

《熱病篇》曰:泄而腹滿甚者死。

《玉版篇》曰:其腹大脹,四末清,脫形,泄甚,是一逆也。腹鳴而滿,四肢清,泄,其脈大,是二逆也。咳嘔腹脹,且飧泄,其脈絕,是五逆也。

《標本病傳論》曰: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。先泄而後生他病者,治其本。

《四時氣篇》曰:飧泄,取三陰之上,補陰陵泉,皆久留之,熱行乃止。

《氣交變大論》曰:歲木太過,民病飧泄食減,體重煩冤,腸鳴腹支滿。歲火太過,民病血溢血泄注下。歲土太過,民病腹滿溏泄腸鳴,反下甚。歲水太過,上臨太陽,病反腹滿脹鳴,溏泄,食不化。歲木不及,民病少腹痛,腸鳴溏泄。歲火不及,復則埃郁,病鶩溏腹滿,食飲不下,寒中腸鳴,泄注腹痛。

歲土不及,民病飧泄,霍亂,體重腹痛。歲金不及,民病血便注下。歲水不及,民病身重濡泄。

《五常政大論》曰:卑監之紀,上角與正角同,其病飧泄,邪傷脾也。發生之紀,上徵則其氣逆,其病吐痢。

白話文:

經義

《金匱真言論》說:在長夏時節,人容易生病,出現腹瀉、寒冷在內的情況。
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清氣如果下行,就會導致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;濁氣如果上行,就會導致腹部脹滿。濕氣過盛就會造成腹瀉。春天如果受到風邪侵襲,夏天就容易發生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。水穀的寒熱性質,如果感應到人體,就會傷害六腑。

《藏氣法時論》說:脾臟生病,虛弱時會出現腹部脹滿、腸鳴、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,以及食物無法消化等情況。

《百病始生篇》說:虛弱的邪氣侵入人體後,如果停留不去,就會傳到腸胃,如果寒邪較多,就會導致腸鳴、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、食物無法消化;如果熱邪較多,就會導致大便稀溏如糜狀。

《舉痛論》說:寒氣侵入小腸,小腸無法正常運化,因此會腹瀉腹痛。如果生氣,就會導致氣機上逆,嚴重時會嘔血或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,這是氣機上行的表現。

《經脈篇》說:脾臟所生的疾病,會出現心下部位急痛、大便稀溏、腹部腫塊、腹瀉。肝臟所生的疾病,會出現胸部脹滿、嘔吐、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、狐疝。

《宣明五氣篇》說:大腸和小腸的功能失調會導致腹瀉。

《厥論》說:少陰經脈出現厥逆時,會出現虛弱、腹部脹滿、嘔吐、腹瀉,而且大便清稀。

《太陰陽明論》說:飲食不節制、作息不規律的人,會損傷陰氣,陰氣受損就會影響五臟,影響五臟就會出現腹部脹滿、閉塞不通、下腹瀉的情況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痢疾。

《陰陽別論》說:陽氣過盛發病,會出現氣短、容易咳嗽、容易腹瀉等情況。

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說:肺脈細小到極點會導致腹瀉,腎脈細小到極點會導致嚴重的腹瀉。

《脈要精微論》說:胃脈實證會導致腹脹,虛證會導致腹瀉。脈搏跳動快速且不規律的,是陽經有病,會導致腹瀉、便膿血。長期受風邪侵襲會導致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。如果五穀雜糧無法儲存,是因為門戶(指脾胃)的功能衰退。如果小便持續不斷,是因為膀胱儲存功能不足。能守住精氣的就能活下去,不能守住精氣的就會死亡。

《平人氣象論》說:寸脈寒冷、尺脈細小,會導致後泄(指大便排洩不止)。

《玉機真藏論》說:脈搏細小、皮膚寒冷、氣短、腹瀉不止、飲食難以進入,這稱作五虛。腹瀉卻脈象洪大,或大量失血而脈象反實,都屬於難以治療的狀況。

《師傳篇》說:肚臍以上皮膚發熱,腸道內有熱,就會排出像米粥一樣的黃色稀便。肚臍以下皮膚發冷,胃中寒冷,就會腹脹;腸道內寒冷,就會腸鳴、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。胃中寒冷、腸道內有熱,就會腹脹而且腹瀉。

《論疾診尺篇》說:大便有赤色、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,如果脈搏細小,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難以痊癒。如果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、脈搏細小,但手腳溫暖,這種腹瀉容易痊癒。春天受風邪侵襲,夏天容易發生後泄和痢疾。

《咳論》說:五臟在各自所主管的時節如果感受到寒邪,就會生病,輕微的會咳嗽,嚴重的會腹瀉或疼痛。

《熱病篇》說:腹瀉而且腹脹嚴重的人,會死亡。

《玉版篇》說:腹部脹大,四肢冰冷,身體虛脫,腹瀉嚴重,這是第一種逆證。腹鳴而腹脹,四肢冰冷,腹瀉,而且脈象洪大,這是第二種逆證。咳嗽嘔吐、腹部脹滿,而且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,脈象微弱,這是第五種逆證。

《標本病傳論》說:先有其他疾病後出現腹瀉的,要先治療原來的疾病。先出現腹瀉後出現其他疾病的,也要先治療原來的腹瀉。

《四時氣篇》說: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,要取三陰經的穴位來治療,加強補陰陵泉穴,並久留針,等到熱能運行開來,腹瀉就會停止。

《氣交變大論》說:如果木氣過盛的年份,人們容易出現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、食慾減退、身體沉重、煩躁不安、腸鳴、腹部脹滿等情況。如果火氣過盛的年份,人們容易出現出血、血泄、下注等情況。如果土氣過盛的年份,人們容易出現腹部脹滿、大便稀溏、腸鳴、腹瀉加重等情況。如果水氣過盛的年份,上侵太陽經脈,容易出現腹部脹滿、腸鳴、大便稀溏、食物無法消化等情況。如果木氣不足的年份,人們容易出現少腹疼痛、腸鳴、大便稀溏等情況。如果火氣不足的年份,反復會出現精神不振,容易生病腹瀉腹脹,食慾不佳,胃部有寒氣,腸鳴,腹瀉腹痛等情況。

如果土氣不足的年份,人們容易出現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、霍亂、身體沉重、腹痛等情況。如果金氣不足的年份,人們容易出現便血、下注等情況。如果水氣不足的年份,人們容易出現身體沉重、腹瀉不止等情況。

《五常政大論》說:在卑監的年份,如果上角與正角相同,人們容易出現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,這是邪氣傷害了脾臟。在發生的年份,如果上徵則氣機上逆,容易出現嘔吐腹瀉。

《六元正紀大論》說:如果不遠離熱邪,就會產生熱病;如果不遠離寒邪,就會產生寒病。寒邪侵入會導致腹部堅硬脹滿、疼痛、腹瀉等疾病。熱邪侵入會導致身體發熱、嘔吐腹瀉、霍亂、出血、血泄、小便淋漓不暢等疾病。太陰經主管的年份容易出現腹部脹滿、霍亂、嘔吐腹瀉等情況。厥陰經主管的年份容易出現脅痛、嘔吐腹瀉等情況。少陽經主管的年份容易出現暴注(指突然大量腹瀉)。太陽經主管的年份容易出現腹瀉不止的情況。

《至真要大論》說:在少陽當值的年份,如果火氣過盛,人們容易出現腹瀉、便膿血、少腹疼痛、小便赤紅,嚴重時甚至會便血。少陰經當值的情況也是一樣。厥陰經當值的年份,如果風氣過盛,人們容易出現吃東西就嘔吐、冷瀉、腹脹、大便稀溏、腹部腫塊、小便不通暢等情況,病根在脾臟。少陽經當值的年份,如果火氣過盛,人們容易出現腹瀉、便膿血等情況。陽明經當值的年份,如果燥氣過盛,人們容易出現體內寒冷、容易得瘧疾、咳嗽、腹中腸鳴、腹瀉如鴨屎一樣稀溏,病根在肝臟。

如果厥陰經的氣過盛,容易出現腸鳴、大便未消化完全的腹瀉、少腹疼痛、便膿血等情況。如果少陰經的氣過盛,容易出現腹部脹滿疼痛、大便稀溏、轉為便血等情況。如果太陰經的氣過盛,濕氣會明顯,容易出現腹瀉不止的情況。如果陽明經的氣過盛,清氣在體內過度發散,容易出現左側脅痛、大便稀溏等情況。如果太陽經的氣過盛,寒邪會侵入下焦,轉為腹瀉不止。如果陽明經的氣過盛而衰退,清氣會大量發散,嚴重時會出現心痛、胸悶、腹脹而腹瀉的情況。各種水液類的疾病,如果清澈寒冷,都屬於寒證。如果暴發性的腹瀉,都屬於熱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