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56)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56)
1. 疹
○盛夏之令,火旺金傷,保肺為上,輕輕一散,即宜保肺,石膏、梨汁二味最妙。○石膏一味,為麻證之至寶。色白屬金,味甘微辛,升中有降,降中有升,雖為清胃之藥,實保肺之靈丹也。○刑金之火,由胃而來,石膏本清胃之藥,而清肺者是與之去路也。○夏月無麻黃證,其有不出者,是正氣為熱所傷,不能升舉,疏托中宜兼益氣,是予得心之處。
○其有富貴之家,麻毒本甚,更加郁遏太過,火甚金傷,致生喘促者,《經》謂壯火食氣是也。急宜瀉火保肺,不得再行表散。○亦有貧寒之子,破屋當風,衣不蔽膝,麻毒正出,外受寒邪,忽生喘促者,急宜溫散,使表氣宣通,麻毒得解,否則麻閉,頃成不救。○前二證,一經說明,不難分辨。
復有火毒本甚,外感寒邪,外雖寒而中實熱,又宜表裡雙解,古人有麻黃石膏湯,予仿其法,全活甚多。又有火毒本甚,父母只知郁遏,醫家只知表散,內外交熾,火極似水,反生厥逆之象者,書謂熱深厥亦深是也,宜白虎湯加黃連。若作寒治,殆矣。○治麻有三法:一升散,一降火,一養陰。
善用者,升散之中,即寓清涼之意;養陰之劑,不離生髮之機。○麻點隱隱未透,發熱咳嗽,有涕淚,宜升散;兩頰不透,宜升散;發熱肢冷,面不赤,唇不燥,宜升散;喘促鼻扇,辨得是表邪,宜升散;泄瀉日五、六行,宜升散。
○麻疹已出,壯熱不退,宜降火;嘔吐煩渴,吐出長蟲,宜降火;不食,宜降火;熱盛爍金而喘,宜降火;鼻衄,宜降火;小便不利,宜降火;喉痛腮腫,牙痛口瘡,宜降火;牙疳臭爛,宜降火。○麻疹三、四日後,大熱不退,宜養陰;紫點不收,宜養陰;脈來數大,宜養陰;夜熱心煩,齘齒,宜養陰;音啞不清,宜養陰;目赤羞明,宜養陰;身癢便燥,宜養陰。○宜升散而不升散,重則頃成喘閉,輕則餘毒淹纏。
宜降火而不降火,則肺胃受傷,或音啞煩渴,或牙疳口瘡。宜養陰而不養陰,則午後潮熱,肌膚瘦削,漸成疳證。○麻出總要表透,表一透,裡熱雖甚,清之可愈;表未透,毒陷於中,門戶一關,發表不可,養陰又不可,多致因循而死。○表透者,非皮毛之表,要從臟腑透出,沒得從容,才是表透。
亦有火毒甚,外見繁紅,沒後猶作牙疳、肺癰者,或鼻衄下痢者,臟腑之毒未透出也。○麻痘之毒,由臟腑而出,雖已到表,而根蒂在裡,解字從表,化字從里,表雖解而里不化,其為後患實多。○肺主皮毛,麻雖出於六腑,必從皮毛而解,故不離乎肺。解之不透,久咳潮熱,累成麻疳。
此疳字非疳積之疳,因其潮熱肌瘦,有似乎疳耳。治宜潤肺為主,辛燥藥用不得。○解表之藥,從陽分,從氣分,其效速而易見;化毒之藥,從陰分,從血分,其效緩而難成。《金鏡錄》養陰退陽四字,治麻之要訣也。○養陰退陽,書用四物湯,予少時常習用之,多不獲效,以歸、芎辛溫之性為不合也。
白話文:
[疹]
盛夏時節,火氣旺盛容易損傷肺部,保護肺是首要任務。稍微發散一下就好,重點在於保護肺,使用石膏和梨汁這兩種藥材效果最好。
石膏是治療麻疹的至寶。它顏色白色屬金,味道甘甜帶點微辛,能升能降,雖然是清胃的藥,但實際上也是保護肺部的靈丹妙藥。
這種導致肺部受損的火氣,是從胃部來的,石膏本來是清胃的藥,而它能清肺,是因為它能引導火氣向下走。
夏天通常不會有麻疹使用麻黃的症狀,如果麻疹發不出來,那是因為身體正氣被熱傷到,無法向上升發,這時要使用疏散藥物,並同時補益正氣,這是我的經驗心得。
有些富貴人家,因為身體內的麻疹毒素原本就很嚴重,加上過度壓抑,導致火氣更旺、肺部損傷,產生氣喘的症狀,這就像《黃帝內經》說的「壯火食氣」一樣。這時應該趕緊瀉火保肺,不能再用發散藥物了。
也有一些貧寒人家的孩子,住在破屋中,衣不蔽體,麻疹正要發出來,又受到外來的寒邪侵襲,突然產生氣喘的症狀,這時應該趕緊用溫散藥物,使體表的氣機暢通,麻疹毒素才能解除,否則麻疹毒素被封閉在體內,很快就會有生命危險。前面兩種情況,只要仔細說明,就不難分辨。
另外還有一種情況,是體內的火毒原本就很嚴重,又感受到外來的寒邪,雖然外表看起來是寒症,但體內卻是實熱,這時要使用表裡雙解的方法。古人有麻黃石膏湯,我仿照這個方法,救活了很多人。還有一種情況,是體內的火毒原本就很嚴重,父母只知道壓抑,醫生也只知道用發散藥物,導致體內外火氣交熾,熱到極點反而會出現像寒症的厥逆現象,這就像書上說的「熱深厥亦深」一樣,這時應該使用白虎湯加黃連來治療。如果當成寒症來治療,那就危險了。
治療麻疹有三種方法:一是升散,二是降火,三是養陰。
善於用藥的人,在升散的同時,就已經包含了清涼的用意;在使用養陰藥物時,也不會忘記要促進生發的氣機。麻疹剛開始出現,疹點隱隱約約還沒完全透發,同時伴隨發燒咳嗽、流鼻涕眼淚的症狀,這時應該使用升散的方法;如果兩頰的疹子沒透出來,也應該使用升散;如果發燒卻手腳冰冷、臉色不紅、嘴唇不乾燥,也應該使用升散;如果氣喘急促、鼻翼煽動,判斷是表邪引起的,也應該使用升散;如果腹瀉一天五六次,也應該使用升散。
如果麻疹已經出來,但高燒不退,應該使用降火的方法;如果出現嘔吐、煩躁口渴、吐出蛔蟲等情況,應該使用降火;如果沒有食慾,應該使用降火;如果熱氣太盛導致肺部受損而氣喘,應該使用降火;如果流鼻血,應該使用降火;如果小便不順暢,應該使用降火;如果喉嚨痛、腮部腫脹、牙痛、口腔潰瘍,應該使用降火;如果出現牙齦腐爛潰瘍,也應該使用降火。
麻疹發作三四天後,如果高燒仍然不退,應該使用養陰的方法;如果紫色的疹點沒有消退,應該使用養陰;如果脈搏跳動快速有力,應該使用養陰;如果晚上發熱、心煩意亂、磨牙,應該使用養陰;如果聲音沙啞不清,應該使用養陰;如果眼睛紅腫怕光,應該使用養陰;如果身體發癢、大便乾燥,應該使用養陰。
如果應該使用升散方法卻沒有使用,嚴重的話很快就會產生氣喘閉塞的危險,輕微的話也會導致殘餘的毒素纏綿不癒。如果應該使用降火方法卻沒有使用,就會導致肺胃受損,可能會出現聲音沙啞、煩躁口渴,或是牙齦腐爛潰瘍等症狀。如果應該使用養陰的方法卻沒有使用,就會出現午後潮熱、身體消瘦,逐漸形成疳證。
麻疹發出來最重要的就是把表邪透發出來,表邪一旦透發出來,即使體內熱氣再盛,只要清熱就可以治癒;如果表邪沒有透發出來,毒素就會陷於體內,一旦被封閉住,發散不行,養陰也不行,多半會因此拖延而死亡。所謂的表透,並不是指皮膚表面的透發,而是要從臟腑透發出來,並且要從容不迫,這才是真正的表透。
也有一些情況,是體內的火毒很盛,外表看起來疹子發得很紅,但麻疹消退後仍然會出現牙齦腐爛、肺部膿腫,或是流鼻血、腹瀉等情況,這是因為臟腑內的毒素沒有完全透發出來。麻疹的毒素是由臟腑往外發,雖然已經發到體表,但根源還是在體內,所以治療方法要從「表」來「解」,從「裡」來「化」,如果表邪雖然解除了,但裡面的毒素沒有化解,那就會有很多後患。
肺臟主掌皮膚毛髮,麻疹雖然是從六腑發出來的,但一定要從皮膚毛髮透發出去,所以不能離開肺。如果麻疹沒有完全透發出去,就會長期咳嗽、潮熱,最後形成麻疹後遺症。這裡說的後遺症不是指疳積,只是因為這種情況會出現潮熱、身體消瘦,看起來很像疳積而已。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以滋潤肺部為主,不能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。
解表的藥物,從陽分、氣分來作用,效果快速而且容易看見;化解毒素的藥物,從陰分、血分來作用,效果緩慢而且難以達成。《金鏡錄》裡面說「養陰退陽」這四個字,是治療麻疹的要訣。書上使用四物湯來養陰退陽,我年輕時也常常使用,但大多效果不佳,是因為四物湯中的當歸、川芎藥性辛溫,並不適合這種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