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景岳全書》~ 卷之七須集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須集 (7)

1. 兩感(十一)

病兩感於寒者,一日則太陽與少陰表裡俱病,凡頭痛發熱惡寒者邪在表,口乾而渴者邪在裡。二日則陽明與太陰表裡俱病,身熱目痛、鼻乾不眠者邪在表,腹滿不欲食者邪在裡。三日則少陽與厥陰表裡俱病,耳聾脅痛、寒熱而嘔者邪在表,煩滿、囊縮而厥、水漿不入邪在裡。凡兩感者,或三日,或六日,營衛不行,臟腑不通,昏不知人,胃氣乃盡,故當死也。

若此兩感,雖為危證,然不忍坐視,其於拯溺救焚之計所不可免,但當細察其證,亦自有緩急可辨。若三陽之頭痛身熱,耳聾脅痛,惡寒而嘔,此在表者,不得不解於外。其三陰之腹滿口渴,囊縮譫語,此在裡者,不得不和其中。若其邪自外入,而外甚於里者,必當以外為主治,而兼調其內。

若其邪因虛襲,而元氣不支者,速宜單顧根本,不可攻邪,但使元陽不敗,則強敵亦將自解,其庶幾乎有,可望也。此證變態非常,故不可鑿言方治。

按:門人錢禎曰:兩感者,本表裡之同病,似若皆以外感為言也,而實有未必盡然者,正以外內俱傷,便是兩感。今見有少陰先潰於內,而太陽繼之於外者,即縱情肆欲之兩感也。太陰受傷於裡,而陽明重感於表者,即勞倦竭力,飲食不調之兩感也。厥陰氣逆於臟,少陽復病於腑者,即七情不慎,疲筋敗血之兩感也。

人知兩感為傷寒,而不知傷寒之兩感,內外俱困,病斯劇矣。但傷有重輕,醫有知不知,則死生系之。或謂兩感證之不多見者,蓋亦見之不廣,而義有未達耳。其於治法,亦在乎知其由而救其本也。此言最切此病,誠發人之未發,深足指迷,不可不錄。

白話文:

兩感(十一)

如果一個人同時感受到寒邪的侵襲,第一天就會出現太陽經和少陰經表裡同時生病的情況。凡是頭痛發熱、怕冷等症狀,代表邪氣在表;而口乾舌燥、想喝水,則表示邪氣在裡。第二天,就會變成陽明經和太陰經表裡同時生病。身體發熱、眼睛痛、鼻子乾燥、睡不著,這些是邪氣在表;肚子脹滿、不想吃東西,則是邪氣在裡。第三天,就會輪到少陽經和厥陰經表裡同時生病,耳朵聽不見、胸脅疼痛、忽冷忽熱、想吐,這些是邪氣在表;煩躁不安、陰囊萎縮、手腳冰冷、吃不下東西,則是邪氣在裡。

一般來說,同時受到兩經侵襲的病症,可能在三到六天內,身體的營衛之氣無法正常運行,臟腑氣機不通暢,導致意識模糊、不認得人,胃氣也衰竭,這樣就可能會死亡。

雖然這種兩感病症很危險,但也不能坐視不管,必須盡力搶救。只要仔細觀察病情,就能分辨出輕重緩急。如果屬於三陽經的頭痛身熱、耳聾脅痛、怕冷嘔吐等表症,就必須想辦法從體表解散邪氣。而屬於三陰經的腹脹口渴、陰囊萎縮、胡言亂語等裡症,就必須調理體內。如果邪氣從體表入侵,而且表症比裡症嚴重,就應以治療表症為主,同時兼顧調理體內。

如果邪氣是因為身體虛弱入侵,導致元氣不足,就應該趕快照顧根本,不能只顧著攻邪。只要能保住元陽不敗,強敵自然會退散,這樣或許還有一線生機。這種病症變化非常快,所以不能固定說要用什麼藥方來治療。

**門人錢禎說:**所謂的兩感,本來是指表裡同時生病,表面上看起來都像是外感引起的,但實際上不一定完全是這樣。真正的原因是內外都受傷,才叫做兩感。現在看到有些人是少陰經先從內部潰敗,然後太陽經再從外部發病,這是因為放縱情慾所導致的兩感。也有人是太陰經先從內部受傷,然後陽明經又從外部感染,這是因為過度勞累、飲食不調所導致的兩感。還有人是厥陰經的氣逆亂於臟腑,然後少陽經又生病於腑,這是因為七情不慎、筋骨疲勞、血液敗壞所導致的兩感。

大家只知道兩感是一種傷寒,卻不知道傷寒中的兩感會導致內外都虛弱,病情就會非常嚴重。但傷病有輕重之分,醫生也有高低之別,生死就因此而決定。有人說兩感這種病症很少見,其實是因為大家見識不夠廣泛,而且對它的道理還不夠了解。至於治療方法,也在於了解病因並從根本上解決。這段話非常貼切地說明了這種病症,確實道出了前人沒有說出的道理,很值得我們深思,必須記錄下來。

2. 表裡辨(十二)

陽邪在表則表熱,陰邪在表則表寒。陽邪在裡則裡熱,陰邪在裡則裡寒。邪在半表半裡之間而無定處,則往來寒熱。邪在表則心腹不滿,邪在裡則心腹脹痛。邪在表則呻吟不安,邪在裡則躁煩悶亂。邪在表則能食,邪在裡則不能食。不欲食者,邪在於表裡之間,未至於不能食也。

邪在表則不煩不嘔,邪在裡則煩滿而嘔。凡初見心煩喜嘔,及胸膈漸生痞悶者,邪在表方傳裡也,不可攻下。凡病本在表,外證悉具,而脈反沉微者,以元陽不足,不能外達也,但當救里,以助陽散寒為上策。前卷傳忠錄中有辨,當互閱之。

白話文:

陽邪在體表就會發熱,陰邪在體表就會發冷。陽邪在體內就會發熱,陰邪在體內就會發冷。邪氣在身體的半表半裡之間遊走不定,就會忽冷忽熱。邪氣在體表,會感到胸腹不舒服,邪氣在體內,會感到胸腹脹痛。邪氣在體表,會呻吟不安,邪氣在體內,會躁動煩悶。邪氣在體表,食慾正常,邪氣在體內,食慾會變差。食慾不振,但還沒到吃不下的程度,代表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。

邪氣在體表,不會感到煩躁或想吐,邪氣在體內,會感到煩躁、脹滿而且想吐。如果剛開始感到心煩想吐,而且胸口逐漸出現痞悶的感覺,這代表邪氣剛從體表傳到體內,不可以貿然使用瀉下藥。如果病原本就在體表,各種體表症狀都出現了,但是脈象反而沉弱,是因為體內的陽氣不足,無法將陽氣輸送到體表,這時應該先治療體內,以幫助陽氣、驅散寒邪為優先。之前《傳忠錄》裡也有相關的辨證,可以互相參閱。

3. 寒熱辨(十三)

邪氣在表發熱者,表熱里不熱也,宜溫散之。邪氣在裡發熱者,裡熱甚而達於外也,宜清之。

陽不足,則陰氣上入陽中而為惡寒,陰勝則寒也,宜溫之。陰不足,則陽氣陷入陰中而為發熱,陽勝則熱也,宜清之。

寒熱往來者,陰陽相爭,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也。蓋熱為陽,寒為陰,表為陽,里為陰,邪之客於表者為寒,邪與陽相爭則為寒慄;邪之傳於裡者為熱,邪與陰相爭則為熱躁;其邪在半表半裡之間者,外與陽爭則為寒,內與陰爭則為熱,或表或里,或出或入,是以寒熱往來,此半表裡之證也。故凡寒勝者必多寒,熱勝者必多熱,但審其寒熱之勢,則可知邪氣之淺深也。

經曰:陽微則惡寒,陰弱則發熱。

仲景曰: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。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

白話文:

當邪氣在身體表面引起發熱時,是只有表面發熱,身體內部不熱,這時應該用溫散的方法來治療。當邪氣在身體內部引起發熱時,是內部熱得很厲害,熱氣才傳達到體外,這時應該用清熱的方法來治療。

當體內的陽氣不足時,陰氣就會向上侵入陽氣的範圍,導致怕冷;陰氣過盛時,也會感到寒冷,這時應該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。當體內的陰氣不足時,陽氣就會陷入陰氣的範圍,導致發熱;陽氣過盛時,也會感到發熱,這時應該用清涼的方法來治療。

如果忽冷忽熱,是體內陰陽兩種氣在互相爭鬥。陰氣佔上風時就會感到寒冷,陽氣佔上風時就會感到發熱。一般來說,發熱屬於陽,寒冷屬於陰;身體表面屬於陽,身體內部屬於陰。邪氣侵犯身體表面時會導致寒冷,如果邪氣與體內的陽氣相爭,就會出現怕冷的發抖;邪氣傳入身體內部時會導致發熱,如果邪氣與體內的陰氣相爭,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發熱。如果邪氣在身體半表半裡之間,邪氣在外與陽氣相爭就會感到寒冷,在內與陰氣相爭就會感到發熱,時而侵犯表面,時而侵犯內部,時而向外,時而向內,所以會忽冷忽熱,這就是病邪在半表半裡之間的症狀。因此,凡是寒氣佔上風的,就大多會感到寒冷;熱氣佔上風的,就大多會感到發熱。只要仔細觀察寒熱的趨勢,就可以知道邪氣侵入身體的深淺程度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陽氣稍微虛弱就會怕冷,陰氣虛弱就會發熱。

張仲景說:發熱又怕冷,是病邪從陽氣發起的;沒有發熱只怕冷,是病邪從陰氣發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