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四·傷寒析疑 (5)
卷四·傷寒析疑 (5)
1. 傳誤
脈雙弦而遲者,必心下硬。脈大而緊者,陽中有陰也。可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世本俱作宜大承氣湯,此傳寫之誤也。按大柴胡方中,有半夏、生薑之辛溫,滌飲散寒,故可以治陽中伏匿之陰邪。若大承氣純屬苦寒,徒伐中土之沖和,則痞結下利之變,殆所必至矣。(《傷寒纘論》)
此段諸注,隨文傅會。或疑可以下之者,原文也,後人贅以方,此論頗通。蓋六經篇中言可下而不出方者甚多,意在臨時施治者善體會耳。(《傷寒論義大全》)
脈雙弦而遲者,必心下硬也。○脈大而緊者,陽中有陰也。
上二節,王叔和分類入可下之條,匯作一節,末有可以下之宜大承氣湯句。今刪正之,分作兩節。(吳遵程)
陰陽相搏名曰動,陽動則汗出,陰動則發熱。形冷惡寒者,此三焦傷也。若數脈見於關上,上下無頭尾,如豆大,厥厥動搖者,名曰動也。
按:陽動則汗出二字,當是發熱二字。陰動則發熱二字,當是汗出二字。陽加於陽,豈有汗出之理?《素問》曰:陽加於陰謂之汗。遵《經》移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假令脈來微去大,故名反,病在裡也。脈來頭小本大,故名覆,病在表也。上微頭小者為陰盛,則汗出。下微本大者為陽盛,則為關格不通,不得尿。頭無汗者可治,有汗者死。
按:脈來頭小本大,當是脈來大去小。上微頭小者,當是上微小者為陰盛。下微本大者,當是下微小者為陽盛。始與上下文義相屬。當改之、補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寸口諸微亡陽,諸濡亡血,諸弱發熱,諸緊為寒,諸乘寒者則為厥,鬱冒不仁。以胃無穀氣,脾澀不通,口急不能言,戰而慄也。
按:諸濡亡血,當是諸濡衛虛。諸弱發熱,當是諸弱營虛。濡浮而無力,候陽虛也。豈有亡血之理?弱沉而無力,候陰虛也。豈止發熱而已!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趺陽脈伏而澀,伏則吐逆,水穀不化,澀則食不得入,名曰關格。
按:水穀不化之化字,當是入字;若是化字,是能食也,何名曰格?食不得入,當是不得小便;若有小便,是水道通也,何名曰關?悉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寸口脈弱而遲,弱者衛氣微,遲者營中寒。營為血,血寒則發熱;衛為氣,氣微者心內飢,飢而虛滿,不能食也。
按:條末心內飢,飢而虛滿不能食句,此是論脾胃,不關營衛。故弱者衛氣微,當是陽氣微;遲者營中寒,當是脾中寒,上下文義始屬。營為血,豈有血寒發熱之理?衛為氣,氣微者皆不成文。今悉易之。當是陽氣微,脾中寒者心內飢,閱下條言胃氣有餘自知。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太陽病,下之,其脈促,不結胸者,此為欲解也。脈浮者,必結胸也。脈緊者,必咽痛。脈弦者,必兩脅拘急。脈細數者,頭痛未止。脈沉緊者,必欲嘔。脈沉滑者,協熱利。脈浮滑者,必下血。
白話文:
脈象傳誤
如果脈象呈現雙弦且遲緩,那必定是心下(胃部附近)感覺硬結。如果脈象大而緊,這表示陽氣中有陰邪,原本應該可以用瀉下的藥物治療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世間流傳的版本都寫著「適合用大承氣湯」,這是傳抄時的錯誤。根據大柴胡湯的組成,其中有半夏、生薑等辛溫藥物,可以消除體內的飲邪並驅散寒氣,因此可以用來治療潛伏在陽氣中的陰邪。如果直接使用純苦寒的大承氣湯,只會損傷脾胃的中和之氣,恐怕會導致痞結(胸腹痞悶)和下痢的變症。
後世對這段的註解,大多是牽強附會。有人認為「可以下之」是原文,後面加註方劑是後人添加的,這種說法比較合理。因為在《傷寒論》的六經篇中,有很多提到可以瀉下卻沒有明確寫出藥方的,用意是希望醫生能夠根據當時情況靈活運用。
脈象呈現雙弦且遲緩,必定是心下感覺硬結。脈象大而緊,表示陽氣中有陰邪。
以上兩段,王叔和將其歸類於可以瀉下的條文,合併為一段,並在末尾加上了「可以下之宜大承氣湯」這句話。現在將其刪改,分為兩段。
陰陽之氣相互搏動稱為「動」,陽氣動則會出汗,陰氣動則會發熱。如果身體發冷怕寒,這是三焦受到損傷。如果關部出現脈象跳動且沒有明顯的頭尾,像豆子般大小,跳動不安,這也稱為「動」。
這裡的「陽動則汗出」應改為「陽動則發熱」,「陰動則發熱」應改為「陰動則汗出」。陽氣加陽氣怎麼會出汗呢?《素問》說:「陽加於陰謂之汗。」應該遵從《內經》來修改。
假設脈象來時微弱,去時變大,這稱為「反脈」,表示病在身體內部。脈象來時頭小而根部大,這稱為「覆脈」,表示病在身體表面。如果脈象上部微弱而頭小,這是陰氣過盛,會出汗。如果脈象下部微弱而根部大,這是陽氣過盛,會導致關格不通,無法排尿。如果頭部沒有汗,還可以治療,如果有汗,就表示病情危重。
這裡的「脈來頭小本大」應該改為「脈來大去小」。「上微頭小者」應該改為「上微小者為陰盛」,「下微本大者」應該改為「下微小者為陽盛」。這樣才與上下文意思相符合,應當修改並補充說明。
寸口脈象微弱表示陽氣虛弱,脈象濡軟表示衛氣虛弱,脈象弱表示發熱,脈象緊表示寒邪入侵,如果各種寒邪侵犯身體,就會導致四肢厥冷、神志不清、麻木不仁。因為脾胃沒有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,脾氣壅滯不通,導致口噤不能言語,並且會顫抖發冷。
這裡的「諸濡亡血」應該改為「諸濡衛虛」,「諸弱發熱」應該改為「諸弱營虛」。脈象濡軟浮而無力,表示陽氣虛弱,哪裡是失血的表現呢?脈象弱而沉,表示陰氣虛弱,豈止是發熱而已?應該修改。
趺陽脈脈象伏而澀,脈象伏表示會嘔吐,水穀無法消化,脈象澀表示無法進食,這稱為關格。
這裡的「水穀不化」的「化」字,應該改為「入」字;如果寫成「化」,就表示能夠吃東西,怎麼會稱為「格」?「食不得入」應該改為「不得小便」;如果有小便,就表示水道是通暢的,怎麼會稱為「關」?全部都要修改。
寸口脈脈象弱而遲,脈弱表示衛氣虛弱,脈遲表示營血中有寒氣。營為血,血中寒則會發熱;衛為氣,氣虛會感到心內飢餓,飢餓而虛弱脹滿,無法進食。
這裡的最後一句「心內飢,飢而虛滿不能食」是討論脾胃的,與營衛無關。因此「弱者衛氣微」應該改為「陽氣微」,「遲者營中寒」應該改為「脾中寒」,這樣上下文的意思才連貫。營為血,怎麼會有血寒發熱的道理?衛為氣,氣微的說法無法自圓其說。現在全部更改為「陽氣微,脾中寒者心內飢」。根據下面條文「胃氣有餘自知」,應當修改。
太陽病,如果用瀉下藥治療,脈象反而變得急促,但沒有出現結胸(胸部硬滿)的症狀,表示病情將要好轉。如果脈象浮,必定會出現結胸。如果脈象緊,必定會咽喉疼痛。如果脈象弦,必定會兩脅拘急。如果脈象細數,頭痛還沒有停止。如果脈象沉緊,必定會想嘔吐。如果脈象沉滑,會有脅熱下利。如果脈象浮滑,必定會下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