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述
《醫述》一書為清代程杏軒所編纂,是一部集古醫學精華於一體的醫學筆記型文獻,體例嚴謹,內容博洽,堪稱中國傳統醫學的集大成之作。
其撰寫宗旨乃為「述而不作」,即不創新理論,而是蒐羅歷代名醫之言,整理成編,為後學提供臨證參考。
一、內容結構:十六卷分門,博而能約
《醫述》全書共十六卷,內容依主題分門別類,從源流、傷寒、雜證、婦科、兒科、痘疹、方藥等皆有涵蓋。首卷為《醫學溯源》,包括「養生」與「稽古」,系統梳理醫學思想的起點與發展;接續卷軸則依疾病種類編輯,所載內容包括經典語錄、歷代名醫格言、實證驗案、成方條列等,展現其對中醫傳統深厚理解與分類能力。
在編輯原則上,《醫述》力求簡潔明要,刪繁就簡,不重複論述、不附贅言。所引語錄往往精摘數字或數句,並標明出處,嚴謹可信。
二、醫學思想:綜合百家,折衷歸一
程杏軒於自序中明言,他遍讀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仲景《傷寒論》,乃至宋金元以來如河間(劉完素)、東垣(李杲)、丹溪(朱震亨)諸家,博採眾長而不偏執一家之言。他以為「采其菁華,遺其糟粕,無莫非後事之師」,這種兼容並蓄的學術態度貫穿全書。
書中特別強調「治未病」的重要性,主張醫者不僅應治療疾病,更應預防於未然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上工治未病」之論相呼應。
在臨床操作方面,程氏強調「辨證論治」,以脈證為基礎,調和攻補之法,重視實證與應手即效。此類思維體現了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醫學精神。
三、學術精神:述而不作,不敢妄加己見
《醫述》標榜「述而不作」,不加入作者個人見解,而專輯古人之言,避免妄議。此舉既顯謙虛謹慎,又可保證資料原貌,讓讀者自可「含咀而決擇之」。這也與當時醫學著作中常見作者臆論、自創方劑者形成對照,顯得尤為可貴。
書中亦提到:「是集專述古人之言,毫不敢竊附鄙見者,蓋恐蹈妄作之愆也」,反映程杏軒對醫學理論與歷史負有高度敬意與責任感。
四、歷史與文化價值:承古啟今,遺澤後人
《醫述》並不僅是一部醫學手冊,更是一部醫學史文獻,縱覽從神農、黃帝、扁鵲、仲景等古代聖賢,到唐宋元明諸家,對各時代醫學學派、方藥源流均有所考證,具備醫史、醫論雙重價值。
其內容引及醫學與《周易》、《易經》、《禮記》之關聯,體現中國古代醫學「天人合一」「陰陽五行」的哲學基礎,展現醫道與儒道、道家思想交融的文化面貌。
此外,《醫述》的刊刻與流傳歷經數百年,從嘉慶、道光到光緒皆有序文記錄其版本沿革及刻印由來,顯見其長久的社會影響力與學術地位。
總觀《醫述》,不僅是程杏軒個人數十年醫學實踐與閱讀的心血結晶,更是一部凝聚古今醫道智慧、為後世提供重要參考的醫學經典。其重視源流、尊重經典、嚴謹輯錄、克己不妄的精神,值得今人學習。於今日重審《醫述》,既是對中醫文獻的致敬,更是對醫學知識本質與傳承方式的一次深刻反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