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四十八大集·本草正(上) (7)
卷之四十八大集·本草正(上) (7)
1. 山草部
葉之性用與根大同,凡折傷趺撲出血,敷之即止,青腫亦散。
白蘚皮(三三),味苦寒,性燥而降,乃手足太陰陽明之藥。解熱黃、酒黃、急黃、谷黃、勞黃,通關節九竅,利血脈小水,治時行大熱飲水,狂躁叫呼,及婦人陰中腫痛,小兒風熱驚癇。尤治一切毒風風瘡,疥癬赤爛,楊梅瘡毒,眉發脫落。此雖善理瘡瘍,而實為諸黃、風痹要藥。
秦艽(三四),味苦,性沉寒,沉中有浮,手足陽明清火藥也。治風寒濕痹,利小水,療通身風濕拘攣,手足不遂,清黃疸,解溫疫熱母,除口噤牙疼口瘡,腸風下血,及虛勞骨蒸發熱,潮熱煩渴,及婦人胎熱,小兒疳熱瘦弱等證。
地榆(三五),味苦微澀,性寒而降。既清且澀,故能止吐血衄血,清火明目,冶腸風血痢,及婦人崩漏下血,月經不止,帶濁痔漏,產後陰氣散失;亦斂盜汗,療熱痞,除惡肉,止瘡毒疼痛。凡血熱者當用,虛寒者不相宜也。作膏可貼金瘡;搗汁可塗虎犬蛇蟲傷毒,飲之亦可。
黃芩(三六),味苦氣寒,氣輕於味,可升可降,陰中微陽。枯者善於入肺,實者善入大腸。欲其上者酒炒,欲其下者生用。枯者清上焦之火,消痰利氣,定喘嗽,止失血,退往來寒熱、風熱濕熱頭痛,解瘟疫,清咽,療肺痿肺癰,乳癰發背;尤祛肌表之熱,故治斑疹鼠瘻,瘡瘍赤眼。實者涼下焦之熱,能除赤痢,熱蓄膀胱,五淋澀痛,大腸閉結,便血漏血。胎因火盛不安,酌佐砂仁、白朮;腹因火滯為痛,可加黃連、厚朴。大腸無火滑泄者,最當慎用。
黃連(三七),味大苦,氣大寒。味厚氣薄,沉也,降也,降中微升,陰中微陽。專治諸火,火在上,炒以酒;火在下,炒以童便;火而嘔者炒以薑汁;火而伏者炒以鹽湯。同吳茱萸炒,可以止火痛;同陳壁土炒,可止熱瀉。同枳實用,可消火脹;同天花粉用,能解煩渴。同木香丸,和火滯下痢腹痛;同吳茱萸丸,治胃熱吐吞酸水。總之,其性大寒,故惟平肝涼血,肅胃清腸涼膽,止驚癇,瀉心除痞滿。上可治吐血衄血,下可治腸澼便紅。療婦人陰戶腫痛,除小兒食積熱疳,殺蛔蟲。消惡瘡癰腫,除濕熱鬱熱。善治火眼,亦消痔漏。解烏附之熱,殺巴豆之毒。然其善瀉心脾實火,虛熱妄用,必致格陽。故寇宗奭曰:虛而冷者,慎勿輕用。王海藏曰:夏月久血痢,不用黃連,陰在內也。景岳曰:人之脾胃,所以盛載萬物,發生萬物,本象地而屬土。土暖則氣行而燥,土寒則氣凝而濕,土燥則實,土濕則滑,此天地間不易之至理。黃連之苦寒若此,所以過服芩、連者,無不敗脾,此其濕滑,亦自明顯易見。獨因陶弘景《別錄》中有調胃厚腸之一言,而劉河間復證之曰:諸苦寒藥多泄,惟黃連、黃柏性冷而燥。因致後世視為奇見,無不謂黃連性燥而厚腸胃,凡治瀉痢者,開手便是黃連,不知黃連、黃柏之燥,於何見之?,嗚呼!一言之謬,流染若此,難洗若此,悖理惑人,莫此為甚。雖曰黃連治痢亦有效者,然必其素稟陽臟,或多縱口腹,濕熱為痢者,乃其所宜。且凡以縱肆不節而血氣正強者,即或誤用,未必殺人,久之邪去亦必漸愈,而歸功黃連,何不可也。此外則凡以元氣素弱,傷脾患痢,或本無火邪而寒濕動脾者,其病極多,若妄用黃連,則脾腎日敗,百無一生。凡患痢而死者,率由此類,可不寒心。余為此言,而人有未必信者,多以苦燥二字有未明耳,故余於《傳忠錄》辨河間條中,復詳言若味之理,以後衛生仁者再為贊正,庶是非得明,而民生有攸賴矣。道書言服黃連犯豬肉,令人泄瀉。
白話文:
[山草部]
葉子的性質和用途與根部大致相同,凡是跌打損傷、跌倒出血,敷上葉子就能止血,青腫也能消散。
白蘚皮(三三):味苦性寒,性質乾燥而下降,是手太陰、足陽明經的藥物。能解除發熱引起的黃疸病,包括因飲酒、急性、穀物、勞累引起的黃疸,能疏通關節和九竅,利小便,活血脈。能治療時疫引起的高熱、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,以及婦女陰部腫痛、小兒風熱引起的驚厥。尤其擅長治療各種毒風引起的瘡瘍、疥癬紅腫潰爛、楊梅瘡毒、眉毛頭髮脫落。雖然它善於治療瘡瘍,但實際上是治療各種黃疸、風濕痹痛的重要藥物。
秦艽(三四):味苦,性沉寒,沉降中帶有升散的特性,是手足陽明經的清火藥。能治療風寒濕痹,利小便,治療全身風濕引起的筋脈拘攣、手腳活動不利,能清退黃疸,解除溫疫發熱,消除口噤牙關緊閉、牙痛、口腔潰瘍,腸風下血,以及虛勞骨蒸發熱、潮熱煩渴,以及婦女胎熱、小兒疳積發熱消瘦等症狀。
地榆(三五):味苦微澀,性寒而下降。既能清熱又能收澀,所以能止吐血、流鼻血,清熱明目,治療腸風下血、痢疾,以及婦女崩漏下血、月經不止、白帶異常、痔瘡漏血、產後陰氣散失;也能收斂盜汗,治療熱結痞塊,去除惡性肉芽,止瘡毒疼痛。凡是血熱的人適合使用,虛寒的人不適合。將地榆做成藥膏可以貼敷金瘡;搗爛取汁可以塗抹被老虎、狗、蛇、蟲咬傷的傷口,也可以內服。
黃芩(三六):味苦,氣寒,氣輕於味,可以上升也可以下降,屬於陰中帶有微陽的藥性。乾燥的黃芩善於進入肺經,實心的黃芩善於進入大腸經。想要藥性向上,可以用酒炒製;想要藥性向下,可以直接生用。乾燥的黃芩能清上焦之火,化痰利氣,平定喘咳,止血,退治往來寒熱、風熱濕熱引起的頭痛,解溫疫,清咽喉,治療肺痿、肺癰、乳癰、背部癰瘡;尤其能祛除肌膚表面的熱,所以能治療斑疹、鼠瘻、瘡瘍、紅眼病。實心的黃芩能清下焦之熱,能消除赤痢、膀胱蓄熱、小便淋漓澀痛、大腸便秘、大便出血。懷孕因火熱旺盛導致胎動不安,可以酌情搭配砂仁、白朮;腹部因火熱壅滯而疼痛,可以加入黃連、厚朴。大腸無火而滑泄的病人,最應當慎用。
黃連(三七):味極苦,氣極寒。味厚氣薄,藥性沉降,下降中帶有微升,屬於陰中帶有微陽的藥性。專門治療各種火熱病症。火在上部,可以用酒炒製;火在下部,可以用童子尿炒製;火熱引起嘔吐,可以用生薑汁炒製;火熱潛伏,可以用鹽水炒製。與吳茱萸一同炒製,可以止火痛;與陳年灶心土一同炒製,可以止熱瀉。與枳實同用,可以消除火熱引起的腹脹;與天花粉同用,能解除煩渴。與木香丸同用,可以治療火熱壅滯引起的下痢腹痛;與吳茱萸丸同用,可以治療胃熱引起的吐酸水。總的來說,黃連的藥性大寒,所以能夠平肝涼血,清理胃腸和膽,止驚癇,瀉心火,消除痞滿。上能治療吐血、流鼻血,下能治療腸道出血、便血。能治療婦女陰部腫痛,消除小兒食積發熱、疳積,殺蛔蟲。能消除惡性瘡瘍腫痛,去除濕熱和鬱熱。善於治療火眼,也能消除痔瘡。能解除附子的熱性,殺滅巴豆的毒性。然而黃連善於瀉心脾的實火,虛熱如果妄用,必定會導致陽氣浮越於上。所以寇宗奭說:“虛寒怕冷的人,切勿輕易使用黃連。”王海藏說:“夏季久瀉不止,不能使用黃連,因為體內陰寒。”景岳說:“人的脾胃,是用來承載萬物、產生萬物的,本質像大地,屬性是土。土溫暖則氣運行而乾燥,土寒冷則氣凝滯而潮濕,土乾燥則結實,土潮濕則滑利,這是天地間不變的道理。黃連的苦寒性質如此,所以過度服用黃芩、黃連的人,沒有不損傷脾胃的,這也明顯可以看出它們的濕滑性質。只因陶弘景在《別錄》中有一句“能調理胃氣、使腸道厚實”,而劉河間又附和說:“各種苦寒藥多會瀉,只有黃連、黃柏性寒而燥。”導致後世視為奇特見解,都認為黃連性質燥而能厚實腸胃,凡是治療瀉痢,一上手就是黃連,不知道黃連、黃柏的燥性從何而來?唉!一句話的錯誤,流傳蔓延如此之廣,難以洗清,顛倒常理,迷惑人心,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。雖說黃連治療痢疾也有效果,但一定是體質陽盛,或者多吃肥甘厚膩,因濕熱導致痢疾的人,才適合使用。而且凡是因縱慾無度、飲食不節而血氣正旺的人,即使誤用黃連,也未必會致命,久而久之,邪氣去除也會逐漸痊癒,然後把功勞歸於黃連,這有什麼不可以的呢?除此之外,凡是因元氣素虛、脾胃受損而患痢疾,或者本來沒有火邪而因寒濕導致脾虛的,他們的病情非常多,如果妄用黃連,則脾腎會日益衰敗,百無一生。凡是患痢疾而死的人,大都屬於這種情況,能不令人寒心嗎?我說這些話,人們未必相信,多是因為對苦燥二字理解不透徹的緣故。所以我在《傳忠錄》辨析河間條文中,又詳細說明了氣味之理,希望後世衛生之士能加以贊正,這樣是非才能得以明瞭,百姓的健康才有保障。道書說,服用黃連時吃豬肉會導致腹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