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5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54)

1.

(《仁端錄》)

按萬氏謂醫用藥太早,恐耗元氣,故必待見點而後施治。及作一次服,恐藥催之太急,此固其心得之法也。然以愚見,則醫有高下,藥有宜否,但使見有確真,發無不當。則於未出之前,或解或補,必有得預防之力,以潛消其毒者;既出之後,亦必有善調之方,而不致催急者。此在善與不善,不嫌早與不早也。

○按萬氏治疹諸條,皆極詳妥,其中惟瀉、喘二證,則最多疑似。蓋二證之由疹毒,固當如其治矣,然有不因疹毒,或以脾氣本弱而過用寒藥,或以誤食生冷,致傷脾胃而為泄瀉者。雖曰由疹而發,然實非疹毒之病,但察其別無熱證熱脈,而兼色白氣餒者,便須速救脾氣,若執謂疹毒,則無不危矣。

又如氣喘一證,大有虛實,蓋十喘九虛,若察其本非火證,又非外邪,或以大瀉,或以大汗而致喘者,必皆氣脫之候。凡此二者,不可不加細察。○按萬氏治疹發表之法,極盡隨時制宜之善,然發表之義,亦最不易,如營衛不足,而疹有不能出者,其證甚多,若徒知發之,而不知滋之,非惟不能發,且恐窮其源矣。如傷寒三表之法,實亦有關於此。

(張景岳)

疹雖胎毒,多帶時行氣候,暄熱傳染而成。其發與痘相類,其變比痘匪輕。先起於陽,後歸於陰,毒盛於脾,熱流於心,臟腑之傷,肺則尤甚,始終之變,腎則無證。初則發熱,有類傷寒,眼胞困倦而難起,鼻流清涕而不幹,咳嗽少食,煩渴難安,斜目視之,隱隱皮膚之下,輕手摸之,磊磊肌肉之間,其形若疥,其色若丹。出見三日,漸沒為安,隨出隨沒,喘急須防。

根窠若腫兮,疹而兼癮。皮膚如赤兮,疹尤夾斑。似錦而明,不藥可愈,如煤而黑,百無一安。瘡疹既出,調理甚難。坐臥欲暖,飲食宜淡。咳唾涎沫,不禁酸鹹。忽生喘急,肺受風寒。心脾火灼,口舌生瘡。肺胃蘊熱,津液常干。有此變證,治法不同。微汗毒解,熱勢少凶,二便清調,氣行無壅。

腠理拂鬱兮,即當發散。腸胃秘結兮,急與疏通。鼻衄勿憂,邪從衄解。自利勿止,毒以利松。麻後多痢兮,熱毒移於大腸,咳嗽喉痛兮,痰氣滯於心胸。口渴心煩,法在生津養血。飲食減少,治宜調胃和中。餘證無常,臨期變通。○疹與痘瘡,始似終殊,原同證異。痘瘡發於五臟,麻疹出於六腑,先動陽分,而後歸於陰經,故標屬陰,而本屬陽。

其熱也,氣與血搏,故血多虛耗。其治也,先發散行氣,而後滋陰補血。凡動氣燥悍之藥,皆不可用。○發熱之初,憎寒壯熱,鼻流清涕,身體疼痛,嘔吐泄瀉,咳嗽氣急,腮紅眼赤,審是麻候,宜服升麻葛根湯表之。得汗則皮膚通暢,腠理開豁,而疹易出矣。○發熱咳嗽之時,既明麻疹,其有出不快者,宜用麻黃湯、羌活湯、消毒飲,發散解毒;外以芫荽酒糟蒸熱擦之,自頭至足為齊,頭面愈多為佳。○麻疹出後,見風沒早,未清爽者,宜消毒飲加發散藥,雖不復出,亦尋愈。

白話文:

關於萬氏的觀點,認為用藥太早會耗損元氣,所以一定要等到疹子出現才開始治療。並且一次服藥,恐怕藥效太快,這是他的經驗之談。但我認為,醫生的醫術有高下之分,藥物的選用也有是否合適的問題。只要能確定是疹子,疹子的發作又合乎規律,那麼在疹子還沒出來之前,就可以用解毒或補氣的方法來預防,使毒素在潛伏期就消散;疹子出來之後,也一定有適當的方法來調理,而不會過於急躁。這取決於醫生是否醫術高明,跟用藥早晚無關。

萬氏治療疹子的方法,各方面都非常詳細妥當,但其中關於腹瀉、喘兩種症狀,則有許多容易混淆的地方。因為這兩種症狀有可能是疹毒引起的,所以應該按照治療疹毒的方式來處理,但也有可能不是疹毒引起的。例如,可能是因為本身脾胃虛弱而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或是因為誤食生冷食物,導致傷了脾胃而引起腹瀉。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由於疹子而發作,但實際上並非疹毒所致。只要觀察到沒有發熱等熱象,而且臉色蒼白、精神萎靡,就應該馬上救治脾胃,如果一味認為是疹毒,就會非常危險。

喘的症狀也是一樣,有虛實之分,大多數喘都是因為虛弱引起的。如果觀察到不是因為發熱,也不是因為外感風寒,而是因為大瀉或大汗導致的喘,就一定是氣虛的表現。以上兩種情況都必須仔細觀察。萬氏治療疹子發表的法則,非常講究隨時調整,十分靈活,但發表的意義其實很深奧。如果患者的營衛之氣不足,導致疹子無法透出,情況會很複雜。如果只知道發表,而不知道補養,不僅不能使疹子透出,還會使情況惡化。這方面可以參考傷寒的三表法,其實道理是一樣的。

疹子雖然是胎毒,但多數與當時流行的氣候有關,是因天氣溫熱、互相傳染而形成。疹子的發病和痘瘡很相似,但其變化比痘瘡更加嚴重。疹子先從身體陽面發作,然後往陰面發展,毒素多積聚在脾臟,熱邪容易傳到心臟。疹子對臟腑的損害,以肺最為嚴重,發病過程從頭到尾,對腎臟則沒有明顯的影響。初期會發熱,像傷寒一樣,眼皮沉重難以睜開,鼻涕清稀而止不住,咳嗽、食欲不振、煩渴不安,斜眼看去,皮膚下隱約有疹子,輕輕觸摸,肌肉之間有突起,形狀像疥瘡,顏色像紅丹。疹子出現三天後,會逐漸消退,疹子時出時沒,要特別注意喘急的發生。

如果疹子的根部紅腫,表示疹子兼有癮疹的症狀。如果皮膚泛紅,表示疹子兼有斑的症狀。如果疹子像錦緞一樣鮮豔明亮,不吃藥也能痊癒;如果疹子顏色像煤炭一樣黑,就非常危險。疹子出現後,調理非常困難。要注意保暖,飲食要清淡。咳嗽、吐痰時,對酸鹹食物的反應會比較明顯。如果突然發生喘急,表示肺受到了風寒。如果心脾有熱,口舌會生瘡。如果肺胃有熱,津液容易乾涸。出現這些變化時,治療方法要有所不同。如果微微出汗,可以解毒,病情會稍微好轉,如果大小便正常,氣血通暢,病情就會穩定。

如果皮膚腠理鬱悶不通暢,就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腸胃阻塞便秘,就要趕快疏通。如果流鼻血,不用擔心,表示邪氣可以從鼻血排出。如果腹瀉,不要急著止瀉,毒素可以藉由腹瀉排出。麻疹後如果腹瀉,表示熱毒轉移到了大腸。如果咳嗽、喉嚨痛,表示痰氣阻塞在心胸。如果口渴心煩,應該用生津養血的方法治療。如果食慾不振,應該調理脾胃。其他症狀變化無常,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治療。疹子和痘瘡,開始時相似,但結果卻不同,本質相同,症狀各異。痘瘡發於五臟,疹子發於六腑,先從陽經發動,然後回到陰經,所以表面上屬於陰,實際上屬於陽。

疹子的發熱,是氣血互相搏鬥,因此會大量耗損血液。治療時,要先用發散行氣的方法,然後用滋陰補血的方法。所有會使氣躁動的藥物,都不能使用。發熱初期,怕冷、高燒,流清鼻涕,身體疼痛,嘔吐、腹瀉,咳嗽氣喘,腮紅眼赤,如果判斷是麻疹,應該服用升麻葛根湯來發散表邪。如果能發汗,皮膚就會暢通,腠理也會開闊,疹子就容易透出。如果發熱咳嗽,已經確定是麻疹,但疹子出不來,應該使用麻黃湯、羌活湯、消毒飲來發散解毒;另外可以用芫荽酒糟加熱後擦拭全身,從頭到腳都要擦到,頭面部擦拭越多越好。麻疹出後,如果疹子見風就很快消失,而且沒有徹底清爽,應該使用消毒飲加發散藥,雖然疹子不會再出來,但也能夠逐漸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