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·傷寒析疑 (6)

1. 傳誤

按:脈促當是脈浮,始與不結胸為欲解之文義相屬。脈浮當是脈促,始與論中結胸、胸滿同義。脈緊當是脈細數,脈細數當是脈緊,始同論中二經本脈。脈浮滑當是脈數滑,浮滑是論中白虎湯證之脈,數滑是論中下膿血之脈。均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發汗後,身疼痛,脈沉遲者,桂枝去芍藥、生薑,新加人參湯主之。

發汗後身疼是表虛,不得更兼辛散,故去生薑;沉為在裡,遲為在臟,自當遠陰寒,故去芍藥;當存甘溫之品以和營,更兼人參以通血脈。里和而表自解矣。名曰新加者,見表未解無補中法。今因脈沉遲而始用之,與用四逆湯治身疼、脈沉之法同義。○坊本作加芍藥、生薑者誤。(柯韻伯)
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。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,大青龍湯主之。(以真武湯救之)。

末後舊本有大青龍湯主之六字。蓋既曰不可服,服之為逆,則安得又復有大青龍湯主之之文?傳寫之誤甚明。黃氏正之甚是。後人又因其更改致疑,並六字皆刪之,刪之則上篇二十五條無憑證據,故存朱以備考。(魏荔彤)

漢之文法,用藥諸方皆贅於條末,如大青龍湯證,既云脈微弱。汗出惡風者不可服,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,又以大青龍湯主之,皆此例也。(張兼善)

傷寒,脈浮緩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證者,小青龍湯發之。

世本作大青龍湯發之,從《內編》改正。(張路玉)

小青龍湯,坊本俱作大青龍。余幼讀古本,實是小青龍。觀條中脈證,總非大青龍病,宜世人有傷風見寒之說。近並得友人張路玉一訂其訛,喜其先得我心也。(程郊倩)

按:此條必有錯誤。脈浮緩,邪輕易散;身不疼,外邪已退;乍有輕時,病未入陰。又別無少陰等證,此病之最輕者,何必用青龍峻劑?此必另有主方,而誤以青龍當之也。(徐靈胎)

傷寒,脈浮滑,此表有熱,里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

按:里有寒之寒字,當是熱字。若是寒字,非白虎湯證也。宜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此條明有誤字,寒字乃熱字明矣。以脈較之,浮為表熱,滑為裡熱,若以滑為裡寒,則白虎安敢投之!豈有裡寒而用白虎耶?(方咫園)

《經》文寒字,當作邪字解,亦熱也。其說甚是。若是寒字,非白虎湯證矣。(王三陽)

《論》曰:傷寒脈浮滑,表有熱,里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久久不知其說,夫表有熱,而遽用白虎,已屬驟急,猶曰可也;里既有寒,而亦曰白虎,則斷無是理矣。夫裡寒外熱,則外熱為假熱,裡寒為真寒,乃內寒外熱,水極似火,陰盛格陽證也。四逆、理中,尚慮不及,其何可以白虎為耶?因遍考諸解,皆不畫一,不是順文敷演,即是附會支吾。即喻子嘉言以寒為推原之辭,於理則通,於解則強。

白話文:

傳誤

關於脈象的描述,脈促應該是脈浮,這樣才能與前面說的不會結胸,病情將要好轉的文義相連貫。脈浮應該是脈促,這樣才能與文中說的結胸、胸悶等意思相同。脈緊應該是脈細數,脈細數應該是脈緊,這樣才能與文中描述的二經本脈的脈象一致。脈浮滑應該是脈數滑,浮滑是文中白虎湯證的脈象,數滑是文中下膿血證的脈象。這些脈象描述都應該修改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發汗之後,身體疼痛,脈象沉而遲緩的,應該用桂枝去芍藥、生薑,再加入人參的新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
發汗後身體疼痛是表虛的表現,不應該再用辛散的藥物,所以去掉生薑;沉為病在裡,遲為病在臟,自然應當避開陰寒的藥物,所以去掉芍藥;應該保留甘溫的藥物來調和營衛,再加入人參來疏通血脈。這樣內裡調和了,表證自然就會解除。稱為「新加」,是因為表證未解,沒有補中的方法。現在因為脈象沉遲才開始使用人參,和使用四逆湯治療身體疼痛、脈象沉的道理是一樣的。坊間的版本有加入芍藥、生薑的錯誤。(柯韻伯)

太陽中風,脈象浮而緊,發熱惡寒,身體疼痛,沒有汗出而且煩躁的,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。如果脈象微弱,有汗出惡風的,就不能服用大青龍湯。如果服用,就會出現厥逆、筋惕肉瞤等症狀,這是錯誤的,應該用大青龍湯來治療。(應該用真武湯來救治)。

後面的舊版本有「大青龍湯主之」這六個字。既然說了不能服用,服用會導致病情加重,怎麼又說用大青龍湯來治療呢?很明顯是傳抄錯誤。黃氏的修正非常正確。後人又因為他的修改而產生懷疑,就把這六個字都刪除了,刪除的話,前面二十五條就沒有憑據了,所以保留下來給後人參考。(魏荔彤)

漢代的文法,用藥的方子都寫在條文的末尾,像是大青龍湯證,既然說了脈象微弱,有汗出惡風的人不能服用,服用會導致病情加重,又說用大青龍湯來治療,都是這種例子。(張兼善)

傷寒,脈象浮緩,身體不疼痛,只是覺得沉重,偶爾會覺得稍微輕鬆,沒有少陰證狀的,應該用小青龍湯來發散。

世間的版本寫成用大青龍湯來發散,是根據《內編》改正的。(張路玉)

小青龍湯,坊間的版本都寫成大青龍湯。我小時候讀古本,的確是小青龍湯。看條文中的脈象和症狀,都不像是大青龍湯證,大概是世人有傷風就見寒的說法。最近又得到友人張路玉的訂正,我很欣慰他先我一步發現了這個錯誤。(程郊倩)

按:這條條文肯定有錯誤。脈象浮緩,是邪氣輕微容易散開的表現;身體不疼痛,是外邪已經消退的表現;偶爾覺得輕鬆,是病情沒有入陰的表現。又沒有其他少陰等症狀,這是病情最輕微的,為什麼要用青龍湯這種猛烈的藥物呢?這裡肯定有其他主方,是錯把青龍湯當作主方了。(徐靈胎)

傷寒,脈象浮滑,這是表有熱,裡有寒,應該用白虎湯來治療。

按:裡有寒的「寒」字,應該是「熱」字。如果是「寒」字,就不是白虎湯的證了,應該改過來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這條條文很明顯有錯字,「寒」字應該是「熱」字。從脈象來看,浮是表熱,滑是裡熱,如果說滑是裡寒,那麼怎麼敢用白虎湯呢!哪有裡寒而用白虎湯的道理?(方咫園)

《經》文中的「寒」字,應該解釋為「邪」字,也是熱的意思。這個說法很正確。如果是「寒」字,就不是白虎湯證了。(王三陽)

《傷寒論》說:傷寒脈象浮滑,表有熱,裡有寒,應該用白虎湯來治療。我一直不理解這是什麼道理,表有熱就用白虎湯,已經很急迫了,勉強可以說得過去;裡又有寒,還說用白虎湯,這就完全沒有道理了。裡寒外熱,外熱是假熱,裡寒才是真寒,這是內寒外熱,水寒到了極點而表現得像火一樣,是陰盛格陽的症狀。用四逆湯、理中湯都還恐怕不夠,怎麼能用白虎湯呢?所以我翻遍了各種解釋,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,不是順著文義敷衍,就是牽強附會。即使是喻子嘉說用寒字來追溯病因,從道理上說得通,但是解釋上還是有些牽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