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六·雜證匯參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雜證匯參 (8)

1. 溺血

經義

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、溺血。○悲哀太甚,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,發為心下崩,數溲血也。(《素問》)

哲言

溺血所出之由有三,從溺孔出者二,從精孔出者一。(張景岳)

溺血全無疼痛,血從精竅而出,非若血淋莖痛血從溺竅而出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溺血者,蓋心主血與小腸合,血之流行,周遍經絡,循環臟腑,若熱聚於膀胱,血滲入脬,故從小便而出也。(錢仲陽)

《經》云:悲哀太甚,則胞絡絕,陽氣內動,發為心下崩,數溲血也。又云: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、溺血。是溺血未有不本於熱者。陳無擇以為心腎氣結所致,不思血雖主於心,其四臟孰無血以為養?所尿之血,豈拘於心腎氣結者哉?推之五臟,凡有損傷妄行之血,皆得如心下崩者,滲於胞中;五臟之熱,皆得如膀胱之移熱者,傳於下焦。何以言之?肺金者,腎水之母,恃之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者也。

肺有損傷,妄行之血若氣逆上者,既為嘔血矣,氣不逆上,如之何不從水道下降入於胞中耶?其熱亦直抵腎與膀胱可知也。脾土者,勝水之賊邪也。水精不布,則壅成濕熱,陷下傷於水道,腎與膀胱俱受其害,害則陰絡傷,傷則血散入胞中矣。肝屬陽,主生化,主疏泄,主藏血;腎屬陰,血閉藏而不固,必滲入胞中,正與《內經》所謂肝傷血枯,時時前後血者類也。

大抵溲血、淋血、便血三者,雖前後陰所出之竅有不同,然於受病則一,故治分標本亦一也。維引導佐使,各走其鄉者,少異耳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大便下血不死;小便下血多死;年過七旬,服藥無效。(許宣治)

補編

溺孔之血,其來近者,出自膀胱,其證溺時必孔道澀痛,小水熱赤不利。此多以酒色欲念,致動下焦之火而然。常見相火妄動,逆而不通者,微則淋濁,甚則見血。《經》曰: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、溺血。治宜清利膀胱之火。○溺孔之血,其來遠者,出自小腸,其證溺孔不痛,血隨溺出,或痛隱於臍腹,或熱見於臟腑。蓋小腸與心為表裡,此丙火氣化之原,清濁所由分也。

無論焦心勞力,厚味酒漿,而上中二焦之火,凡從清道以降者,必皆由小腸以達膀胱,治須隨證察因,以清臟腑致火之原。○精道之血,必自精宮血海而出於命門。蓋腎者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。凡勞傷五臟,或五志之火,致令衝任動血者,多從精道而出。何以辨之?但辨在小腸者,必從溺孔出;病在命門者,必從精孔出。

凡於小腹下,精泄處,覺痠痛而出者,即是命門之病。治法與水道不同,蓋水道之血宜利,精道之血不宜利;澀痛不通者宜利,血滑不痛者不宜利也。(張景岳)

尿血,虛者居多,有火亦能作痛,當與血淋同治。清之不愈,專究乎虛,上則主於心脾,下則從乎肝腎,久則主於八脈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溺血治法:暴病實火,宜甘寒清火;房勞虛損,宜滋陰補腎;病久中枯,非清心靜養不可治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腎陰虧損,下焦結熱,血隨溺出,用六味湯加牛膝以鎮陽。○溺血日久,屢用清利藥不效,補中益氣湯加車前良驗。(《見聞錄》)

脈候

溲血形脫,脈小勁者逆也,脈搏者亦逆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選案

予治一人溺血,二、三年一發,服補中益氣湯加黃柏、山梔,數劑而止。又治一人尿血成條,藥皆不應而逝。(許宣治)

內弟顧元叔溺血,溺孔疼痛,周身麻木,頭旋眼黑,手足心經脈絀急痠麻,脈弦細數,兩尺搏堅。與生料六味湯加牛膝、門冬,服之輒效,但不時舉發,復以六味湯合生脈散,用河車熬膏丸服而痊。○一商夏月過飲燒酒,溺血,服益元散、六味湯,均不效。予用導赤散,三啜而愈。

○宋孝先年七十餘,溺血點滴澀痛,諸藥不效,云是壯歲鰥居,絕欲太早之故。令以綠豆,水浸搗汁,微溫,日服一碗而愈。煮熟即不應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白話文:

[溺血]

根據經典醫學理論,當子宮(胞)的熱邪影響到膀胱,就會導致排尿困難及尿中帶血的情況。極度悲傷會導致子宮網絡斷裂,子宮網絡斷裂後,身體內的陽氣會開始躁動,進而引起心下部出血,頻繁地尿血。(《素問》)

在哲學性的醫學論述中,尿血可能有三種起因,其中兩種從尿道排出,另一種則從精道排出。(張景嶽)

尿血完全不會感到疼痛,血液從精道排出,這與血淋情況不同,血淋會感到莖部疼痛且血從尿道排出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尿血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心臟主管血液,與小腸相連,血液在經絡中流動,遍及全身臟腑。如果熱毒聚集在膀胱,血液滲入膀胱,因此會隨著尿液排出。(錢仲陽)

《經》提到,極度悲傷會導致子宮網絡斷裂,身體內的陽氣開始躁動,引起心下部出血,頻繁地尿血。又說,子宮的熱邪影響到膀胱,就會導致排尿困難及尿中帶血。由此可見,尿血通常都與熱邪有關。陳無擇認為這是心臟和腎臟氣結所致,但他忽略了血液雖然主要由心臟管理,但其他臟器也有血液供應。排尿中的血液並不限制於心臟和腎臟的氣結。考慮到五臟,所有損傷或異常流動的血液都能像心下部出血一樣滲入子宮;五臟的熱邪也能像膀胱的熱邪一樣,傳遞到下焦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肺金是腎水的母親,依靠它調節水道,將水向下傳輸至膀胱。

肺部受到損傷,異常流動的血液如果向上逆行,就會導致嘔血。如果血液不向上逆行,為什麼不會通過水道向下進入子宮呢?其熱邪也會直接影響到腎臟和膀胱。脾臟是剋制水邪的器官。如果水分精華無法正常分佈,就會形成濕熱,阻塞水道,傷害腎臟和膀胱,造成陰絡受損,血液就會散入子宮。肝臟屬於陽性,負責生化、疏泄和藏血;腎臟屬於陰性,如果血液閉塞且不穩定,必定會滲入子宮,這與《內經》中提到的肝臟受傷導致血液乾涸,時常出現前後出血的情況類似。

總的來說,尿血、淋血和便血三種情況,雖然出血的部位不同,但在疾病的根本上是一樣的,因此治療方法也基本相同。只有在輔助治療上會有些微差異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大便出血不會致命;小便出血多數會致命;年齡超過七十歲,服藥無效。(許宣治)

補充說明,尿道的血液,如果是從近端來源,則源自膀胱,這種情況在排尿時一定會感到管道疼痛,尿液呈紅色且排尿不順暢。這通常是因為過度飲酒、性行為或意淫,導致下焦火氣旺盛所致。常見的是相火妄動,逆而不通,輕微時會出現淋濁,嚴重時會出現血尿。《經》中提到,子宮的熱邪影響到膀胱,就會導致排尿困難及尿中帶血。治療應以清除膀胱的火氣為主。尿道的血液,如果是從遠端來源,則源自小腸,這種情況排尿時不會感到疼痛,血液隨尿液排出,或者疼痛隱藏在肚臍或腹部,或者熱邪出現在臟腑中。小腸與心臟互為表裡,這是丙火氣化的源頭,也是清濁分離的地方。

無論是心焦勞累,還是厚味酒漿,上中二焦的火氣,只要通過清道下降,必然都會經過小腸到達膀胱,治療必須根據症狀查明原因,以清除臟腑中導致火氣的根源。精道的血液,一定是從精宮血海通過命門流出。腎臟主管水液,接受五臟六腑的精華並將其儲存。凡是勞損五臟,或是五志之火,導致衝任動血的,大多從精道排出。如何辨別呢?只要分辨出血源在小腸的,一定從尿道排出;病源在命門的,一定從精道排出。

對於小腹下方,精液排出處感到痠痛而出血的,就是命門的問題。命門疾病的治療方法與水道不同,水道的出血應利尿,精道的出血不應利尿;排尿不順且疼痛的應利尿,血液滑潤不痛的不應利尿。(張景嶽)

尿血,虛弱的人佔多數,即使有火氣也可能導致疼痛,應該與血淋一同治療。如果清熱治療無效,應專注於虛弱的治療,上部主要與心脾相關,下部主要與肝腎相關,長期患病主要與八脈相關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尿血的治療原則:急性疾病伴隨實火,宜用甘寒藥物清火;房事過度導致虛損,宜滋陰補腎;長期患病導致體質衰弱,必須清心靜養才能治癒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腎臟陰虛,下焦結熱,血液隨著尿液排出,使用六味湯加牛膝來鎮壓陽氣。尿血長期反覆,多次使用清利藥物無效,補中益氣湯加車前草效果良好。(《見聞錄》)

脈象方面,尿血伴隨形體消瘦,脈象細弱有力是逆證,脈象強硬也是逆證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案例一:我治療了一位尿血患者,每兩三年發作一次,服用補中益氣湯加黃柏、山梔,幾次治療後就停止了尿血。另外治療了一位尿血成條狀的患者,所有藥物都無效,最終去世。(許宣治)

我的妹夫顧元叔尿血,尿道疼痛,全身麻木,頭暈眼花,手腳心經脈緊繃痠麻,脈象弦細且快速,兩側腳踝的脈搏堅硬。給予生料六味湯加牛膝、門冬,服藥後立即見效,但病情偶爾會發作,再用六味湯結合生脈散,用河車熬成膏丸服食後痊癒。一位商人夏天過量飲用燒酒,尿血,服用益元散、六味湯都無效。我使用導赤散,三次治療後就痊癒了。

宋孝先年逾七十,尿血伴隨疼痛,各種藥物都無效,他認為是年輕時獨身生活,過早禁慾所致。建議他用水浸泡綠豆,搗碎取汁,微溫,每日服用一碗,最終痊癒。煮熟後就不會有效果。(《張氏醫通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