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·傷寒析疑 (7)

1. 傳誤

後爰會悟厥深熱亦深、熱甚兼寒化之旨,始有旁通。表裡二字,傳寫參錯無疑。(《醫補》)

太陽病,寸緩、關浮、尺弱,其人發熱汗出,復惡寒,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也。如其不下者,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。渴欲飲水,少少與之。但以法救之,渴者,宜五苓散。

按:但以法救之五字,當是若小便不利利五字,方與上文小便數及下文渴者之義相屬。此條病勢不急救之之文,殊覺無謂。昔王三陽亦云此處五苓散難用,不然,《經》文渴者之下當有缺文,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此為陽微結,必有表,復有里也。脈沉,亦在裡也。汗出,為陽微;假令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證,悉入在裡,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。脈雖沉緊,不得為少陰病。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汗出,故知非少陰也,可與小柴胡湯;設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
按:脈細當是脈沉細。觀本條下文脈沉亦在裡也之亦字自知。脈雖沉緊之緊字,當是細字。本條上文並無緊字,如何說脈雖沉緊,雖字何所謂耶?必是傳寫之誤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白話文:

傳誤

後來我才領悟到,病邪的深淺與發熱的程度是成正比的,發熱嚴重時也可能出現寒象,這些道理開始有了融會貫通的理解。而「表」、「裡」這兩個字,在抄寫傳遞的過程中,出現錯誤混淆,這是毫無疑問的。

太陽病,如果出現寸脈緩弱、關脈浮盛、尺脈虛弱的脈象,病人發熱出汗,又感到怕冷,但不嘔吐,只是覺得心下部位有痞悶感,這是因為醫生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所導致的。如果沒有使用瀉下方法,病人不感到怕冷反而覺得口渴,這就表示病情已經轉為陽明病。如果小便次數增多,大便一定會變得乾硬,就算十天不排便也不會感到痛苦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可以少量給予。總之要按照正確的治療方法來處理,如果出現口渴,應該使用五苓散。

(按:)原文的「但以法救之」這五個字,應該是「若小便不利利」這五個字,這樣才能和前面的小便次數增多,以及後面的口渴等描述相呼應。原文這段文字沒有提到要緊急救治病情,顯得有些無意義。過去王三陽也說過,這裡使用五苓散並不容易,不然的話,原文說口渴的下面應該是有缺失的文字,需要修改。

傷寒五六天,頭部出汗,稍微怕冷,手腳冰冷,心下部位脹滿,不想吃東西,大便乾硬,脈象細弱,這是屬於陽氣微弱導致邪氣內結的現象,表示既有表證,又有裡證。如果脈象沉,也表示邪氣在裡。出汗,是因為陽氣微弱;假如是純陰內結,就不會再出現外證,所有症狀都深入到體內,這屬於邪氣一半在表,一半在裡的情況。雖然脈象是沉緊,但不能歸類為少陰病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陰證不會有汗,現在頭部出汗,所以可以判斷不是少陰病,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如果病症沒有完全緩解,排便後就會好轉。

(按:)原文的「脈細」應該是「脈沉細」。觀察這段文字後面說「脈沉亦在裡也」的「亦」字,就可以知道。原文說「脈雖沉緊」,這裡的「緊」字,應該是「細」字。因為這段文字前面並沒有提到「緊」這個脈象,又怎麼會說「脈雖沉緊」呢?這個「雖」字沒有任何意義啊?一定是抄寫傳遞過程中出現的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