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五十一德集·新方八陣 (68)
卷之五十一德集·新方八陣 (68)
1. 攻陣
余診之,問其始末,因思此疾既非外感,又非內傷,惟八毒赤丸頗為相當。遂與五七丸,下清黃涎鬥余,漸得氣調,後以別藥理之,數月而愈。
(仲景),瓜蒂散,治傷寒頭不痛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不息者,此為胸有寒也,當吐之。
瓜蒂(熬黃),赤小豆(等分)
上二味,各別搗篩為散,然後合之。取一錢匕,以香豉一合,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,去滓取汁和散,溫頓服之。不吐者,少少再加,得快吐乃止。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。
(子和),獨聖散,吐積蓄痰涎。
甜瓜蒂(不拘多少,微炒)
為細末。每服一、二錢,齏汁調服。膝痛加全蠍,頭痛加鬱金服,吐之。
茶調散,吐除痰積。
瓜蒂(二錢),好茶(一錢)
上為末。每服二錢,齏汁調服。
(陳氏),獨聖散,方在外科。
治瘡瘍氣血凝滯。
《良方》,獨聖散,方在婦人。
治妊娠傷觸動胎,腹痛下血。
(錢氏),獨聖散,方在痘疹。
治痘瘡倒靨陷伏。
木通散,凡男子婦人脅肋苦痛。
木通(去節),青皮,蘿蔔子(炒),茴香,川楝子(取肉,用巴豆半兩同炒黃,去巴豆,各一兩),滑石(另研),莪朮,木香(各半兩)
上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不拘時,用蔥白湯調服,甚者不過三服。
《金匱》,大黃附子湯,治寒氣內積,脅下偏痛。
大黃(三兩),附子(三枚,炮),細辛(二兩)
上三味,用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若強人煮取二升半,分溫三服。服後如人行四、五里,更進一服。
《金匱》,外臺走馬湯,治中惡心痛,腹脹,大便不通。
巴豆(二枚,去皮心,熬),杏仁(二枚)
上二味,以綿纏令碎,熱湯二合捻取白汁,飲之當下。通治飛屍鬼擊病。老小量用。
白話文:
我診斷這個病人,詢問他發病的來龍去脈,心想這個病既不是外感(受風寒等外部因素影響),也不是內傷(因情緒、飲食等內部因素引起),只有「八毒赤丸」這個藥比較對症。於是給他吃了五、七丸,結果排出許多黃色的黏液,氣息漸漸順暢,之後再用其他藥調理,幾個月後就痊癒了。
(仲景的)瓜蒂散,用來治療傷寒導致頭不痛,但寸脈(手腕脈搏)稍微浮現,胸口感到悶脹不舒服,氣往上衝到咽喉,像要窒息的症狀,這是因為胸中有寒邪,應該用催吐的方式治療。
瓜蒂(炒黃)、赤小豆(等量)
將以上兩味藥各自搗碎篩成粉末,然後混合在一起。每次取一小匙藥粉,用一合的香豉(豆豉),加入七合熱水煮成稀粥,去掉渣滓取汁,與藥粉混合,溫熱服下。如果沒有吐出來,可以再少量增加藥粉,直到吐出來為止。體質虛弱、失血過多的人,不可以用瓜蒂散。
(子和的)獨聖散,用來催吐,排出積聚的痰液。
甜瓜蒂(不拘多少,稍微炒過)
將甜瓜蒂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一、二錢,用菜汁調服。膝蓋痛的話,可以加全蠍;頭痛的話,可以加鬱金一起服用,服後催吐。
茶調散,用來催吐,排出積聚的痰液。
瓜蒂(二錢)、好茶(一錢)
將以上兩味藥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菜汁調服。
(陳氏的)獨聖散,這個方子記載在外科書籍中。
用來治療瘡瘍,因為氣血凝滯導致的症狀。
《良方》記載的獨聖散,這個方子記載在婦科書籍中。
用來治療孕婦因外力碰撞導致胎動不安,腹痛出血的症狀。
(錢氏的)獨聖散,這個方子記載在痘疹書籍中。
用來治療痘瘡倒陷或隱伏不出的情況。
木通散,用來治療男女因脅肋疼痛而感到痛苦的症狀。
木通(去除節)、青皮、炒過的蘿蔔子、茴香、川楝子(取肉,與半兩巴豆一起炒黃,去除巴豆,各一兩)、滑石(另外研磨)、莪朮、木香(各半兩)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不限時間,用蔥白湯調服,嚴重者不超過三次就有效。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的大黃附子湯,用來治療寒氣積聚在體內,導致脅肋部偏側疼痛的症狀。
大黃(三兩)、附子(三枚,炮製過)、細辛(二兩)
以上三味藥,用水五升煎煮,取藥汁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身體強壯的人,可以煮取二升半,分三次溫服。服藥後如果感覺像走了四、五里的路程,可以再服用一劑。
《金匱要略》外台走馬湯,用來治療突然昏倒、心痛、腹脹、大便不通的症狀。
巴豆(二枚,去皮去心,熬製)、杏仁(二枚)
將以上兩味藥用棉布包裹搗碎,用二合熱水揉捏取出白色的汁液,喝下去就會有通便的效果。此方也可用來治療飛屍鬼擊等疾病,年老體弱者應酌情減量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