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四十六聖集·外科鈐(上) (13)
卷之四十六聖集·外科鈐(上) (13)
1. 論灸法(十一)
王海藏曰:瘡瘍自外而入者,不宜灸,自內而出者宜灸。外入者托之而不內,內出者接之而令外。故經曰:陷者灸之。灸而不痛,痛而後止其灸。灸而不痛者,先及其潰,所以不痛,而後及良肉,所以痛也。灸而痛,不痛而後止其灸。灸而痛者,先及其未潰,所以痛,而次及將潰,所以不痛也。
李氏云:治疽之法,灼艾之功勝於用藥,蓋使毒氣外泄。譬諸盜入人家,當開門逐之,不然則入室為害矣。凡瘡初發一二日,須用大顆獨蒜切片三分厚,貼疽頂,以艾隔蒜灸之。每三壯易蒜,瘡潰則貼神異膏,如此則瘡不開大,肉不壞,瘡口易斂,一舉三得。此法之妙,人所罕知。若頭頂見疽,則不可用此法。(《五府極觀碑》載。)
又曰:凡患背疽,漫腫無頭者,用濕紙貼腫處,但一點先干處,乃是瘡頭。可用大蒜十顆、淡豆豉半合、乳香錢許,研爛置瘡上,鋪艾灸之。痛否,皆以前法為度。
陳氏曰:腦為諸陽之會,頸項近咽喉,腎俞乃致命之所,皆不可灼艾。
伍氏曰:凡用蒜餅灸者,蓋蒜味辛溫有毒,主散癰疽,假火勢以行藥力也。只有用艾炷灸者,此可施於頑疽痼發之類。凡赤腫紫黑毒甚者,須以蒜艾同灸為妙。又曰:凡治疽癰,發背、疔瘡,若初灸即痛者,由毒氣輕淺,灸而不痛者,乃毒氣深重,悉宜內服追毒排膿,外敷消毒之藥。大抵癰疽不可不痛,又不可大痛,悶亂不知痛者,難治。
又曰:凡隔蒜灸者,不論壯數,則邪無所容,而真氣不損。但頭項見瘡,宜用騎竹馬法,及足三里灸之。
《千金》云:癰疽始作,或大痛,或小痛,或發如米粒,既便出膿,宜急斷口味,利去其毒,用騎竹馬灸法,或就患處灼艾。重者四面,中央總灸一二百壯,更用敷藥,其效甚速。
立齋云:夫瘡瘍之證,有諸中,必形諸外。在外者,引而拔之。在內者,疏而下之。灼艾之功甚大。若毒氣鬱結,瘀血凝滯輕者,或可藥散,重者藥無全功矣。東垣曰:若不針烙則毒氣無從而解。是故善治毒者,必用隔蒜灸。舍是而用苦寒敗毒等劑,其壯實內熱者,或可,彼怯弱氣虛者,未有不敗者也。
又有毒氣沉伏,或年高氣弱,或服克伐之劑,氣益以虛,膿因不潰者,必假火力以成功。大凡蒸灸,若未潰則拔引郁毒,已潰則接補陽氣,祛散寒邪,瘡口自合,其功甚大。嘗治四肢瘡瘍氣血不足者,祗以前法灸之,皆愈。疔毒甚者,尤宜灸。蓋熱毒中隔,內外不通,不發泄則不解散。
若處貧居僻,一時無藥,則用隔蒜灸法尤便。每三壯一易蒜片,大概以百壯為度。用大蒜,取其辛而能散。用艾炷,取其火力能透。如法灸之,必瘡發膿潰。繼以神異膏貼之,不日自愈。一能使瘡不開大,二內肉不壞,三瘡口易合,見效甚神。丹溪云:惟頭為諸陽所聚,艾壯宜小,而少。
白話文:
王海藏說:瘡瘍如果是從外面侵入身體的,就不適合用艾灸;如果是從身體內部發出來的,就適合用艾灸。從外面侵入的,應該用藥物讓它停留在體表,不要進入體內;從內部發出的,應該用艾灸引導它向外排出。所以經典說:「凹陷的瘡,要用艾灸。」艾灸時如果沒有感覺疼痛,要等到感覺疼痛才停止艾灸。艾灸時沒有感覺疼痛,是因為艾灸先接觸到已經潰爛的組織,所以不痛,然後才接觸到好的肌肉,所以會痛。艾灸時如果感覺疼痛,要等到不痛了才停止艾灸。艾灸時感覺疼痛,是因為艾灸先接觸到還沒潰爛的組織,所以會痛,然後才接觸到快要潰爛的組織,所以不痛。
李氏說:治療癰疽的方法,艾灸的效果勝過用藥,因為它可以讓毒氣從體外排出。這就像小偷進入家裡,應該打開門趕走他,不然他就會進入房間作亂。凡是瘡剛開始長的一兩天,要用大顆的獨頭蒜切成三分厚的薄片,貼在瘡的頂端,然後隔著蒜片用艾灸。每灸三壯就換一次蒜片,等到瘡潰爛了,就貼上神異膏,這樣做可以讓瘡不會越開越大,肌肉不會壞死,瘡口容易收斂,一次達到三種效果。這種方法的神奇之處,很少有人知道。如果頭頂長了瘡,就不能用這種方法。(《五府極觀碑》記載。)
還有人說:凡是背部生癰疽,腫脹且沒有膿頭的,用濕紙貼在腫脹的地方,只要有一點先乾了,那就是瘡的頭部。可以用十顆大蒜、半合淡豆豉、少許乳香,一起搗爛敷在瘡上,然後鋪上艾絨進行艾灸。痛或不痛,都按照之前的方法來判斷。
陳氏說: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,頸項靠近咽喉,腎俞穴是關乎性命的重要部位,這些地方都不能用艾灸。
伍氏說:凡是用蒜餅隔著灸的,是因為蒜的味道辛辣溫熱且有毒,主要作用是散開癰疽,藉助火的力量來發揮藥效。只有用艾炷直接灸的,可以應用在頑固難治的癰疽上。凡是紅腫、紫黑、毒性很強的,必須用蒜和艾一起灸效果才好。還有人說:凡是治療癰疽、發背、疔瘡,如果剛開始灸就感覺疼痛,表示毒氣比較輕微;如果灸了卻不痛,表示毒氣很深重,這些情況都應該內服追毒排膿、外敷消毒的藥物。總之,癰疽不能不痛,但也不能太痛,如果悶悶地不知疼痛,就很難治療。
還有人說:凡是用蒜隔著灸的,不論灸多少壯,都能讓邪氣無處可容,而正氣不會受損。但是頭部和頸部出現瘡瘍,應該用騎竹馬法和灸足三里穴。
《千金方》說:癰疽剛開始發作時,有的很痛,有的輕微痛,有的像米粒大小,一旦開始流膿,就要趕緊戒口,排除毒素,用騎竹馬法進行艾灸,或直接在患處灸。嚴重的話,四面和中央都要灸一兩百壯,再配合敷藥,效果非常快。
立齋說:瘡瘍這種病症,體內有問題,一定會表現在體外。表現在外面的,要引導它向外排出;在內部的,要疏通讓它向下排出。艾灸的功效非常大。如果毒氣鬱結,瘀血凝滯,輕微的或許可以靠藥物散開,嚴重的用藥就沒辦法完全治癒了。東垣說:如果不針灸或烙,毒氣就沒辦法排除。因此,善於治療毒瘡的人,一定會用隔蒜灸。如果不用這種方法,而用苦寒的藥物來解毒,對於體格強壯、體內有熱的人或許可以,但是對於體弱氣虛的人來說,一定會失敗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毒氣潛伏,或是年紀大、身體虛弱,或是服用過於剋伐的藥物,導致氣更加虛弱,膿液因此無法排出,這時一定要藉助艾灸的火力才能成功。一般來說,艾灸,在還沒潰爛時,可以拔出鬱積的毒氣;在已經潰爛時,可以接續補充陽氣,驅散寒邪,讓瘡口自然癒合,功效非常大。我曾經治療過很多四肢瘡瘍、氣血不足的患者,都用這種方法艾灸,全都痊癒了。對於毒性很強的疔瘡,更應該用艾灸。因為熱毒被阻隔在中間,內外不通,如果不發散,就無法解除。
如果住在偏遠的地方,一時沒有藥物,就用隔蒜灸法最方便。每灸三壯換一次蒜片,大概以一百壯為度。用大蒜,是因為它辛辣能夠散開;用艾炷,是因為它的火力能夠穿透。按照這個方法艾灸,一定會讓瘡發膿潰爛。之後貼上神異膏,不用幾天就會自己痊癒。它能讓瘡不會越開越大,內部的肌肉不會壞死,瘡口容易癒合,效果非常神奇。丹溪說: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,艾灸的艾炷要小,數量要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