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述
清代醫家程杏軒所編纂的《醫述》,是一部極具代表性的傳統醫學文獻,其體例嚴謹、內容廣博,匯聚了歷代醫學大家的智慧結晶。作者程杏軒以「述而不作」為宗旨,廣泛蒐集古今醫學經典與名家學說,加以系統性的整理與編排,旨在為後世醫者提供一套清晰、可靠的臨證參考指南,避免在浩瀚的醫學文獻中迷失方向,或因學術不精而誤人性命。這不僅是一部個人的學術筆記,更是程氏數十年心血與深厚學養的體現,誠如其自序所言,是他「寢食於茲者數十餘年」的成果。
《醫述》全書共分十六卷,展現了清晰而有條理的內容結構。首卷《醫學溯源》高屋建瓴,從「養生」與「稽古」兩方面入手,追溯醫學的淵源與發展,奠定了理論基礎。隨後各卷則按疾病種類與醫學專科劃分,涵蓋了中醫臨床常見及重要的領域,如傷寒、雜證、婦科、兒科、痘疹以及方藥等。這種分門別類的編排方式,極大地方便了讀者的查閱與學習,使得博洽的內容得以「博而能約」,易於掌握。
在編輯手法上,《醫述》力求簡潔精粹,刪繁就簡。書中所引用的經典語錄或醫家格言,往往只擷取最核心、最能揭示要義的部分,並詳細標明出處,這體現了程杏軒對醫學傳承的嚴謹態度與學術誠信。他避免重複論述和不必要的贅言,使得全書雖然內容豐富,卻不顯臃腫,正如序文所讚譽的「厚不盈尺,而於古今諸書揭要提綱,搜輯略備」。這種精煉的風格,對於時間有限的後學而言,無疑是一大裨益。
程杏軒在學術思想上,秉持著兼容並蓄、折衷歸一的原則。他在自序中坦承,自己遍讀了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等奠基之作,也深入研習了金元時期劉完素、李杲、朱震亨等各具特色的醫家學說。他認為,儘管各家學說存在差異,甚至有純駁不齊之處,但只要能「采其菁華,遺其糟粕」,便都能成為「後事之師」。這種不偏執於一家一派,而是廣泛吸納各家之長的態度,使得《醫述》成為一部集大成之作,為讀者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與借鑒。序文也盛讚程氏「遠紹旁搜,鉤元提要」,能夠發前人之奧窔,為後學之津梁。
書中對醫學核心理念的強調,亦值得關注。程氏在書中特別突出「治未病」的重要性,這與《黃帝內經》「上工治未病,中工治欲病,下工治已病」的思想一脈相承。他主張醫者應防患於未然,將預防醫學置於重要位置。在臨床實踐方面,他強調「辨證論治」,視脈證為診斷和治療的基礎,重視實證與療效,追求應手即效。這種從理論到實踐並重,以臨床療效為檢驗標準的務實精神,貫穿於全書的字裡行間。序文也提到,程氏「知所決擇」良𧃐之劑,並且其後附的醫案證明了他「得於心應於手,有成法必有成效」。
《醫述》最為人稱道的學術精神在於其「述而不作」的嚴格遵循。程杏軒明確表示,這部書專門轉述古人的言論,毫不敢加入個人的淺見或臆測,以免「蹈妄作之愆」。在醫學著作中,有些作者為了標新立異,往往會提出自己的理論或創立新的方劑,這在當時並非罕見。然而,程氏選擇了一條看似更為謙遜,實則對醫學傳承更負責任的道路——他堅信,古人聖賢的智慧已經足夠深刻與全面,後人的任務應是理解、整理和傳承,而非輕率地否定或添加。這種克己慎言的態度,既是對醫學歷史的崇敬,也是對學術真實性的追求,使得《醫述》在眾多醫學著作中獨樹一幟,具有高度的文獻價值和可靠性。正如朱濂在序中所言,「唯輯前說不贅一辭」,而這種「述」的功力,甚至可以說是「以述為作」。
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看,《醫述》的價值遠不止於一部醫學實用手冊。它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醫學史文獻,其中對從上古神農、黃帝、扁鵲、張仲景,到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醫家學派及方藥源流的考證與引述,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醫史研究素材。書中將醫學理論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緊密聯繫,引用《周易》、《易經》、《禮記》等經典,闡釋「天人合一」、「陰陽五行」等觀念在醫學中的應用,深刻展現了中國古代醫學與儒、道等思想體系相互交融的文化面貌。
此外,《醫述》的流傳歷史也印證了其長遠的社會影響力與學術地位。從嘉慶年間吳賡枚的序,到道光六年程氏自序,再到道光丁亥(道光七年)朱鍾序、朱濂序,以及光緒十七年(1891年)朱欽成序,多位名士為其作序或參與刊刻,記錄了此書版本流傳、兵燹板毀後重刻的過程,說明《醫述》歷經數百年仍被珍視和傳播,足見其在醫學界的地位與價值。朱欽成在序中提到,此書得以重刻流傳,「家置一編」,不僅能幫助讀醫書者追溯源流,也能幫助就醫者辨證識方,選擇良藥,其「壽世之功」將廣泛而持久。
總而言之,《醫述》是清代醫家程杏軒基於「述而不作」原則,匯聚古今醫學精華,為後世醫者編纂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醫學文獻。它以嚴謹的體例、博約的內容、精粹的編集、兼容的思想、務實的精神以及對醫學傳承的深刻敬意,為中醫學術的整理與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。透過研讀《醫述》,我們不僅能深入了解歷代醫家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,更能體悟到中國傳統醫學所蘊含的深邃哲學智慧與嚴謹學術精神。在當代,重新審視這部經典,對於繼承和發揚中醫藥學,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