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·傷寒析疑 (10)

1. 脫佚

本條當有無汗、惡寒證。(柯韻伯)

傷寒,厥而心下悸者,(以飲水多),宜先治水,當服茯苓甘草湯,卻治其厥。不爾,水漬入胃,必作利也。

按:厥而心下悸者之下,當有以飲水多四字。若無此四字,乃陰盛之厥悸,非停水之厥悸矣。何以即知是水,而曰宜先治水耶?當補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傷寒,脈遲,六七日,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,脈遲為寒,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,腹中應冷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

按:傷寒脈遲六七日之下,當有厥而下利四字。若無此四字,則非除中證也。況有此四字,始與下文反與黃芩湯之義相屬,當補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傷寒,發熱,口中勃勃氣出,頭痛,目黃,衄不可制。貪水者,必嘔;惡水者,厥。若下之,咽中生瘡。假令手足溫者,必下重,便膿血;頭痛目黃者,若下之,則兩目閉。貪水者,(下之其)脈必厥,其聲嚶,咽喉塞;若發汗則戰慄,陰陽俱虛。惡水者,若下之則里冷不嗜食,大便完穀出;若發汗則口中傷,舌上白苔,煩躁,脈數實,不大便六七日,後必便血。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。

下之其三字,從《玉函經》增入。(《傷寒纘論》)

白話文:

這一條應該是有無汗、怕冷的症狀。(柯韻伯說的)

傷寒病,出現手腳冰冷、心下部位悸動(因為喝太多水),應該先治療水飲,要服用茯苓甘草湯,然後再處理手腳冰冷的問題。不然的話,水飲滲入胃中,一定會造成腹瀉。

按:手腳冰冷、心下悸動的後面,應該有「因為喝太多水」這幾個字。如果沒有這幾個字,那就是因為陰氣太盛而導致的手腳冰冷、心悸,而不是因為水飲停滯造成的。為何能立刻判斷是水飲,而說要先治療水飲呢?應該要補上這幾個字。(《醫宗金鑑》說的)

傷寒病,脈搏遲緩,過了六七天,反而給予黃芩湯來清除熱邪,脈搏遲緩是寒症的表現,現在給予黃芩湯又來清除熱,腹中應該會變冷,應該會吃不下飯,現在反而能吃飯,這叫做「除中」,一定會死亡。

按:傷寒病脈搏遲緩六七天的後面,應該有「手腳冰冷而且腹瀉」這幾個字。如果沒有這幾個字,那就不是「除中」的症狀。何況有了這幾個字,才能與下文「反而給予黃芩湯」的意義相連貫,應該要補上這幾個字。(《醫宗金鑑》說的)

傷寒病,發燒,口中不斷冒出熱氣,頭痛,眼睛發黃,流鼻血止不住。喜歡喝水的人,一定會嘔吐;討厭喝水的人,會手腳冰冷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咽喉會生瘡。假設手腳溫熱的人,一定會拉肚子,大便帶膿血;頭痛眼睛發黃的人,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眼睛會無法睜開。喜歡喝水的人,(如果用瀉下方法)脈象一定會變得微弱,聲音變得低弱,咽喉會堵塞;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會發抖,陰陽兩虛。討厭喝水的人,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體內會變得寒冷,不想吃東西,大便會排出未消化的食物;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口中會受傷,舌頭上會有白色舌苔,煩躁,脈象快速有力,但好幾天不大便,之後一定會便血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小便會自己通暢。

「下之其」這三個字,是從《玉函經》增補進來的。(《傷寒纘論》說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