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40)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40)
1. 證治要略
便秘
痘疹發熱,大便欲潤。若二、三日不行,宜急利之。恐腸胃不通,營衛不行,瘡出轉密也。(萬密齋)
凡秘結當分三部:上結宜降氣清涼;中結宜行氣活血;下結宜以蜜導通之。如痘出四、五日不大便者,乃氣血成漿,又因血熱,不須治之,只宜清涼活血,而便自通。(翁仲仁)
起脹時,有數日不大便,而煩悶作痛者,此毒盛而秘也,宜清毒活血湯去參、耆,加牛膝,倍紫草、當歸,服時入生蜜。若仍不通,用豬膽汁滴入穀道中,不可用硝、黃大下,致生變證。(《慈幼筏》)
古人云:凡痘起脹灌膿之際,若無內證者,任其大便數日不行,不可妄下,以泄元氣。世因以便秘為貴,甚有熱壅之證,不特不敢用下,反加溫補以禁固之,致使熱壅愈加,痘毒不得伸越,正氣不得舒暢,變證不測,是皆熱壅失治之過也。又宜微下之,以泄其壅熱,但須審其秘結之因以治之,不必重在硝、黃,有傷元氣也。(《馮氏錦囊》)
起脹行漿,不大便者無妨,只見泄瀉死,不曾見便結死。(《橡村痘訣》)
瀉
一、二日瀉者,多是挾熱,只宜疏托,不必止瀉。○四、五朝泄瀉數行,痘色頓減,即當治瀉;若痘色可觀,只宜升發。○痘起脹時,驟瀉不止,危在旦夕,服異功散不效者,急用豆蔻丸、白朮散止之。若熱毒作瀉,用加味四苓散。○痘出七日,忽大瀉者,氣陷也,急宜澀之。
若漿色正,根線緊繞,雖瀉無妨;漿色不正,根盤不化,血散不斂,毒在內也,如命何?○九日、十日,半痂而作瀉者,不必慮,乃陽氣內回,非灌漿時比也,保嬰加苓、術治之。切忌澀劑,誤用後,必不食而作痢,留邪熱在內故也。(《慈幼筏》)
瘡疹所忌,內虛泄瀉。凡覺腹疼,或漉漉響,趨小腹者,此欲作利,九味理中湯治之。不止,此開腸洞泄,惟澀劑可以收之,用豆蔻丸。不止,則用真鴉片配蓮肉粉止之。庸醫每不敢用,恐澀住邪氣,不知澀劑之去滑,猶寒劑之去熱,熱劑之去寒,是謂對證之藥,今既滑瀉不已,自當收澀,又何疑焉?如服澀劑而又不止,則根本已撥,無能為矣。《經》曰:倉廩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。
《金匱》曰: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,五臟氣絕於內者下利不止。五奪之中,此為最甚。但正氣內脫者,淹延而死;邪氣內陷者,煩渴而死。(《證治準繩》)
治瀉投訶子、肉蔻以止之,兼用白朮、茯苓以滲濕健脾胃,尚宜多用升麻以升提痘毒出表。若獨治瀉,恐痘不升發,必成倒塌。○氣虛痘證,或飲食調理失宜,致傷脾胃,遂成泄瀉。津液下陷,虛火上盛必渴;元氣下陷,虛陽上壅,下氣不續必喘。夫渴與喘,實證也,起於泄瀉之後,斯為津亡而渴,氣虛而喘。
白話文:
便秘
麻疹或痘疹發熱時,大便應該保持通暢。如果兩三天沒有排便,就應該趕快用藥使之通暢,以免腸胃不通,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,使瘡疹長得更密集。(萬密齋)
一般來說,便秘可以分為三種類型:上焦的便秘應該用降氣、清涼的藥物來治療;中焦的便秘應該用行氣、活血的藥物來治療;下焦的便秘則可以用蜂蜜來潤滑腸道,使大便排出。如果痘疹已經出了四五天還沒有大便,這通常是因為氣血已經化成濃稠的漿液,再加上體內有熱,這種情況不需要特別治療,只需要用清涼、活血的藥物,大便自然就會通暢。(翁仲仁)
在痘疹剛開始發脹的時候,如果連續幾天沒有大便,並且感到煩悶、疼痛,這是因為體內毒素太盛導致的便秘,應該用清毒活血的藥方,去除人參、黃耆,加入牛膝,並加倍使用紫草、當歸,服藥時加入生蜂蜜。如果仍然沒有排便,可以用豬膽汁滴入肛門,切不可使用芒硝、大黃等瀉下藥,以免引起其他變證。(《慈幼筏》)
古人說:凡是在痘疹開始發脹、化膿的時候,如果沒有其他內在的疾病,可以讓大便幾天不排,不可以隨意使用瀉藥,以免損耗元氣。世俗之人往往認為便秘是好事,甚至有些人有熱邪壅塞的症狀,不但不敢使用瀉藥,反而使用溫補的藥物來加強固澀,導致熱邪壅塞更加嚴重,痘毒無法向外發散,正氣無法舒暢,引起難以預料的變證,這些都是因為熱邪壅塞、治療失誤所造成的。應該適當地使用微瀉的藥物,以疏散體內的壅塞之熱,但必須仔細審查便秘的原因來對症治療,不必過分依賴芒硝、大黃等峻烈瀉藥,以免損傷元氣。(《馮氏錦囊》)
在痘疹開始發脹、形成漿液時,如果沒有大便沒有關係,只怕出現腹瀉,沒有見過便秘而死的。(《橡村痘訣》)
腹瀉
腹瀉一兩天,多半是體內挾帶熱邪,只需要使用疏散、托毒的藥物,不需要馬上止瀉。如果腹瀉四五天,而且次數很多,導致痘疹的顏色明顯減退,就應該治療腹瀉;如果痘疹顏色正常,就只需要使用升提發散的藥物。如果痘疹剛開始發脹時,突然腹瀉不止,情況就非常危險,服用異功散沒有效果,應該趕快用豆蔻丸、白朮散來止瀉。如果是因為熱毒引起的腹瀉,可以用加味四苓散。如果痘疹出了七天,突然出現腹瀉,這是因為氣虛下陷,應該趕快用藥收澀止瀉。
如果痘疹漿液顏色正常,根部周圍的線條緊密環繞,即使腹瀉也沒有關係;如果漿液顏色不正,根部無法融合,導致血脈散亂而不收斂,這是體內有毒,情況非常危險。如果痘疹已經出了九天或十天,開始結痂時出現腹瀉,不必過於擔心,這是因為陽氣向內恢復,和發漿期不同,可以用保嬰丸加茯苓、白朮來治療。切記不可使用收澀的藥物,如果誤用,必定會導致食慾不振、痢疾等症狀,因為邪熱還留在體內。(《慈幼筏》)
瘡疹最忌諱的就是因體內虛弱而引起的腹瀉。如果感覺腹痛,或者肚子裡有咕嚕咕嚕的聲音,而且聲音偏向小腹,這是即將腹瀉的徵兆,可以用九味理中湯來治療。如果腹瀉不止,這是因為腸道已經鬆弛,只能用收澀的藥物來制止,可以用豆蔻丸。如果仍然不止,則可以用真鴉片配合蓮肉粉來止瀉。庸醫往往不敢使用這些藥,擔心會把邪氣澀住,其實收澀的藥物去除腸道滑脫的效用,就像寒涼藥物去除熱邪、溫熱藥物去除寒邪一樣,是對症的藥物,既然腹瀉不止,自然應該使用收澀藥,有什麼可懷疑的呢?如果服用收澀的藥物仍然不能止瀉,那就是根本已經損壞,無力回天了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倉庫沒有儲藏,是因為門戶不夠嚴密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:六腑的氣絕於外,會導致手腳冰冷;五臟的氣絕於內,會導致腹瀉不止。五種奪氣的情況中,以腹瀉為最嚴重。如果正氣向內脫失,會拖延很久才死亡;如果邪氣向內陷入,會因煩渴而死亡。(《證治準繩》)
治療腹瀉可以用訶子、肉豆蔻來止瀉,同時配合白朮、茯苓來滲濕健脾,最好多用升麻來升提痘毒,使其向外發散。如果只治療腹瀉,恐怕痘疹不能順利透發,導致病情加重。如果氣虛的痘疹患者,或是因為飲食調理不當,損傷了脾胃,導致腹瀉,這時津液下陷,虛火上炎,必定會感到口渴;元氣下陷,虛陽上壅,下氣不續,必定會感到喘。口渴和喘,實際上是實證,是因為腹瀉之後所導致的,這是因為津液耗損而口渴、氣虛而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