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8)
卷四·傷寒析疑 (8)
1. 脫佚
北方腎脈,其形何似?師曰:腎者,水也,名曰少陰。其脈沉滑,是腎脈也。腎病自得沉滑而濡者,愈也。
按:東、南、西方,皆有其文,惟缺北方,仿經文補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太陽病,當惡寒發熱。今自汗出,不惡寒發熱,關上脈細數者,以醫吐之過也。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飢,口不能食;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,以醫吐之所致,此為小逆。
按:欲食冷食之下,當有五、六日吐之者六字。若無此一句,則不喜糜粥、欲食冷食,與朝食暮吐之文不相聯屬。且以上文一二日、三四日之文細玩之,則可知必有五、六日吐之一句。由淺及深之義也,當補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太陽病,下之後,脈促、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湯主之。若微惡寒者,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。
按:微惡寒之上,當有汗出二字。若無此二字,乃表未解也,無加附子之理,當補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者,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當先解外(宜桂枝湯);外解已,但少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宜桃仁承氣湯。
宜桂枝湯四字,從《金匱》增入。(《傷寒類方》)
太陽病,六七日,表證仍在,脈微而沉,反不結胸,其人如狂者,以熱在下焦,少腹當硬滿,小便自利者,下血乃愈。所以然者,以太陽隨經,瘀熱在裡故也,抵當湯主之。
此亦病發於陽,誤下熱入之證也。表證仍在下,當有而反下之句。(柯韻伯)
發汗已,脈浮數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按:脈浮數之下,當有小便不利四字。若無此四字,則為陽明內熱口燥之煩渴,是白虎湯證也。惟其小便不利而煩渴,斯為太陽水熱瘀結之煩渴。始屬五苓散證。若非小便不利而用五苓散,則犯重竭津液之禁矣。況太陽上篇類此證者數條,惟水入即吐一條,乃水不下行,故無小便不利之文。
余皆有小便不利四字。今此四字必是傳寫之遺,當補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傷寒,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。
汗出下,當有心下悸三字。不然,汗出而渴,是白虎湯證。汗後不渴而無他證,是病已瘥,可勿藥矣。(柯韻伯)
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濡當作硬。按之濡下,當有大便,不惡寒,反惡熱句,故立此湯。觀瀉心湯治痞,是攻補兼施,寒熱並馳之劑,此則盡去溫補,獨任苦寒下泄之品,且用麻沸湯漬絞濃汁,而生用之,利於急下。如此而不言及熱結當攻諸證,謬矣!夫按之濡為氣痞,是無形也,則不當下。
且結胸證,其脈浮大者,不可下,則心下痞而關上浮者,反可下乎?小結胸按之痛者,尚不用大黃,何此比陷胸湯更峻?是必有當急下之證比結胸更甚者,故制此峻攻之劑也。學者用古方治今病,如據此條脈證而用此方,下咽即死耳。勿以斷簡殘文,尊為聖經,而曲護其說,以遺禍後人也。
白話文:
脫佚
北方腎臟的脈象,它的形狀是什麼樣子呢?醫生說:腎,屬水,又稱作少陰。它的脈象是沉而滑的,這就是腎脈。腎病如果出現沉滑且濡的脈象,就是好轉的徵兆。
(按:東方、南方、西方的脈象都有記載,唯獨缺少北方的,所以仿照經文補上了。)
太陽病,應該是怕冷發熱。現在卻是自己出汗,不覺得怕冷發熱,而且寸關脈細數的,這是因為醫生用吐法治療過度了。吐過一兩天的,肚子會餓,但卻吃不下東西;吐過三四天的,不喜歡吃稀飯,想吃冷的食物,早上吃下去晚上就吐出來,這是醫生用吐法造成的,這是小逆的現象。
(按:在「想吃冷的食物」這句話下面,應該有「吐了五六天」這幾個字。如果沒有這句話,那麼「不喜歡吃稀飯」、「想吃冷的食物」和「早上吃下去晚上就吐出來」這幾句話就沒有關聯性了。而且從前面一二天、三四天的敘述來看,可知必定有五六天吐的說法。這是由淺入深的道理,應該補上。)
太陽病,用下法治療後,脈象變快、胸悶的,可以用桂枝去芍藥湯來治療。如果稍微感到怕冷,在去芍藥方的基礎上加入附子湯來治療。
(按:在「稍微感到怕冷」這句話之上,應該有「出汗」兩個字。如果沒有這兩個字,就是表證沒有解除,就沒有加附子的道理,應該補上。)
太陽病沒有解除,熱邪結在膀胱,病人會像發狂一樣,如果有血從下面出來,就會好轉。如果表證沒有解除,就還不能用攻下的方法,應當先解除表證(可以用桂枝湯);表證解除後,如果只是少腹感覺急迫而結硬,才可以攻下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。
(「宜桂枝湯」這四個字,是從《金匱》這本書裡增加進來的。)
太陽病,六七天了,表證還在,脈象微弱而沉,反而沒有結胸,病人卻像發狂一樣,這是因為熱邪在下焦,少腹應該是硬滿的,如果小便通暢,那麼下血就會好轉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太陽經的病邪隨著經脈,瘀熱跑到裡面去了,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。
這也是病邪從陽經開始發病,醫生誤用下法導致熱邪入侵的症狀。在「表證還在」這句話的下面,應該有「卻反而用下法」這幾個字。
發汗之後,脈象浮數,感到煩躁口渴的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(按:在「脈象浮數」這句話的下面,應該有「小便不利」這四個字。如果沒有這四個字,那就是陽明內熱,口燥引起的煩渴,應該用白虎湯來治療。只有小便不利引起的煩躁口渴,才是太陽經水熱瘀結,應該用五苓散治療。如果不是因為小便不利而用五苓散,就會犯下過度耗損津液的錯誤。何況太陽篇上類似的症狀有好幾條,只有水喝下去就吐的這一條,是因為水不能下行,所以沒有小便不利的說法。
其他都有小便不利這四個字。現在這四個字一定是傳抄時遺漏的,應該補上。)
傷寒,出汗後感到口渴的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;不出汗也不口渴的,可以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。
在「出汗」這句話的下面,應該有「心下悸動」這三個字。不然,出汗後感到口渴,應該是白虎湯證。出汗後不口渴,又沒有其他症狀,那就是病已經好了,可以不用吃藥了。
心下感覺痞塞,按壓感覺柔軟,而且脈象在關部浮的,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。「柔軟」應該改為「硬」。在「按壓感覺柔軟」這句話下面,應該有「大便不通暢,不感到怕冷,反而怕熱」這些話,所以才確立這個方子。觀察瀉心湯治療痞塞,是攻補兼施、寒熱並用的藥劑,這個方子卻完全去掉了溫補,只用苦寒瀉下的藥物,而且用滾開的水泡製絞取藥汁,還生用,利於快速瀉下。像這樣卻不提到熱結應該攻下的症狀,真是荒謬!如果按壓感覺柔軟是氣痞,是無形的,那麼就不應該用下法。
而且結胸病,脈象浮大的,不可以攻下,那麼心下痞塞而且關脈浮的,反而可以攻下嗎?小結胸按壓會痛的,尚且不用大黃,為何這個方子比陷胸湯更猛烈?這必定是有需要急用下法,比結胸更嚴重的症狀,所以才用這麼猛烈的攻下藥。學習的人用古方治療現在的病,如果根據這個條文的脈象和症狀就用這個方子,吃了藥馬上就會死。不要把殘缺的文字當作聖經一樣看待,曲意維護它的說法,以免留下禍患給後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