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5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55)

1.

○疹出三日不沒者,乃內有實熱,宜四物湯加清利之藥,則熱自解而疹自消。○或熱或退,五、六日而後出者輕;淡紅滋潤,頭面勻淨者輕;發透三日而漸沒者輕。頭面不出者重;紅紫暗燥者重;咽喉腫痛不食者重;冒風沒早者重;移熱大腸變痢者重。黑暗乾枯,一出即沒者不治;鼻扇口張,目無神者不治;鼻青糞黑者不治;氣喘心前吸者不治;麻後牙疳臭爛者不治。(翁仲仁)

疹喜清涼,痘喜溫暖,人皆知之。然疹初出亦須和暖則易出,只要發出得盡,則其毒便解。大抵疹出之際,雖寒勿用桂枝;雖虛勿用參、術,雖嘔而有痰勿用半夏、南星。(史演山)

麻痘形證大略相似,治者每嚴於痘而略於麻,不知痘之境寬,雖見險惡,猶可從容圖治;麻之境促,變生頃刻,多不及救,故不可不預防也。預防之法,在病家,坐臥欲暖,飲食宜淡,二語盡之;在醫家,慎發表,三字盡之。所謂慎發表者,其一體實之兒,火毒盛甚,發之太過,熱壅於上,多有氣粗喘閉者。

醫家見其喘閉,復以表藥繼之,熱不能降,焚灼而死。抑思古方升麻葛根湯之用白芍,所以和陰也;麻黃石膏湯,發中有降也。其一體虛之兒,出每遲滯,小經發散,元氣已浮,醫者謂出未透,更重發之,麻雖出而陽氣盡拔,無陰以攝,致喘脫者多矣。予用地黃湯,加人參納氣歸元,曾救一、二。

故凡見體弱之兒,顱開面白,目無神,或瘧痢病後,出得遲緩,即當照顧元氣,不可過行發表。○或問:痘出於臟,麻出於腑。胃,腑也,何以痘多胃熱發斑之證?肺,臟也,何以麻多肺閉喘促之證?予曰:痘出於臟而赴於胃,是由臟而之腑,胃主肌肉故也。麻出於腑,而甚於肺,是由腑而之臟,肺主皮毛故也。

然則痘之出,五臟之毒,而胃總受之。麻之出,六腑之毒,而肺總受之。所謂先起於陽者,出於六腑也;後歸於陰者,肺受之也。○麻疹之出,不離肺胃兩家,喘閉者肺證也,煩渴者胃證也。冬月喘閉,麻黃、杏仁為救急之藥,治之速,麻出喘定而解。若夏令出麻,麻黃與時不合,庸工不識,一見喘閉,執而用之,每多隨藥而死。

蓋麻多火證,火甚剋金,夏令金虧,天人皆病,麻黃萬不能受。冬月之喘閉,有面青唇黯肢冷者,故可用麻黃。夏月肺氣已虧,表氣已開,斷無寒證。間有肢冷者,是陽氣虧不能四達也,只可荊、防、甘、桔,從輕用藥。氣虧甚者,可加人參;火甚者,升麻石膏湯。喘定者可治。

○胃熱煩渴者必多汗,此純是裡熱,即荊、防、葛根亦不可輕使,升麻石膏湯,乃對證之藥,合之甘、桔,則肺胃兩家之熱解矣。喘閉證在一、二朝見,汗渴證在五、六朝見。肺不容邪,其變也速。胃能容受,其變也遲。○麻之出必先咳嗽,不嗽而出非麻也。出而噴嚏者吉,肺氣通也。

白話文:

疹子

疹子出現三天還沒消退,表示體內有實熱,應該使用四物湯搭配清熱利濕的藥物,這樣熱就會解除,疹子也會消退。

疹子時好時壞,五六天後才出現的,情況較輕;疹子顏色淡紅且濕潤,頭部和臉部均勻分布的,情況較輕;疹子發出來後三天就逐漸消退的,情況較輕。疹子頭部和臉部沒有出現的,情況較重;疹子顏色紅紫、暗沉、乾燥的,情況較重;疹子伴隨咽喉腫痛、無法進食的,情況較重;疹子剛出現就突然消失的,情況較重;熱邪轉移到大腸引起腹瀉的,情況較重。疹子顏色暗黑乾枯,一出現就馬上消失的,這種情況無法醫治;出現鼻翼煽動、嘴巴張開、眼神無光的,這種情況無法醫治;鼻子發青、大便黑色像墨汁的,這種情況無法醫治;呼吸急促、心臟部位吸氣困難的,這種情況無法醫治;麻疹過後牙齦潰爛發臭的,這種情況無法醫治。

疹子喜歡清涼的環境,而痘喜歡溫暖的環境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然而,疹子剛出現時,也需要適當的溫暖,這樣疹子才容易發出來,只要疹子發出來徹底,體內的毒素就會解除。通常來說,疹子出現時,即使身體寒冷也不要使用桂枝;即使身體虛弱也不要使用人參、白朮;即使有嘔吐且痰多也不要使用半夏、南星。

麻疹和痘疹的症狀和體徵大致相似,治療時,醫生們通常對痘疹更加重視,而忽略了麻疹。卻不知道痘疹的病程較長,即使出現危急情況,還有時間可以從容治療;而麻疹的病程較短,病情變化迅速,往往來不及搶救,所以必須要提前預防。預防的方法,對於患者來說,就是要保持臥室溫暖、飲食清淡,這兩點就足夠了;對於醫生來說,就是要謹慎使用發汗的藥物,這三個字就足夠了。所謂的謹慎使用發汗藥物,指的是對於體質強壯、體內火毒很旺盛的孩子,如果發汗太過,熱邪就會壅堵在上面,很容易出現呼吸粗重、氣喘閉塞的情況。

醫生看到患者氣喘閉塞,又繼續使用發汗藥,這樣熱邪就無法下降,最終會導致身體被焚燒而死。想想看古方升麻葛根湯中要使用白芍,目的是為了調和陰氣;麻黃石膏湯的發汗作用中也包含降熱作用。對於體質虛弱的孩子,疹子往往發出得很慢,稍微使用一些發散的藥物,元氣就會浮散,醫生如果認為疹子沒有完全發出來,又再次使用發汗藥物,疹子雖然發出來了,但是陽氣也已經耗盡,沒有陰氣來攝取,導致出現氣喘脫落的情況很多。我曾經使用地黃湯,加人參來幫助收斂元氣,曾經救活了一兩個患者。

所以,凡是看到體質虛弱的孩子,頭顱開合未閉、面色蒼白、眼神無光,或者是在患過瘧疾、痢疾之後,疹子發出的時間比較晚的,就要特別注意照顧他們的元氣,不能過度使用發汗的藥物。有人問:「痘疹是從臟腑發出來的,麻疹是從六腑發出來的。胃屬於六腑,為什麼痘疹會出現胃熱發斑的症狀呢?肺屬於臟腑,為什麼麻疹會出現肺氣閉塞、呼吸急促的症狀呢?」我說:「痘疹雖然是從臟腑發出來的,但是會轉移到胃,這是由臟到腑的過程,胃主管肌肉,所以會這樣。麻疹雖然是從六腑發出來的,但是會加重肺部的病情,這是由腑到臟的過程,肺主管皮膚毛髮,所以會這樣。」

這樣看來,痘疹的發生,是五臟的毒素都匯集到胃,而麻疹的發生,是六腑的毒素都匯集到肺。所謂「先發於陽」的,指的是從六腑發出的;所謂「後歸於陰」的,指的是肺受到了影響。麻疹的發生,離不開肺和胃這兩個臟腑,出現氣喘閉塞是肺的症狀,出現煩躁口渴是胃的症狀。冬天出現氣喘閉塞,麻黃、杏仁是急救的藥物,治療迅速,疹子發出來後氣喘就會停止而痊癒。如果在夏天出現麻疹,使用麻黃就不合時宜了,庸醫不明白這個道理,一看到氣喘閉塞就使用麻黃,往往會因為用藥不當而導致死亡。

因為麻疹多數是熱性的病症,熱邪過盛會剋制肺金,夏天的時候肺金虛弱,天人和身體都生病,麻黃這種藥萬萬不能使用。冬天出現的氣喘閉塞,如果出現面色發青、嘴唇發暗、四肢冰冷的,可以使用麻黃。夏天肺氣已經虛弱,體表腠理已經打開,絕對不會出現寒證。偶爾出現四肢冰冷的,是因為陽氣虛弱不能到達四肢,只能使用荊芥、防風、甘草、桔梗這些輕微的藥物。如果氣虛嚴重,可以加入人參;如果火熱很旺盛,可以使用升麻石膏湯。氣喘停止後就可以進行治療。

胃熱煩渴的人,一定會多汗,這完全是體內有熱,即使是荊芥、防風、葛根也不可以輕易使用,升麻石膏湯是對症的藥物,搭配甘草、桔梗,就可以解除肺和胃的熱邪了。氣喘閉塞的症狀,通常在一兩天內出現,而汗多口渴的症狀,通常在五六天內出現。肺部不容許邪氣停留,所以病情變化迅速,而胃能容納邪氣,所以病情變化比較慢。麻疹發出之前一定會先咳嗽,如果沒有咳嗽就發出來的,就不是麻疹。疹子發出後如果打噴嚏,這是好的現象,表示肺氣通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