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七·雜證匯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雜證匯參 (4)

1. 嘔吐(附吐矢)

經義

諸痿喘嘔,皆屬於上。○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○太陰所謂食則嘔者,物盛滿而上溢,故嘔也。○少陽所至,為嘔湧。(《素問》)

足厥陰肝所生病者,胸滿,嘔逆。○善嘔,嘔有苦,長太息,邪在膽,逆在胃。膽液泄,則口苦,胃氣逆,則嘔苦,故曰嘔膽。(《靈樞》)

哲言

食剎則吐,謂之嘔。食入則吐,謂之暴吐。食已則吐,謂之嘔吐。食久則吐,謂之反胃。食再則吐,謂之翻胃。○嘔者聲與物俱出;吐者有物無聲;噦者有聲無物。(李東垣)

噁心者無聲無物,但心中兀兀然無奈,欲吐不吐,欲嘔不嘔,雖曰噁心,實非心經之病,皆在胃口上也。(《活人書》)

白話文:

各種痿症、喘息、嘔吐,都屬於上焦。所有逆氣衝上,都屬於火。太陰經說,吃東西就嘔吐,是因為食物充盈滿溢,所以嘔吐。少陽經所到達的地方,就會出現嘔吐。

足厥陰肝經生病的人,會出現胸部滿悶、嘔吐逆氣。經常嘔吐,嘔吐物有苦味,經常嘆氣,邪氣在膽,逆氣在胃。膽液泄漏,就會口苦;胃氣逆上,就會嘔吐苦味,所以稱為嘔膽。

食物剛吃下去就吐出來,叫做嘔。食物剛吃進去就吐出來,叫做暴吐。吃完食物就吐出來,叫做嘔吐。吃很久的食物吐出來,叫做反胃。吃過兩次的食物吐出來,叫做翻胃。嘔吐時聲音和食物一起出來;吐出時有食物沒有聲音;呃逆時有聲音沒有食物。

噁心時沒有聲音也沒有食物,只是心中空空蕩蕩,很不舒服,想吐又吐不出來,想嘔又嘔不出來,雖然叫做噁心,但實際上不是心經的病,都在胃口上。

身背皆熱,肘臂牽痛,氣逆不續,膈間厭悶,食入即嘔,名曰漏氣。○下焦實熱,二便不通,氣逆不續,嘔逆不禁,名曰走哺。(《準繩》)

嘔為火氣炎上,特其一耳。有痰隔中焦,食不得下者;有氣逆者;有寒氣鬱於胃口者;有食滯胃脘,則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;有胃中有火與痰而嘔者;有久病胃虛,不納穀者。(朱丹溪)

胃氣不和而嘔吐,人所共知。然有胃寒胃熱,痰飲宿食,及風邪入胃,氣逆衝上,數種之異,可不究其所自來哉。(楊仁齋)

嘔吐一證,挾寒則喜熱惡寒,肢冷脈小;挾熱則喜冷惡熱,燥渴脈洪。氣滯者脹滿不通;痰飲者遇冷即發。嘔苦知邪在膽;吐酸識火入肝。嘔涎水雖屬痰飲,尚疑蟲證;吐酸腐無非食滯,更防火患。吐清水是土之卑監;吐綠水是木之發生。黑水從胃底翻出;臭水是腸中逆來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白話文:

身體各處都發熱,手肘和手臂牽扯疼痛,呼吸不順暢,胸口悶悶的,吃東西就吐,稱為漏氣。下腹部積熱,大小便不通暢,呼吸不順暢,不停地嘔吐,稱為走哺。

嘔吐只是火氣上炎的症狀之一。有些人是痰積在中焦,吃下去的東西無法消化;有些人是氣逆;有些人是寒氣鬱結在胃部;有些人是食物停滯在胃脘,新吃下去的東西無法消化就吐出來;有些人是胃中有火和痰而嘔吐;有些人是久病胃虛,無法正常消化食物。

胃氣不和而嘔吐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但胃寒和胃熱、痰飲積食,以及風邪入侵胃部,導致氣逆上衝,這些都是不同的原因,難道我們不應該仔細探究其根源嗎?

嘔吐這個症狀,如果伴隨寒症,就會喜歡熱、怕冷,四肢冰冷、脈搏細弱;如果伴隨熱症,就會喜歡冷、怕熱,口乾舌燥、脈搏洪大。如果因為氣滯,就會腹脹不通;如果因為痰飲,就會遇到冷就發作。嘔吐苦味,說明邪氣在膽;嘔吐酸味,說明火氣入肝。嘔吐唾液,雖然是痰飲,但可能也與蟲證有關;嘔吐酸腐物,一定是食物停滯,更要預防火患。嘔吐清水,是脾胃功能衰敗的表現;嘔吐綠色水,是肝氣鬱結的表現。嘔吐黑色水,是胃底的食物翻出來;嘔吐臭水,是腸道逆流上來的。

吐清水,其因有五:身受寒氣,口食生冷而作者,胃寒也;食少而吐清水者,氣虛也;食後而吐清水者,宿食也;胸膈間轆轆有聲者,痰飲也;心腹間時時作痛者,蟲也。宜辨而治之。(徐春甫)

凡胃虛作嘔者,其證不一,當知所辨。若胃脘不脹者,非實邪也。胸膈不痛者,非氣逆也。內無熱躁者,非火證也。外無寒熱者,非表邪也。無食無火,而忽為嘔吐者,胃虛也。嘔吐無常,而時作時止者,胃虛也。食無所停,而聞食則嘔者,胃虛也。氣無所逆,而聞氣則嘔者,胃虛也。

或身背微寒食飲即嘔者,胃虛也。或吞酸噯腐,時苦噁心,兀兀泛泛,冷咽靡定者,胃虛也。或因病誤治,妄用克伐寒涼,本無嘔而致嘔者,胃虛也。或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食入中焦而不化者,胃虛也。食入下焦而不化者,土母無陽,命門虛也。凡此虛證,必皆宜補,是固然矣。

白話文:

吐清水,原因可能有五種:

  1. 身體受寒氣,或吃了生冷的食物而引起的,這是胃寒。
  2. 吃得少就吐清水,這是氣虛。
  3. 吃完飯就吐清水,是宿食未消。
  4. 胸膈之間有咕嚕咕嚕的聲音,這是痰飲。
  5. 心腹之間時常疼痛,這是蟲積。

以上情況需要辨證論治。

如果胃虛導致嘔吐,症狀不盡相同,必須要分辨清楚。

  1. 胃脘不脹,不是實邪。

  2. 胸膈不痛,不是氣逆。

  3. 內無熱躁,不是火證。

  4. 外無寒熱,不是表邪。

  5. 沒有吃東西也沒有火氣,突然嘔吐,就是胃虛。

  6. 嘔吐沒有規律,時而發作時而停止,就是胃虛。

  7. 吃下去的食物無法停留,聞到食物就想吐,就是胃虛。

  8. 氣機沒有逆亂,聞到氣味就嘔吐,就是胃虛。

  9. 身體背部微微發寒,一吃東西就嘔吐,就是胃虛。

  10. 吞酸噯腐,經常感到噁心,胃裏翻滾不定,喉嚨發涼,就是胃虛。

  11. 因為疾病治療不當,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,原本沒有嘔吐而導致嘔吐,就是胃虛。

  12. 早晨吃飯晚上吐,晚上吃飯早上吐,食物進入中焦無法消化,就是胃虛。

  13. 食物進入下焦無法消化,是因為脾土無陽,命門虛弱。

以上都是虛證,都需要補益。

然胃土非火不生,非暖不化,是土寒者即土虛也,土虛者即火虛也。故曰脾喜暖而惡寒,土惡濕而喜燥。所以東垣《脾胃論》特著溫補之法,蓋特為胃氣而設也。(張景岳)

補編

病人慾吐者,不可下之。○嘔而胸滿者,茱萸湯主之。○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茱萸湯主之。○嘔而腸鳴,心下痞者,半夏瀉心湯主之。○乾嘔而利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○諸嘔吐,谷不得下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○嘔吐而病在膈上,後思水者解,急與之。思水者,豬苓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然而胃土需要火才能生,需要溫暖才能化,所以土寒就代表土虛,土虛就代表火虛。因此古人說脾喜暖而惡寒,土惡濕而喜燥。所以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特別強調溫補的方法,這是專為胃氣而設的。

補編

病人想吐,不能用下瀉的方法治療。嘔吐且胸悶的,用茱萸湯治療。乾嘔,吐口水,頭疼的,用茱萸湯治療。嘔吐且腸鳴,心下痞的,用半夏瀉心湯治療。乾嘔且腹瀉的,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。各種嘔吐,食物不能下行的,用小半夏湯治療。嘔吐且病在膈上,很想喝水,要趕快給他喝水,很想喝水,用豬苓散治療。

○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難治,四逆湯主之。○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○胃反,嘔吐者,大半夏湯主之。○胃反,吐而渴欲飲水者,茯苓澤瀉湯主之。○食已即吐者,大黃甘草湯主之。○吐後,渴飲得水而貪飲者,文蛤湯主之。○乾嘔吐逆,吐涎沫,半夏乾薑散主之。

○病人胸中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,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,生薑半夏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白話文:

如果嘔吐、脈搏微弱、小便頻繁、身體微熱,並且出現昏厥,這種情況很難治癒,應該使用四逆湯。如果嘔吐並且發熱,應該使用小柴胡湯。如果胃部反胃、嘔吐,應該使用大半夏湯。如果胃部反胃、嘔吐而且口渴想喝水,應該使用茯苓澤瀉湯。如果吃完東西就吐,應該使用大黃甘草湯。如果嘔吐後口渴想喝水並且喝很多,應該使用文蛤湯。如果乾嘔、逆氣、吐出唾沫,應該使用半夏乾薑散。

如果病人胸部感覺像喘不過氣又好像在喘,像嘔吐又好像沒有嘔吐,像呃逆又好像沒有呃逆,感覺胸部悶悶的,無計可施,應該使用生薑半夏湯。

吐有三因:氣、積、寒也。上焦吐者從於氣,氣者天之陽也。脈浮而洪,頭暈不已,氣上衝胸,食已即吐,渴欲飲水,當降氣和中。中焦吐者從於積,有陰有陽,氣食相假。脈浮而弦,胸中痞悶,或先痛後吐,或先吐後痛,當祛積和氣。下焦吐者從於寒,地道也。脈沉而遲,四肢清冷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小便清利,大便不通,當通其閉塞,溫其寒氣。(張潔古)

上焦之吐,多由氣閉,責諸胃陽不能上升也,治在溫胃。下焦之吐,多由陰逆,責諸腎陽不能下鎮也,治在納火。(程郊倩)

仲景云:病人慾吐不吐者,不可下。又用大黃治食已即吐,何也?曰:欲吐者,其病在上,因而越之可也。逆之使下,則必抑塞,憒亂益甚,故禁之。若既吐矣,吐而不已,有升無降,則當逆而折之,引令下行,無速於大黃,故不禁也。(王宇泰)

白話文:

嘔吐的三種原因及其治療

張潔古

嘔吐有三個原因:氣、積、寒。

  • 上焦吐者,從於氣。 上焦的嘔吐是由於氣機失調所致,氣是天的陽氣。症狀表現為脈象浮而洪,頭暈目眩,氣上衝胸,飯後即吐,口渴欲飲,應當降氣和中。
  • 中焦吐者,從於積。 中焦的嘔吐是由於積滯所致,積滯有陰有陽,氣食互相阻滯。症狀表現為脈象浮而弦,胸中痞悶,或先痛後吐,或先吐後痛,應當祛除積滯,調和氣機。
  • 下焦吐者,從於寒。 下焦的嘔吐是由於寒邪所致,寒邪屬地氣。症狀表現為脈象沉而遲,四肢冰冷,早晨吃飯晚上吐,晚上吃飯早上吐,小便清利,大便不通,應當通其閉塞,溫其寒氣。

程郊倩

  • 上焦之吐,多由氣閉,責諸胃陽不能上升也,治在溫胃。 上焦的嘔吐多由於氣機阻滯,責之於胃陽不能上升,治療應當溫暖胃氣。
  • 下焦之吐,多由陰逆,責諸腎陽不能下鎮也,治在納火。 下焦的嘔吐多由於陰寒逆襲,責之於腎陽不能下降鎮壓,治療應當補益腎陽。

王宇泰

仲景說: 病人想要嘔吐卻吐不出來,不可用瀉下藥。

又問: 用大黃治療飯後即吐,為什麼?

答: 想要嘔吐者,病症在上焦,用瀉下藥可以引導其往下走,使其排出。如果逆着病情,用瀉下藥使其往下走,就會阻塞氣機,加重病情,所以要禁止使用。

如果已經嘔吐,而且嘔吐不止,有上升無下降,就應該用瀉下藥來引導其往下走,大黃最為迅速有效,所以不禁止使用。

注:

  • 上焦指的是心、肺,主管氣機升降。
  • 中焦指的是脾、胃,主管消化吸收。
  • 下焦指的是腎、膀胱,主管水液代謝。

總結:

嘔吐的病因複雜,需根據症狀辨證論治。上焦嘔吐多因氣機失調,宜降氣和中;中焦嘔吐多因積滯,宜祛積和氣;下焦嘔吐多因寒邪,宜通其閉塞,溫其寒氣。

嘔吐而大小便不秘,利藥所當忌也。若大小腸、膀胱熱結不通,上為嘔吐隔食,若不用利藥開通發泄,則嘔吐何由止乎!古人用三乙承氣湯,正是此意。○凡嘔家,禁服栝蔞、桃仁。一切有油之物,皆犯胃作吐。(朱丹溪)

食入即出,是無水也。蓋腎司閉藏之令,腎水既絕,則不能納氣,氣不歸原,逆於膈上,故嘔而食出也,宜六味丸。食久反出,吐出原物,全不化腐,此腎陽虛不能溫養脾土也,宜八味丸。凡寒在上焦,則多為噁心,或泛泛欲吐者,此胃陽虛也。水到咽喉即嘔者,乃脾胃本虧,機關不利也,宜六君子湯加砂仁、炮姜。

白話文:

嘔吐但大小便不順暢,就不要使用瀉藥。如果大小腸、膀胱因熱氣阻塞不通,導致上逆嘔吐,不使用瀉藥開通排泄,嘔吐怎麼會停止呢?古人使用三乙承氣湯,正是這個道理。凡是嘔吐的人,禁止服用栝蔞、桃仁,所有含油的食物,都會刺激胃部導致嘔吐。

吃下去馬上就吐出來,這是因為沒有津液。腎臟主宰閉藏的功能,腎水枯竭,就無法納氣,氣無法歸位,逆流到膈膜上面,所以就會嘔吐食物。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六味丸。食物吃進去很久才吐出來,吐出來的食物還是原樣,完全沒有消化腐爛,這是因為腎陽虛弱,無法溫煦脾土。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八味丸。凡是寒氣在上焦,就會容易噁心,或有想吐的感覺,這是胃陽虛弱。水喝到喉嚨就吐出來,這是因為脾胃本體虛弱,消化功能失調。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六君子湯,再加上砂仁、炮姜。

食後冷涎不已,隨即吐出者,宜六君子湯加丁香、益智仁。○邪在膽經,木乘於胃,吐逆而膽汁上溢,所以嘔苦也,宜吳萸、黃連、茯苓、澤瀉、生薑。(《見聞錄》)

又有一種肝火之證,嘔而不食,所嘔酸水、或苦水、或青綠水,亦作心痛,此是木火鬱結。木鬱達之,火鬱發之,用萸、連濃煎細呷,再服逍遙散,愈後以六味丸調理。(《趙氏醫貫》)

白話文:

饭后一直流口水,忍不住就吐出来,应该用六君子汤加入丁香、益智仁。如果病邪在胆经,木克制胃,引起呕吐,胆汁逆流,所以吐出苦水,应该用吴茱萸、黄连、茯苓、泽泻、生姜。

另外还有一种肝火旺盛的症状,呕吐,不思饮食,呕吐物可能是酸水、苦水、或青绿色水,同时伴有心痛,这是木火郁结。木气郁滞,则达于肝,火气郁滞,则发于心,应该用吴茱萸、黄连浓煎细细服用,然后再服用逍遥散,痊愈之后可以用六味丸调理。

嘔吐用沉香者,取其沉重下行,使腎納氣,氣不泛上,吐自止矣。(查了吾)

理中湯加胡椒,能治胃寒嘔吐,胡椒乃胃家藥也,若加附子則不驗。(方星岩)

凡嘔家夾熱者,不利於香、砂、橘、半,服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而晏如。(柯韻伯)

有嘔吐諸藥不止,乃蛔在胸膈,見藥則動,動則不納,藥出而蛔不出。宜於治嘔藥中,加入川椒,蛔見椒則伏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久吐不止,用脾胃藥須加薑、棗,蓋薑、棗能和脾胃也。(王協中)

白話文:

嘔吐時用沉香,是因為它沉重下行,能幫助腎臟吸收氣,使氣不往上泛,嘔吐自然停止。理中湯加上胡椒,可以治療胃寒導致的嘔吐,因為胡椒是胃部藥物。但如果加上附子,則效果不佳。嘔吐伴有熱症的人,不適合使用香、砂、橘、半等藥物,應服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,就能好轉。如果嘔吐服藥後仍不見好轉,可能是蛔蟲在胸膈,看到藥物就動,動則無法吸收,藥物排出而蛔蟲未除。這種情況應該在治療嘔吐的藥物中加入川椒,蛔蟲看到椒就會伏住。久吐不止,使用脾胃藥時要加入薑、棗,因為薑、棗能調和脾胃。

嘔家聖藥是生薑,《千金》之說信矣。氣逆作嘔,生薑散之。痰水作嘔,半夏逐之。然惟治寒嘔則佳,若治熱嘔不可無烏梅。(《醫鑑》)

治嘔吐,古方通以半夏、生薑為正劑。獨東垣云:生薑止嘔,但治表實氣壅。若胃虛穀氣不行,惟當補胃調中,推揚穀氣。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,服大半夏湯立愈。若吐而諸藥不效,必加鎮重以墜之;吐而中氣久虛,必借穀食以和之。(《醫宗必讀》)

胃中虛熱,穀氣久虛而為嘔吐者,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,則嘔吐自止。五穀屬陰,其湯皆能止嘔,不必用藥。(李東垣)

白話文:

嘔吐的中醫治療:

《醫鑑》

嘔吐的聖藥是生薑,這是《千金方》的說法,可信的。氣逆引起嘔吐,就用生薑散來治療。痰水引起嘔吐,就用半夏來驅逐。但是,生薑和半夏只適合治療寒性嘔吐,如果是熱性嘔吐,就必須加入烏梅。

《醫宗必讀》

治療嘔吐,古方一般以半夏和生薑為主藥。但東垣先生認為,生薑止嘔,只適合治療表實氣壅的嘔吐。如果胃虛、穀氣運行不暢,就應該補胃調中,推動穀氣運行。因此,服用小半夏湯無效者,服用大半夏湯就會立刻見效。如果嘔吐卻用藥無效,就必須加鎮重藥來降逆止嘔;如果嘔吐是因中氣久虛,就必須依靠穀物來調理。

李東垣

胃中虛熱、穀氣久虛導致嘔吐的,只要用五穀的陰性力量來調和,嘔吐就會自然停止。五穀屬陰,其湯汁都能止嘔,不必再用藥。

凡治胃虛嘔吐,最須詳審氣味。蓋邪實胃強者,無論氣味優劣,皆可容受。惟胃虛氣弱者,則有宜否之辨。蓋氣虛者,最畏不堪之氣,不但腥臊之氣不能受,即微香微郁,並飲食之氣亦不能受。胃弱者,最畏不堪之味,非惟苦劣之味不能受,即微咸微苦,並五穀正味亦不能受。

此胃虛之嘔,所以最重氣味。使或略有不投,則入口便吐。故凡治陽虛嘔吐等證,則一切香散鹹酸辛味,悉以意測;測有不妥,切不可用。但補其陽,陽回則嘔自止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嘔吐一證,《內經》、《金匱》論之詳矣。乃後人但以胃火、胃寒、痰食、氣滯立論,不思胃司納食,主乎通降,求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嘔吐者,皆由於肝氣衝逆,阻胃之降而然也。故《靈樞》云:足厥陰肝所生病者,胸滿嘔逆。況五行生剋,木動則必犯土,胃病治肝,不過隔一之治。

白話文:

治療胃虛引起的嘔吐,最重要的是要仔细判断食物的气味。因为胃气实强的人,无论食物气味好坏都能接受。而胃虚气弱的人,就必须谨慎选择,因为他们最怕难以消化的气味,不仅腥臊之气不能接受,就连微香微郁的气味,以及食物本身的气味都难以忍受。胃弱的人,也最怕难以消化的味道,不仅苦劣的味道不能接受,就连微咸微苦的味道,以及五谷的正常味道都难以接受。

所以,胃虚引起的呕吐最忌讳气味不合。只要有一点不合胃口,就会入口就吐。因此,治疗阳虚引起的呕吐等症状时,一切香、散、咸、酸、辛味,都要仔细判断,如果判断不妥,绝对不能使用。只管补益阳气,阳气回升,呕吐自然就会停止。

呕吐这个症状,《内经》、《金匮》都有详细论述。后来的人只用胃火、胃寒、痰食、气滞来解释,却没有思考胃主纳食,主通降,为什么不能下降而上逆呕吐?都是因为肝气冲逆,阻碍了胃的下降功能造成的。所以《灵枢》说:足厥阴肝病变的人,会出现胸闷呕逆。况且五行相生相克,木动必然会犯土,治疗胃病就要治肝,不过是隔一而治。

試觀安胃丸、理中安蛔丸,所用椒、梅,及胃虛客氣上逆之旋覆、代赭,此皆胃藥乎?抑肝藥乎?治法以泄肝安胃為綱領,用藥以苦辛為主,以酸佐之。如肝犯胃,而胃陽不衰有火者,泄肝則用芩、連、楝之苦寒。如胃陽衰者,稍減苦寒而用苦辛酸熱,此其大旨也。若肝陰胃汁皆虛,肝風擾胃嘔吐者,則以柔劑,滋液養胃,熄風鎮逆。

若胃陽虛,濁陰上逆者,則用辛熱通之,微佐苦降。若但胃陽虛,而肝木不甚亢者,則專理胃陽,稍佐椒、梅。若因嘔傷,寒鬱化熱,劫灼胃津者,則用溫膽湯加減。若久嘔延及肝腎皆虛,沖氣上逆者,則用溫通柔潤之補下焦。若熱邪內結者,則用瀉心法。若肝火沖逆傷肺者,則用養金制木,滋水制火之劑。

白話文:

我們可以觀察「安胃丸」和「理中安蛔丸」的藥方,它們都使用了胡椒、梅子,以及針對胃虛、客氣上逆的旋覆花、代赭石。這些藥材是屬於胃藥呢,還是肝藥呢?治療原則是以疏泄肝氣、安撫胃氣為主線,用藥以苦味、辛味為主,以酸味輔助。

如果肝臟犯胃,而胃陽氣不衰、有熱症狀,疏泄肝氣則要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楝樹的苦寒之性。如果胃陽氣衰弱,則要稍微減少苦寒藥,改用苦辛酸熱的藥物。這就是治療的大原則。

如果肝陰、胃液都虛,肝風擾亂胃氣導致嘔吐,就要使用溫和的藥物,滋養胃液,平息肝風,止住嘔吐。

如果胃陽氣虛,濁陰上逆,就要使用辛熱的藥物通暢氣機,並稍微配合苦寒藥物下降氣機。如果只是胃陽氣虛,肝木不至於過於亢盛,就可以專注於調理胃陽氣,並稍微添加胡椒、梅子。

如果因為嘔吐導致寒氣鬱結化熱,劫奪胃液,就要使用「溫膽湯」加減。如果長期嘔吐,影響到肝腎都虛弱,沖氣上逆,就要使用溫和通暢、滋潤的藥物,補益下焦。如果熱邪在體內積聚,就要使用瀉心法。如果肝火上沖,傷及肺部,就要使用滋養金氣、抑制木氣,滋養水氣、抑制火氣的藥物。

總之,治胃之法,全在溫通。虛則必用人參,藥味皆屬和平。治肝之法,藥味錯雜,或寒熱互用,或苦辛酸鹹並投。蓋因厥陰有相火內寄,治法不得不然耳。(《臨證指南》)

脈候

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其人當吐不吐者死。(《難經》)

凡嘔吐,見歇至脈者,不治。

選案

王御九仲君,因驚受病,時方晚膳,欲吐不出,遂絕粒不食,向後醇酒膏腴,略無阻礙,惟穀氣毫不可犯,犯之輒嘔。吳中名師,不識何病,各逞臆見,補瀉雜陳。兩三月來,濕面亦得相安,但完穀一試,雖極糜爛,立時返出。偶遇一人言:此病非藥可治。令用生鵝血乘熱飲之,一服即效。

白話文:

總之,治療胃病的方法,關鍵在於溫和通暢。胃虛弱時,就必須使用人參,藥性都屬於平和。治療肝病的方法,藥性就比較複雜,可能需要寒熱藥物交替使用,也可能需要苦、辛、酸、鹹各種藥味同時使用。這是因為肝經屬於厥陰,裡面有相火,所以治療方法不得不如此。

如果脈象在上部有,下部沒有,這個病人雖然想吐卻吐不出來,最終會死亡。

凡是嘔吐的病人,如果脈象消失,就沒有治療的必要了。

王御九仲君因為受驚嚇而生病,當時正要吃晚飯,想吐卻吐不出來,於是就絕食不吃東西。後來吃油膩的食物,一點障礙都沒有,唯獨穀物一吃就吐,吃了就吐。吳地的名醫,都不認識這是什麼病,各自憑着自己的推測,開出補藥或瀉藥,五花八門。兩個多月來,王御九仲君的臉色也恢復了正常,但是只要吃一點米飯,即使煮得再爛,都會立刻吐出來。偶然遇到一個人說,這種病不是藥物可以治療的。他讓王御九仲君喝生鵝血,還是熱的,喝了一次就見效。

此雖未見方書,揆之理無妨礙。遂宰一鵝取血,熱飲下咽,汩汩有聲,忍之再三,少頃嘔出瘀血升許,中有血塊數枚,是夜小試稀糜,竟不吐出。其後漸能用飯,從少至多,無藉湯藥而愈。諦思此病,幾不可解,胃既不安稼穡,何反勝任血肉之味?且飲鵝血,何以嘔出宿瘀頓愈?因考本草言鵝性涼,利五臟。《千金》云:射工毒蟲,鵝能食之。

可知其有祛風、殺蟲、解毒、散血之功。故用其血以開其結,確有至理。更推其受病之源,因驚所致,驚則氣亂,載血上逆,而兀兀欲吐,若彼時吐出,卻無菀積阻逆之患。今胃氣阻逆,穀神得不困憊乎?其血肉可啖者,正賴脂膏以利臟腑之氣耳。然臟腑之氣,非谷不安。而安穀全賴乎血,血者神氣也。

白話文:

雖然沒有在醫書上找到相關記載,但根據道理推測應該沒有問題。於是宰了一隻鵝取血,熱飲下咽,咕嚕咕嚕地響,忍住多次,過了一會兒就吐出了一些瘀血,其中還有幾塊血塊,當晚試著吃些稀粥,竟然沒有吐出來。之後逐漸可以吃飯,從少到多,沒有靠湯藥就痊癒了。仔細思考這個病症,幾乎無法理解,胃既然無法消化穀物,為何反而能消化肉類的味道?而且喝了鵝血,為何能吐出宿瘀而立刻痊癒?於是查閱本草書,說鵝性寒涼,可以通利五臟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射獵者誤食毒蟲,鵝可以吃掉它。

由此可知,鵝有祛風、殺蟲、解毒、散血的功效。所以用鵝血來化解結塊,確實有道理。進一步推測這個病症的根源,是因為驚嚇引起,驚嚇會導致氣亂,使血液上逆,而感到想吐,如果當時吐出來,就沒有阻塞逆流的隱患。現在胃氣阻塞逆流,消化功能就會疲憊不堪。能吃肉類,正是因為脂肪可以滋潤臟腑之氣,但臟腑之氣不能沒有穀物,而穀物消化需要依靠血液,血液就是精氣。

故取善消穀氣之血,乘其生氣未離,直透關鑰,引領宿積之瘀一湧而胸次蕩然,真補中寓瀉之良法也。詳鵝血可以激發胃中宿瘀,則生鴨血未為不可,生黃牛血亦未為不可。總取以血攻血,而無峻攻傷胃之虞。(張路玉)

一產婦病嘔吐,勺水不入,脈細如絲,手足厥冷,陽將絕矣。而又水逆,奈何?乃用人參、附子為末,煎陳皮水,和陳米汁作丸,令含口中,俟其自化,化已復含。盡一日之久,吐覺稍定。再進附子理中湯,手足漸溫。第吐不能全止,自覺有物,從少腹上衝咽喉即吐,此腎氣上逆也,改用八味湯加人參而愈。(汪廣期)

白話文:

因此取用能消解谷氣的血液,趁著它生氣尚未散去,直接穿透關竅,引導積聚的瘀血,使胸中暢通,這才是真正補中兼顧瀉下的好方法。詳細來說,鵝血可以激發胃中積聚的瘀血,那麼生鴨血也未嘗不可,生黃牛血也未嘗不可。總之,都是用血來攻血,但不會過於峻猛傷及胃部。

一位產婦患病嘔吐,連一勺水都喝不下,脈搏細弱如絲,手腳冰冷,陽氣將要消失。又出現水腫,該怎麼辦呢?於是用人參、附子研成粉末,用陳皮煎水,與陳米汁混合製成丸藥,讓她含在口中,等它自行融化後,再繼續含。持續一整天,嘔吐有所減輕。接著再服用附子理中湯,手腳逐漸溫暖。只是嘔吐還不能完全停止,她自己感覺到有東西從小腹向上衝到咽喉就吐,這是腎氣上逆,改用八味湯加入人參,就痊癒了。

一人患嘔吐,諸藥不效,但吃井水一口即止,後用白朮茯苓湯治愈。此即《金匱》「嘔吐思水者解,急與之」之意也,可信先賢之言不誣。(婁全善)

鄰子十歲,從戲臺倒跌而下,嘔吐苦水,以盆盛之,綠如菜汁。余曰:此膽倒也。跌翻而下,膽汁傾出,汁盡死矣。方用溫膽湯加棗仁、赭石,正其膽腑,可名正膽湯,一服吐止。憶昔曾見此證,不知其治,遂不救。(許宣治)

附方

止嘔吐方,治胃虛嘔吐飲食。用炒陳倉米、伏龍肝二味,長流水煎服。甚者加人參更效。

白話文:

有個人患了嘔吐,各種藥物都無效,只喝了一口井水就止住了,後來用白朮茯苓湯治癒了。這正符合《金匱》中「嘔吐思水者解,急與之」的意思,可見古人的話語確實可靠。

鄰居的孩子十歲,從戲台跌落下來,嘔吐苦水,盛在盆裡,顏色綠得像菜汁一樣。我說:「這是膽汁倒流了。跌倒之後,膽汁傾瀉出來,如果汁液都吐出來就會死。」便用溫膽湯加入棗仁、赭石,以調理他的膽腑,可以稱之為正膽湯,一服藥就止住了嘔吐。回想以前也曾遇到這種情況,卻不知如何治療,最終沒有救活。

此外,有一個治療嘔吐的方子,用於治療胃虛引起的嘔吐飲食不消化。取炒陳倉米、伏龍肝二味,用長流水煎服,嚴重者加人參效果更佳。

附:吐矢

吐矢一證,古書未載。大約其標在胃,其本在腎,幽門失開闔之職也。《經》曰: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。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。果清者上升而運行精微,濁者下降而變化糟粕,安得穢濁之物,直逆幽門,反從清道出哉!無如腎水虛,則無形之火而沖逆者,其常也。無形之火,挾有形穢物而沖逆者,其變也。

喻氏有地氣加天之說,得毋與此證隱隱有合。而倒行逆施,於理法之所無而病情之所有者,其為幽門關鎖之地為病,胃氣虧於中,而腎氣虧於下者耶。不然隔噎之吐,未見吐矢也;反胃之吐,未見吐矢也;脫淤之吐,未見吐矢也;更有嘔酸苦汁,痰飲蛔蟲,未見吐矢也。茲則陰陽錯亂,清濁混淆,為醫家所不及逆料者。

白話文:

吐矢症狀分析

吐矢這個病症,古書中並沒有記載。推測它主要表現在胃部,根源卻在腎臟,是幽門失去開合功能所致。

《經》書上說:飲水進入胃部,精氣散布遊走,向上輸送到脾臟,脾臟散發精氣,再向上歸於肺臟。食物氣進入胃部,精氣散布到肝臟,滋養筋脈。食物氣進入胃部,濁氣歸於心臟,滋養血管。

清淨之物會上升運行精微物質,濁穢之物會下降轉化為糟粕。那麼,怎麼會出現濁穢之物逆行幽門,從清道排出呢?

原因是腎水虛弱,就會出現無形之火上衝的現象,這是吐矢症的常態。如果無形之火挾帶著有形的穢物上衝,就是吐矢症的變化。

喻氏提出「地氣加天」的說法,似乎與吐矢症的現象暗合。然而,這種倒行逆施的現象,違背了理法,卻是病症的實情,說明問題出在幽門關鎖之地,胃氣虛弱於內,腎氣虧損於下。

否則,隔噎之吐,不會出現吐矢;反胃之吐,不會出現吐矢;脫淤之吐,不會出現吐矢;更不說嘔酸苦汁、痰飲蛔蟲,也與吐矢無關。

吐矢症表現出陰陽錯亂,清濁混淆的狀況,是醫家難以預料的病症。

洵為幽門無權,胃液空虛,腎火迫之,不足以敵其直奔之勢從小腸入胃,糟粕隨之,已可知矣。治非救胃則救腎,非正治則逆治。《經》曰:腎者胃之關,開竅於二陰。又曰: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。必待腎陰回而虛火藏,大便通而機關利,清陽升而濁陰降,此理之所必然者。

(《會心錄》)

附案

西商趙谷猷,患吐糞證,醫治三年,百藥不效。延予時,見其啖面,余問:吐否?曰:麵食下咽,覺腹中響動,食自上而下,糞自下而上吐出,不勝其苦。檢方皆治氣逆墜下之劑。予曰:吐證固屬氣逆,然降下之品,僅降其飲食,而糞仍自上,腸胃中如水車轆轤,何時止息?世不解腎者胃之關,關門不利,腎實主之;且腎開竅於二陰,順氣之藥,徒耗腎陰,惡能有濟。

白話文:

很明顯,問題出在幽門沒有力量,胃液不足,腎火卻很旺盛,無法抵擋食物從小腸快速進入胃部的衝擊,導致食物殘渣也跟著倒流上來,這就很容易理解了。治療要麼就救治胃,要麼就救治腎,不能本末倒置,治標不治本。《內經》說:「腎是胃的關卡,開口於兩個陰竅。」又說:「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,濁陰之氣從下竅而出。」只有腎陰回歸而虛火收斂,大便通暢而關卡順利,清陽之氣上升,濁陰之氣下降,才能徹底解決問題。

方用熟地、山萸、五味、金櫻、芡實鎮其中宮,茯苓、白朮、巴戟天,肉桂、牛膝行其逆氣。服二日吐止,服二十日不再復矣。(程華仲)

白話文:

這方子用熟地、山茱萸、五味子、金櫻子、芡實來滋補腎陰,固攝中宮(指腎臟);用茯苓、白朮、巴戟天、肉桂、牛膝來溫陽化氣,行氣散結。服用兩天後嘔吐便停止,服用二十天後便不再復發。(出自程華仲醫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