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39)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39)
1. 證治要略
變黑與腰痛之證,俱屬火盛熱極而然。火灼肌膚故色黑,火熱亢極,腎水枯竭,故腰痛。獨不觀夫腰痛而後出者,其色乾枯,非紅則紫,非紫則黑,是變黑腰痛之證,其屬火也明矣。治必大用清涼解毒,於見點之初斟酌下之,可使熱毒得解,然後調理氣血,庶可挽回於萬一。(翁仲仁)
痘瘡初發腰痛,宜以人參敗毒散發之。倘無紫色,而用下法,必不能救。大抵重發散以透出其毒,此誠上策。(朱一麟)
腹脹腹痛
痘疹腹痛者,由毒鬱於三陰。臍以上屬太陰,當臍屬少陰,小腹屬厥陰,須分別治之。腹脹者,毒聚於腸胃也。治法俱當升發,解利痘毒,兼分利小便,使毒氣上下分消,則痛脹自止。故曰痛隨利解,脹以利消。亦有乳食停滯不消,而致腹脹者,當以升發解利藥中加入消食之品,所傷之物,審其寒熱。
又有數日不大便者,大便行而痛脹自止,未可驟用硝、黃也。(《金鏡錄》)
毒郁痛脹者重,傷食痛脹者輕。○傷食腹痛,在胃脘及當臍;痘出不快而腹痛者,在臍之下。(許宣治)
渴
瘡疹渴者,裡熱也。蓋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,津液者,水穀之精華,變化流行,以灌溉乎三焦者也。瘡疹之火,起之於內,銷爍水穀,不得以變化津液,灌溉臟腑,故渴也。又瘡本稠密,津液外泄,化為膿漿,不能滋養真氣,亦渴也。小渴者,常病也,不須治之;大渴者,視其虛實,以法治之,不可以冷水梨瓜等物與食,恐損脾胃,致生災異。○如發熱時便大渴者,熱在裡也,葛根解毒湯主之。
不止,更加黃連以瀉心火之有餘;黃柏、知母以滋腎水之不足。舌潤則生,舌如芒刺則死。蓋舌乃心之苗,少陰之脈,繫於舌本也。如發熱自利而渴者,津液不足也,黃芩湯加參、朮、麥冬主之。○丹溪云:初熱煩躁,渴而引飲者,急以涼藥解其標。○錢氏云:身熱煩渴,腹滿而喘,大小便澀赤,悶亂大吐,此當利其小便。
(《證治準繩》)
痘際渴者,常也。但有應不應,須辨之:如在二、三朝,身熱而渴者,此毒鬱於里,熱邪熏灼,治宜透托;如在四朝以後,身熱而渴者,此津液外泄,化為膿漿,治宜補益。此皆應也。惟在痂後,則毒化無邪,而反渴者,則是真陰消耗,火毒反熾,此不應也,急與滋陰解毒,保液生津。渴減者吉,否則必變喘脹而危。
○凡渴多屬於熱,然皆由臟腑津液燥槁所致,實非有餘也。至若腹脹而渴,或瀉而渴,或足冷而渴,或驚悸而渴,或身溫而渴,或身熱面白而渴,或寒戰而渴,或氣急咬牙而渴,或飲水而轉渴不已,以上九證,尤非實熱,急宜溫補救里,滋養津液。若認為熱證治之,危亡立見。
(《馮氏錦囊》)
痘家自首至尾,無有不渴,津液外潮故也。勿盡作熱治。(《金鏡錄》)
白話文:
變黑與腰痛
皮膚變黑和腰痛的症狀,都是因為體內火氣過盛、熱到極點所導致的。火熱灼燒皮膚,所以顏色會變黑;火熱過於旺盛,導致腎臟的陰液枯竭,所以會腰痛。仔細觀察腰痛之後皮膚出現的變化,皮膚會變得乾燥枯槁,不是呈現紅色就是紫色,不然就是黑色。由此可知,皮膚變黑和腰痛的症狀,很明顯是體內火氣太旺盛造成的。治療上必須大量使用清涼解毒的藥物,在症狀剛出現時就要考慮使用,讓熱毒可以被解除,之後再調理氣血,或許還能有挽回的機會。(翁仲仁)
痘瘡初發腰痛
痘瘡剛開始發作時出現腰痛,應該使用人參敗毒散來幫助發散。如果沒有出現皮膚變成紫色的情況,就使用瀉下的方法,一定無法救治。總的來說,應當重視發散,讓體內的毒邪透發出來,這才是最好的方法。(朱一麟)
腹脹腹痛
痘疹引起的腹痛,是因為毒邪鬱積在三陰經脈。肚臍以上屬於太陰經,肚臍部位屬於少陰經,小腹屬於厥陰經,必須仔細分辨來治療。腹脹,是因為毒邪聚集在腸胃。治療方法都應該使用升發的方法,解除腸胃的痘毒,同時分利小便,使毒氣從上下兩個方向消散,那麼腹痛和腹脹自然就會停止。所以說腹痛會隨著毒邪的排出而解除,腹脹也會隨著毒邪的排出而消退。也有可能是因為吃了乳類或食物停滯不消化,導致腹脹的,這種情況應該在升發解利的藥物中加入幫助消化的藥物,至於食物是寒性還是熱性,也要仔細分辨。
如果幾天都沒有大便,大便排出後腹痛腹脹就會自然停止,不應該馬上使用芒硝、大黃等峻下藥。(《金鏡錄》)
毒邪鬱積引起的腹痛腹脹比較嚴重,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腹脹比較輕微。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,通常在胃脘和肚臍附近;痘瘡出不來而引起的腹痛,通常在肚臍以下。(許宣治)
口渴
痘疹患者出現口渴,是因為體內有熱。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,津液是水穀的精華,它們變化運行,可以灌溉滋養三焦。痘疹的火熱,從體內產生,消耗水穀精微,無法轉化成津液,來灌溉臟腑,所以會口渴。另外,痘瘡密集,津液從體表外泄,化為膿液,無法滋養真氣,也會口渴。輕微的口渴是常見的症狀,不需要特別治療;嚴重的口渴,要根據虛實情況來治療,不可以吃冷水、梨子、瓜類等食物,以免損傷脾胃,造成不良影響。如果在發熱時出現嚴重的口渴,是因為體內有熱邪,可以使用葛根解毒湯治療。
如果口渴沒有停止,可以加入黃連來瀉心火的過盛;加入黃柏、知母來滋養腎水的不足。如果舌頭滋潤,表示病情好轉;如果舌頭像芒刺一樣,表示病情危險。因為舌頭是心臟的外苗,少陰經脈連接著舌根。如果發熱又拉肚子,並且口渴,是因為津液不足,可以使用黃芩湯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麥冬來治療。丹溪說:剛發熱時煩躁,口渴想喝水,要趕快用涼藥來解除表面的熱邪。錢氏說:身體發熱,煩躁口渴,腹部脹滿且喘,大小便不暢且顏色赤紅,悶亂想吐,這應該利小便。
(《證治準繩》)
出痘期間口渴是常見的現象,但必須分辨原因:如果在發病初期二、三天,身體發熱且口渴,這是因為毒邪鬱積在體內,熱邪熏蒸,治療上應該透邪外出;如果在發病四天以後,身體發熱且口渴,這是因為津液外泄,化為膿液,治療上應該補益氣血。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。只有在結痂後,毒邪已經化解,反而出現口渴,這表示真陰被消耗,火毒反過來熾盛,這是不正常的現象,必須趕快用滋陰解毒的藥物,保護體液,生養津液。口渴減輕表示吉利,否則一定會轉變成喘氣和腹脹的危險情況。
一般來說,口渴大多屬於熱證,但都是因為臟腑津液乾燥所導致,並不是真的熱有餘。至於出現腹脹口渴、腹瀉口渴、足冷口渴、驚悸口渴、身體溫熱口渴、身體發熱但面色蒼白口渴、寒戰口渴、氣喘咬牙口渴、喝水反而更渴,以上九種情況,都並非實熱,應該趕快使用溫補的藥物來救裡,滋養津液。如果把這些當成熱證來治療,很快就會有生命危險。
(《馮氏錦囊》)
出痘期間,從頭到尾都會有口渴的現象,這是因為津液外泄的緣故。不要一概當成熱證來治療。(《金鏡錄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