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·傷寒析疑 (9)

1. 脫佚

(柯韻伯)

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
按:按之濡,當是按之不濡。若按之濡,乃虛痞也,補之不暇,豈有用大黃瀉之之理乎?當補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病發熱頭痛,脈反沉,若不瘥,身體疼痛,當溫其里,宜四逆湯。

按:身體疼痛之下,當有下利清穀四字。若無此四字,則當溫其里之文竟無著落矣,未有表病而溫里之理也。閱後《太陰篇》中雲:傷寒醫下之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里,宜四逆湯,其義益明。遵《經》補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傷寒,脈浮緩,身不痛,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證者,大青龍湯發之。

脈浮緩下,當有發熱、惡寒、無汗、煩躁等證。蓋脈浮緩,身不痛,見表證同輕。但身重,乍有輕時,見表證將罷。以無汗煩躁,故合用大青龍。無少陰證,仲景正為不汗出而煩躁之證,因少陰亦有發熱惡寒無汗煩躁之證,與大青龍同,法當溫補;若反與麻黃之散,石膏之寒,真陽立亡矣。必細審其所不用,然後不失其所當用也。(柯韻伯)

傷寒,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(未可)與承氣湯。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,當鬚髮汗,若頭痛者必衄。宜桂枝湯。

未可二字從《金匱》增入,《傷寒論》失此二字。(《傷寒類方》)

傷寒,若吐、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按:傷寒之下,當有若汗二字。蓋汗較吐下傷津液為多也。時時惡風,當是時汗惡風,若非汗字,則時時惡風是表不解,白虎湯在所禁也。《論》中謂發熱無汗,表不解者,不可與白虎湯;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細玩經文,自知當補之、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陽明病,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

按:汗出多之下,當有發熱二字。若無此二字,則脈遲、汗出多、微惡寒,乃表陽虛,屬桂枝附子湯證也。豈有用桂枝湯發汗之理乎?當補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陽明病,若脈浮發熱、渴欲飲水、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

按:此浮字誤也。《活人》云:脈浮者,五苓散,脈沉者,豬苓湯。則知此證脈字下脫一不字也。據《太陽篇》內五苓散,乃豬苓、澤瀉、茯苓三味中加桂、白朮也。《陽明篇》內豬苓湯,乃豬苓、澤瀉、茯苓三味中加阿膠、滑石也。桂與白朮味甘辛為陽,主外,阿膠、滑石味甘寒為陰,主內。

奉議之言,亦可謂不失仲景之旨矣。第奉議欲區別二藥分曉,不覺筆下以沉對浮,遂使後人致疑三陽證中不當言脈沉,更不復致疑經文之有闕也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少陰病,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(柯韻伯)

如果病人感覺心下(胃部)痞塞,按壓時感覺軟弱,但脈象卻是關部浮起,應該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。

**說明:**按壓時軟弱,應該是按壓時不軟弱才對。如果按壓軟弱,那就是虛證導致的痞塞,連補都來不及,哪裡還可以用大黃來瀉下呢?這種情況應該補益才對。(《醫宗金鑑》的觀點)

如果病人發燒頭痛,脈象反而沉弱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身體又疼痛,就應該溫暖他的裡部,適合使用四逆湯。

**說明:**在身體疼痛的後面,應該有「下利清穀」這四個字。如果沒有這四個字,那麼「應該溫暖他的裡部」這句話就沒有根據了,沒有表證卻用溫裡藥的道理啊。翻閱後面的《太陰篇》中說:「傷寒病誤用下法,接著出現下利不止,並且身體疼痛,這時應該趕快救治裡部,適合使用四逆湯」,這個意義就更明白了。應該按照《傷寒論》來補全。(《醫宗金鑑》的觀點)

如果病人得了傷寒,脈象浮而緩慢,身體不痛,只是感覺沉重,偶爾會感覺輕微,而且沒有少陰證的表現,應該用大青龍湯來發汗。

**說明:**脈象浮緩的後面,應該要有發熱、惡寒、無汗、煩躁等症狀。脈象浮緩,身體不痛,說明表證比較輕微。但感覺身體沉重,偶爾會輕微,說明表證即將消失。因為病人無汗且煩躁,所以適合使用大青龍湯。之所以說沒有少陰證,是因為仲景先生正是針對這種不出汗而煩躁的症狀才使用大青龍湯,因為少陰病也有發熱、惡寒、無汗、煩躁的症狀,和需要使用大青龍湯的情況相似,但少陰病應該用溫補的方法。如果反而用麻黃的發散,石膏的寒涼,那真陽之氣就立刻會消亡了。一定要仔細審視什麼時候不應該用,然後才不會錯用應該用的藥。(柯韻伯的觀點)

如果病人得了傷寒,六七天不大便,頭痛發熱,(不能)使用承氣湯。如果小便清澈,就知道病邪不在裡部,還在表部,應該發汗。如果頭痛,必定會流鼻血,適合用桂枝湯。

說明:「未可」這兩個字是從《金匱要略》中增補進來的,《傷寒論》遺漏了這兩個字。(《傷寒類方》的觀點)

如果病人得了傷寒,在吐或下之後,七八天病情沒有好轉,熱邪結在裡部,表裡都有熱,時時怕風,非常口渴,舌頭乾燥而煩躁,想喝很多水,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
說明:「傷寒」的後面,應該有「若汗」兩個字。因為出汗比吐或下更傷津液。時時怕風,應該是出汗後怕風。如果沒有「汗」字,那麼「時時怕風」就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,這時就不能用白虎湯。《傷寒論》中說,發熱無汗,表證沒有解除,不可以服用白虎湯。口渴想喝水,沒有表證的,才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。仔細揣摩經文,就能明白應該補正、修改。(《醫宗金鑑》的觀點)

如果病人得了陽明病,脈象遲緩,出汗很多,稍微怕冷,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,可以發汗,適合使用桂枝湯。

說明:「汗出多」的後面,應該有「發熱」這兩個字。如果沒有這兩個字,那麼脈象遲緩、出汗多、稍微怕冷,就表示表陽虛,屬於桂枝附子湯的症狀。哪裡還有用桂枝湯發汗的道理呢?應該補益才對。(《醫宗金鑑》的觀點)

如果病人得了陽明病,脈象浮而發熱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,應該用豬苓湯來治療。

**說明:**這裡的「浮」字是錯的。《活人書》中說:「脈象浮的,用五苓散;脈象沉的,用豬苓湯。」就可以知道這裡的「脈」字後面脫漏了一個「不」字。根據《太陽篇》中的五苓散,是在豬苓、澤瀉、茯苓三味藥的基礎上加桂枝、白朮。而《陽明篇》中的豬苓湯,是在豬苓、澤瀉、茯苓三味藥的基礎上加阿膠、滑石。桂枝和白朮味甘辛,屬於陽性,主治表證;阿膠和滑石味甘寒,屬於陰性,主治裡證。

奉議先生的說法,也可以說是沒有違背仲景先生的本意。只是奉議先生為了區分兩種藥的區別,不小心筆下用「沉」字來對應「浮」字,導致後人懷疑三陽病中不應該出現脈沉,更加沒有懷疑到是經文有缺失。(《證治準繩》的觀點)

如果病人得了少陰病,剛開始發病,反而出現發熱,脈象沉弱,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