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4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41)

1. 證治要略

治渴宜白朮散;渴瀉不止,用異功散;治喘宜獨參湯。(翁仲仁)

吐瀉

痘初吐瀉,不可驟止,吐乃出熱,瀉乃出毒。蓋熱毒壅於胃口,火氣炎上,但宜表痘,痘出而吐自止,不可用辛燥之藥。蓋暴病非寒,況痘本熱毒耶?至若痘後乾嘔者,是衝任虛火上衝,犯於清道,臟敗毒攻之惡候也。宜分陰陽,利小便。蓋治乾嘔證,當以利小便為主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痘初吐瀉無妨,出後忌之,起脹尤忌。吐瀉喘渴、蛔蟲自出、直視、便下腸垢者死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初熱吐利者,黃芩加半夏湯。起脹灌膿時,吐利並作,宜急治之。寒者益黃散、理中湯;熱者黃芩半夏湯。黶後吐瀉,亦分冷熱:冷者亦宜益黃、理中輩;熱者四苓散、竹葉石膏湯、竹茹湯。更審吐利所出之物,如吐酸水,利下色黃,或青綠,其氣臭者,熱也。若吐清水,利下清白,不臭者,寒也,未可作熱治。(萬密齋)

見蛔

痘證三日以前見蛔者,因熱毒內攻,腸胃不能相容,故蛔出也。若痘色焦紅稠密,其證危矣。若痘色明潤稀疏,治宜安蛔清火,平胃散加烏梅、使君、黃連、防風。五、六日後,根窠微紅而蛔出者,多因脾虛所致,保元湯加薑、桂、烏梅。十三、四日吐出蛔者死,便出多者凶。

吐出之蛔,生者尚可治,死者不可治。○痘後熱毒在胃則吐蛔,熱毒在腸則下蛔。若不急治,蟲無所食,則食臟食肛,而為狐惑證矣。○亦有不吐利,但聞食氣即吐蛔者,此胃虛,蛔無所依,為熱所迫故也,必食已易飢,治宜理中湯加烏梅、川椒、黃連。若屬虛寒,則不能食。

(《仁端錄》)

咳嗽

肺主氣,其變動為咳,咳者,肺證也。痘疹發熱之初,便見咳嗽者,肺為五臟之華蓋,瘡疹之火上熏乎肺,肺葉焦舉,故氣逆而咳也。瘡疹既出,其咳更增者,此喉嚨有瘡,淫淫如癢,習習如梗,故咳也。瘡疹收後而咳者,此衛氣弱,腠理疏,風寒外襲,肺氣逆而不收,故亦咳也。

○凡痘出盛咳嗽者,此肺中有火,或咽喉有瘡作癢也,甘桔湯加牛蒡子,多服良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嗆水

咽以咽物,喉以候氣。咽居後而通於胃,喉居前而通於肺。肺無下竅,如橐籥然,能受清虛之氣,不受有形之物。喉上有物若懸乳,名曰會厭。凡物入口,則舌抵上齶,會厭必揜其喉,故水穀但入咽,而不入喉。若痘生於會厭,則舌強不利開闔矣。乾物間可入咽,水飲或漏入喉,所以嗆也,湯藥不入,故不可治。

○其或舌上有瘡,爛破疼痛強硬,不能延納水穀,亦使水入則嗆,食入則吐,俟其瘡平則安矣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七日以前,痘色紅紫而兼此證者,乃火氣炎上,熱毒壅塞故也;痘色灰白不起而兼此證者,乃氣血虛弱,肺胃受傷故也。二者俱是逆證。七日以後,外痘蒸長,而有此證者,是內痘亦長,故致如此。外痘結痂,內痘亦黶,不治自愈。察其毒盛之痘,於咽喉乾燥之先,用甘桔湯解毒,加麥冬、栝蔞、牛蒡、元參、荊芥之類,清其氣道,不使熱毒有犯,則可免患。(翁仲仁)

白話文:

[證治要略]

關於口渴

治療口渴,適合使用白朮散。如果口渴又拉肚子不止,要用異功散。治療喘,適合用獨參湯。(翁仲仁)

關於嘔吐和腹瀉

出疹初期有嘔吐腹瀉,不要馬上停止,因為嘔吐可以排出熱氣,腹瀉可以排出毒素。這是因為熱毒堆積在胃口,火氣向上升,應該幫助疹子透發出來。疹子透出來後,嘔吐自然會停止,不要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。因為急性病通常不是寒症,何況疹子本來就是熱毒?如果疹子痊癒後出現乾嘔,這是因為衝脈和任脈的虛火向上衝,侵犯到清淨的通道,這是臟腑衰敗、毒素攻擊的惡劣徵兆。應該分辨陰陽,利用小便來導引。治療乾嘔的重點,應該放在利小便。(《馮氏錦囊》)

出疹初期有嘔吐腹瀉沒有關係,但出疹之後就忌諱出現。如果出現腹脹,尤其要忌諱。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、喘、渴、蛔蟲自己跑出來、眼睛直視、大便拉出像腸垢一樣的東西,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。(《醫學入門》)

出疹初期發熱、嘔吐、腹瀉,可以用黃芩加半夏湯。如果疹子隆起化膿時,嘔吐腹瀉同時發作,要趕快治療。屬於寒症的,用益黃散或理中湯;屬於熱症的,用黃芩半夏湯。疹子快要結痂時出現嘔吐腹瀉,也要分辨寒熱:屬於寒的,用益黃散或理中湯;屬於熱的,用四苓散、竹葉石膏湯、或竹茹湯。還要仔細觀察嘔吐和腹瀉出來的東西,如果吐出酸水,腹瀉顏色發黃或青綠,而且氣味惡臭,這是熱症。如果吐出清水,腹瀉顏色清白,而且不臭,這是寒症,不要當成熱症治療。(萬密齋)

關於看到蛔蟲

出疹三天前如果看到蛔蟲,是因為熱毒向內侵犯,腸胃不能容納,所以蛔蟲才會跑出來。如果疹子顏色焦紅濃密,病情就危險了。如果疹子顏色明亮潤澤、稀疏,治療上應該安撫蛔蟲、清除火氣,用平胃散加上烏梅、使君子、黃連、防風。如果在出疹第五、六天後,疹子根部微微發紅而出現蛔蟲,多半是因為脾虛引起的,可以用保元湯加上薑、桂、烏梅。如果在出疹十三、四天後吐出蛔蟲,是死亡的徵兆,如果從大便排出很多蛔蟲,也凶多吉少。

吐出來的蛔蟲,如果是活的,還有治療的機會,如果是死的,就沒辦法治療了。疹後如果熱毒在胃,就會吐蛔蟲;如果熱毒在腸,就會拉出蛔蟲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蛔蟲沒有東西吃,就會吃臟器、吃肛門,形成狐惑病。也有些人不會嘔吐腹瀉,但聞到食物的氣味就會吐蛔蟲,這是因為胃虛,蛔蟲沒有依靠,被熱逼迫的緣故。通常會容易餓,適合用理中湯加上烏梅、川椒、黃連來治療。如果屬於虛寒,就會吃不下東西。 (《仁端錄》)

關於咳嗽

肺主導氣,氣的變動會引起咳嗽,咳嗽是肺的病症。出疹發熱初期就出現咳嗽,是因為肺是五臟的華蓋,疹子的火氣向上熏蒸肺部,導致肺葉焦灼,因此氣逆而咳嗽。疹子發出來之後,咳嗽變得更嚴重,是因為喉嚨有瘡,覺得癢癢的,像有東西梗在喉嚨一樣,所以咳嗽。疹子收斂後咳嗽,是因為衛氣虛弱,皮膚疏鬆,風寒侵襲,導致肺氣逆而不收,所以也咳嗽。

總之,如果出疹很嚴重時咳嗽,是因為肺裡有火,或是咽喉有瘡導致發癢。可以用甘桔湯加上牛蒡子,多服幾次效果好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關於嗆水

咽負責吞嚥食物,喉負責呼吸。咽在後面連接胃,喉在前面連接肺。肺沒有下方的出口,像風箱一樣,可以接受清虛的氣,卻無法接受有形的物質。喉嚨上方有個像懸掛的乳頭一樣的東西,叫做會厭。凡是東西入口,舌頭會頂住上顎,會厭就會蓋住喉嚨,所以水和食物只會進入咽部,不會進入喉嚨。如果會厭長了疹子,舌頭就會僵硬、無法靈活開合。乾燥的東西還能勉強吞進咽部,但喝水時會漏進喉嚨,導致嗆咳。如果湯藥也喝不進去,就表示病情很嚴重,難以治療。

另外,如果舌頭上有瘡,潰爛疼痛、僵硬,無法讓水和食物順利通過,也會導致喝水嗆咳、吃東西就吐,等瘡好了就自然沒事了。(《證治準繩》)

出疹七天前,如果疹子顏色紅紫且有嗆水的情況,是因為火氣向上竄,熱毒壅塞所致;如果疹子顏色灰白、不突出且有嗆水的情況,是因為氣血虛弱,肺胃受損所致。這兩種情況都是病情惡化的徵兆。出疹七天後,外面的疹子正在成長,同時出現嗆水的情況,表示裡面的疹子也在長,才會這樣。如果外面的疹子結痂,裡面的疹子也會消退,不用治療自己會好。觀察毒素很重的疹子,在咽喉乾燥之前,用甘桔湯解毒,加上麥冬、栝蔞、牛蒡、元參、荊芥等藥,清淨呼吸道,避免熱毒侵犯,就可以避免嗆水的情況。(翁仲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