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六十三長集·痘疹詮古方 (15)
卷之六十三長集·痘疹詮古方 (15)
1. 以下麻疹方
牛蒡子,防風,荊芥穗,貝母(各五分),連翹,黃芩,前胡,茯苓(各七分),桔梗,枳殼(各一錢),甘草(三分),
上水一鍾,煎五分,作十餘次徐服之。
清金降火湯(一四九),治疹後肺熱聲啞咳喘。
當歸,白芍藥(酒炒),生地黃(酒洗),栝蔞仁,白茯苓,陳皮,貝母(去心),甘草,麥門冬,桑白皮,枯芩(酒炒),山梔(炒),玄參,杏仁(去皮尖),蘇梗,天門冬,黃連(炒),石膏
上等分,加姜一片,水煎服。
二母散(百五十),方在寒陣四九。治肺熱咳嗽,及疹後嗽甚者。
透斑和中湯(一五一),治疹瘡二三日泄瀉。
升麻,乾葛,豬苓,澤瀉,陳皮,半夏,川芎,茯苓(各七分),前胡,桔梗(各一錢),柴胡(錢半),甘草(三分),
上加生薑三片,水一鍾,煎至五分,作數次徐服之。
解毒化滯湯(一五二),治疹後吃食太早,咬指甲,撕口唇,翛眼毛,看手,咬人等證。
防風,荊芥,枳殼,神麯(炒),麥芽(炒,各五分),連翹,黃芩,茯苓,前胡(各七分),桔梗(一錢),山楂,甘草(各三分),
上水一鍾,煎五分,作十餘次徐徐服之。
大青湯(一五三),解斑疹大毒良方。
生地黃,石膏,玄參,地骨皮,知母,木通,甘草,青黛,荊芥穗(各等分),
上水一盞,加淡竹葉十二片,煎七分。溫服,無時。
羚羊角散(一五四)治小兒斑疹後,餘毒不解,上攻眼目,羞明雲翳,眵淚俱多,紅赤腫閉。
羚羊角(鎊),黃耆,黃芩,草決明,車前子,升麻,防風,大黃,芒硝(等分),
水一盞,煎半盞,稍熱服。
羌菊散(一五五),治痘疹熱毒上攻,眼目生翳並暴赤羞明。
羌活,甘菊花,蟬蛻,蛇蛻,防風,穀精草,木賊,甘草,白蒺藜,山梔子,大黃,黃連,沙苑蒺藜(等分),
上為末。每服一錢,清米湯調下。
白話文:
以下麻疹方
牛蒡子、防風、荊芥穗、貝母(各2.5克),連翹、黃芩、前胡、茯苓(各3.5克),桔梗、枳殼(各5克),甘草(1.5克)。
以上藥材加水約240毫升,煎煮至約120毫升,分十幾次慢慢服用。
清金降火湯 (出自一四九方),治療麻疹後肺部發熱,聲音嘶啞、咳嗽、氣喘。
當歸、白芍藥(用酒炒過)、生地黃(用酒洗過)、栝樓仁、白茯苓、陳皮、貝母(去心)、甘草、麥門冬、桑白皮、黃芩(用酒炒過)、山梔子(炒過)、玄參、杏仁(去皮尖)、蘇梗、天門冬、黃連(炒過)、石膏。
以上藥材等份,加生薑一片,用水煎服。
二母散(出自百五十方),方劑在寒陣四九篇。治療肺熱咳嗽,以及麻疹後咳嗽嚴重者。
透斑和中湯(出自一五一方),治療麻疹出疹兩三天後腹瀉。
升麻、葛根、豬苓、澤瀉、陳皮、半夏、川芎、茯苓(各3.5克),前胡、桔梗(各5克),柴胡(7.5克),甘草(1.5克)。
以上藥材加生薑三片,水約240毫升,煎煮至約120毫升,分幾次慢慢服用。
解毒化滯湯(出自一五二方),治療麻疹後因為太早吃東西,出現咬指甲、撕嘴唇、揉眼睛、看手、咬人等症狀。
防風、荊芥、枳殼、神麴(炒過)、麥芽(炒過,各2.5克),連翹、黃芩、茯苓、前胡(各3.5克),桔梗(5克),山楂、甘草(各1.5克)。
以上藥材加水約240毫升,煎煮至約120毫升,分十幾次慢慢服用。
大青湯(出自一五三方),是解除斑疹大毒的好方子。
生地黃、石膏、玄參、地骨皮、知母、木通、甘草、青黛、荊芥穗(各等份)。
以上藥材加水約240毫升,再加入淡竹葉十二片,煎煮至約170毫升。溫服,不拘時間。
羚羊角散(出自一五四方),治療小兒麻疹後,餘毒未清,向上侵犯眼睛,出現怕光、眼睛模糊、眼屎多、流淚、紅腫等症狀。
羚羊角(磨成粉)、黃耆、黃芩、草決明、車前子、升麻、防風、大黃、芒硝(各等份)。
以上藥材加水約240毫升,煎煮至約120毫升,稍微溫熱時服用。
羌菊散(出自一五五方),治療痘疹熱毒向上侵犯,眼睛生翳膜,或者突然發紅、怕光。
羌活、甘菊花、蟬蛻、蛇蛻、防風、穀精草、木賊、甘草、白蒺藜、山梔子、大黃、黃連、沙苑蒺藜(各等份)。
以上藥材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約5克,用清米湯調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