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一·醫學溯源 (38)
卷一·醫學溯源 (38)
1. 臟腑(附腔子、脂膜)
何一陽亦謂包絡發原,正在心五椎下二節七節之傍,正與膻中平對,井不可紊。設如彼逆數之,則心當在十五椎,肺在十九椎下矣。自《素問》以來,未聞此倒數法也。(《醫旨緒餘》)
《素問》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一節,此濁氣歸心,不得其解。因思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果濁氣歸心,焉得虛靈不昧,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乎?按此心字,必脾字之誤。考《靈樞》曰: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又曰:營者,水穀之精氣也,調和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。
又曰:陰清而陽濁,諸陰皆清,足太陰獨受其濁。夫腑為陽,臟為陰。既曰諸陰皆清,則心之受清可知。既曰足太陰獨受其濁,則濁氣歸脾之外,更無一臟再受其濁可知。是濁氣歸脾,經文無不印合。(《吳醫匯講》)
小腸
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後附於脊,前附於臍,上左回疊,積十六曲,大二寸半,徑八分,分之少半,長三丈二尺,受谷二斗四升,水六升三合,合之大半,小腸上口,在臍上二寸近脊,水穀由此而入,復下一寸,外附於臍,為水分穴,當小腸下口。至是而泌別清濁,水液滲入膀胱,滓穢流入大腸,是經多血少氣。
《難經》曰:小腸重二斤十四兩。(李士材)
膀胱
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膀胱當十九椎,居腎之下,大腸之前,有下口,無上口,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,為小腸下口,乃膀胱之際,水液由此別迴腸,隨氣泌滲而下,其出其入,皆由氣化。入氣不化,則水歸大腸而為瀉。出氣不化,則閉塞下竅而為癃。
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,有言上下俱有口者,皆非。是經多血少氣。《難經》曰:膀胱重九兩二銖,縱廣九寸,盛溺九升九合,口廣二寸半。(李士材)
膀胱上口,《靈》、《素》未言有無,後世或言有上口而無下口者,乃以氣化則能出之句而誤會也。若無下口,焉得氣一化則遂若此通利哉!是無下口之說,不必論矣。或言有下口而無上口者,張景岳、李士材俱主是說,第無上口,則交腸之易位而出者,糞從何處入乎?張三錫以為上下俱有口是也,但語焉而未詳。
夫水道既從小腸下口以入膀胱,則清濁不分者,何獨並於大腸之水瀉人所常有,而糞入膀胱之交腸患者甚少乎?諦思其故,必系膀胱有上口而常閉,乃為平人之常,水之人於膀胱者,乃是三焦化入,而非從上口以入者也。或腑氣大虛,則力乏而竅不能閉;或邪熱傷腑,則熱主開泄而竅亦不能閉,以致糞從小腸下口入於膀胱上口,並隨小便而出矣。
譬如人身之外竅,亦有常閉而不通者,臍孔與兩耳、兩乳,無故則常閉而不開,有故則或出膿血,或通乳汁,膀胱之上口,亦可以類推矣。世人皆以為無上口者,一則宗景岳、士材之書,一則見獸脬之止有下口也。不思天地之生物,各有不同者,如毛蟲則上五臟俱全,羽蟲則無肺而無前陰。
白話文:
臟腑(附腔子、脂膜)
有人認為包絡的起始位置,就在心臟所在的第五胸椎下第二節與第七節旁邊,正好與膻中穴相對,這一點不能混淆。如果反過來計算,那麼心臟應該在第十五節胸椎,肺臟應該在第十九節胸椎以下了。從《素問》以來,從未聽說過這種倒過來計算的方法。(《醫旨緒餘》)
《素問》說食物的氣進入胃,濁氣歸於心,精液在經脈中運行。這「濁氣歸心」一句,讓人難以理解。因為心是君主之官,神明之所在。如果濁氣真的歸於心,那麼心又怎能保持虛靈不昧,處理萬事萬物呢?因此,這裡的「心」字,一定是「脾」字寫錯了。考查《靈樞》的記載:「接受谷物的是濁氣,接受空氣的是清氣。」又說:「營氣是水谷精華之氣,調和於五臟,滋潤六腑。」又說:「陰是清的,陽是濁的;所有的陰都清淨,只有足太陰經接受濁氣。」腑屬陽,臟屬陰。既然說「所有的陰都清淨」,那麼心臟接受清氣是可以理解的;既然說「只有足太陰經接受濁氣」,那麼濁氣歸於脾臟之外,就沒有其他臟器再接受濁氣了。所以濁氣歸脾,經文都互相印證。(《吳醫匯講》)
小腸
小腸是受盛之官,消化食物並排出糟粕。小腸後面靠近脊椎,前面靠近肚臍,上端向左彎曲盤旋,共有十六個彎曲,直徑二寸半,粗細八分,大約是二寸半的一半,長三丈二尺,容納食物二斗四升,容納水六升三合,大約是六升三合的一半。小腸上口位於肚臍上二寸,靠近脊椎,水穀由此進入;再往下移一寸,外側靠近肚臍,是水分穴,相當於小腸下口。在此處,小腸分清泌別清濁,水液滲入膀胱,糟粕流入大腸,這是經脈氣血運行規律,多血少氣。
《難經》說:小腸重二斤十四兩。(李士材)
膀胱
膀胱是貯存津液的器官,氣化則能排出。膀胱位於第十九節胸椎,在腎臟之下,大腸之前,有下口,沒有上口,位於肚臍上一寸水分穴處,是小腸下口,也是膀胱的邊緣,水液由此分流迴腸,順著氣機滲透而下,其出入都依靠氣化作用。如果吸收氣化功能不足,水液就會歸入大腸而導致腹瀉;如果排出氣化功能不足,就會阻塞下竅而導致小便不利。
其他書籍有的說膀胱有上口而無下口,有的說膀胱上下都有口,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。這是經脈氣血運行規律,多血少氣。《難經》說:膀胱重九兩二銖,縱橫九寸,容量九升九合,開口二寸半。(李士材)
膀胱有上口,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並沒有提及,後世有人說膀胱有上口而無下口,這是曲解了「氣化則能出」這句話。如果沒有下口,氣化後又怎麼能順利排出呢?所以說膀胱無下口的說法,不必討論。有人說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,張景岳、李士材都主張這種說法,但是如果沒有上口,那麼大腸位置錯亂而排出的大便,又從哪裡進入膀胱呢?張三錫認為膀胱上下都有口,這也是對的,只是描述得不夠詳細。
既然水道是小腸下口進入膀胱的,那麼清濁不分的情況下,為什麼只有大腸的水瀉很常見,而大便進入膀胱的情況很少見呢?仔細思考原因,一定是膀胱有上口,但通常是閉合的,這是正常人的情況。水液進入膀胱,是三焦運化後進入的,而不是從上口進入的。如果腑氣大虛,則力量不足,竅穴不能閉合;如果邪熱傷及腑臟,則熱邪主導開泄,竅穴也不能閉合,導致大便從小腸下口進入膀胱上口,隨小便排出。
例如人體外部的竅穴,也有通常閉合不通的,如肚臍、耳朵、乳頭,沒有特殊情況通常是閉合的,有特殊情況則可能排出膿血或乳汁,膀胱的上口也可以類推。世人大多認為膀胱沒有上口,一是因為遵從景岳、士材的著作,二是看到動物的膀胱只有下口。卻沒有考慮到天地萬物各有不同,例如毛蟲五臟俱全,鳥類卻沒有肺也沒有陰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