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5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痘疹精華 (57)

1.

因制生地、丹皮、麥冬、赤芍為麻疹四物湯,節節應手。古方不必盡泥,師其意可也。○麻後潮熱,最為可嫌,發在午後,天明退涼,退時脈平靜,發時脈數大,唇紅舌赤而無苔,咬牙揉鼻人漸瘦,每多不治。間有能食者,大劑養陰,可救一、二。○胃為受毒之壑,遺熱甚多,其急莫如牙疳。

牙疳是失清之證,必須大劑清裡。若便閉者可下之,使熱毒內泄,與痘後同治。予前集有勒馬飲,甚者加大黃急下之,稍遲不但齒落腮穿,更有唇鼻皆爛者,塗藥不過幫扶而已。○麻後音啞者,多由火甚傷金,治宜甘、桔、牛蒡、山梔之屬。麻後口瘡,治法同牙疳,臭爛與痘後同治。

往年麻證多不損目,邇來有損目者,其來甚速,二、三日間翳膜遮透,即不能治。緣兒本有肝熱,更加郁遏,或病家不知是火,飲以芫荽酒,遂令熱毒攻目。速宜清涼養陰退陽,不可再行疏散。○麻後咯吐膿血腥臭,有肺癰者,有胃癰者,皆肺胃遺毒為患。循經而出,則為牙疳,著於臟腑,則為癰也。

治當辨其在肺在胃。予用甘、桔、牛蒡、銀花、料豆、枳殼、赤芍數味,在肺加山梔、貝母、桑皮,在胃加生地、花粉、木通以佐之。身無大熱者,可治。○問:牙疳肺癰可治者,何也?此毒已化而出也。毒化而臟腑不敗者可治,臟腑敗者不能治也。(《橡村痘訣》)

選案

一兒三歲,病患瘧痢,兩月未痊,正氣大虧,傳染出麻。發熱咳嗽,麻點隱隱,淡白不見,氣不足以息,目無神,四肢冷。予曰:麻初見點,原無補法,但此兒正氣大虛,又當破格用藥。因以荊、防、蟬蛻、前胡各四分,人參、升麻、甘、桔各三分,加生薑少許,一劑麻透,除升麻加牛蒡,二劑喘定,麻漸退。

○張佩西翁孫,隆冬出麻,發熱嘔吐,麻點隱隱不透,初用疏托藥,嘔吐不止,心煩躁渴,加石膏五錢,吐仍不止,共吐長蟲一十八條,忽然昏厥,奄奄欲絕,復切其脈,滑數有力。緣此子胃火本盛,加以紅爐密室,疊障重茵,火鬱於內,則肺胃傷,津液竭,以致表氣不通,嘔甚則蟲不安,故隨嘔而出。其昏悶厥冷者,乃壯火食氣,熱深厥亦深。

參之唇舌,全是火證,病重藥尚輕也。乃用石膏四兩,知母、黃連、山梔、花粉各一錢,升、葛、荊、防、赤芍、牛蒡各六分,芫荽八分,甘草四分,服藥後,反令揭去重裘,臥未逾時,火勢盡發,壯熱面赤,麻出如堆。再劑遍身皆透,熱勢漸減,藥亦當退,乃除荊、防、芫荽、黃連,加入連翹、木通,石膏減半,至晚其熱復甚,心煩躁渴,無可如何,復用黃連、石膏如前數,始得安臥熱平。

二、三日外,麻色焦紫不退,知其熱甚傷陰,乃用養陰退陽之劑,生地五錢,丹皮、麥冬各三錢,桔梗、牛蒡、梔仁、花粉各一錢,石膏五錢,甘草五分,守過七朝,計服過石膏二斤,黃連一兩。治麻數十年,火證之甚,無過於此,共當時有慮其昏脫者,欲煎獨參湯灌之,非予力主清涼,頃成不救。(許宣治)

白話文:

使用生地、丹皮、麥冬、赤芍這四味藥組成的麻疹四物湯,效果很好。古代的藥方不需完全照搬,領會其精神即可。

麻疹後出現潮熱,是最令人擔心的情況。這種發熱通常在午後出現,天亮時會退涼,退燒時脈象平靜,發熱時脈象快而有力,嘴唇紅、舌頭紅且沒有舌苔,患者會磨牙、揉鼻子,並且逐漸消瘦,這種情況大多難以治癒。如果患者還能進食,用大量滋陰藥物或許能救活一兩個。

胃是積聚毒素的地方,容易殘留餘熱,其中最緊急的莫過於牙齦潰爛。牙齦潰爛是熱毒沒有清除的表現,必須用大劑量的清熱藥物。如果患者便秘,可以用瀉下藥,使熱毒向外排出,治療方法與痘疹後相同。我之前整理的藥方中有勒馬飲,病情嚴重者可以加大黃快速瀉下,稍微延遲就會導致牙齒脫落、腮部潰爛,甚至嘴唇和鼻子都可能潰爛。外敷藥物只能起到輔助作用。

麻疹後出現聲音嘶啞,多半是由於火熱過盛損傷了肺,治療宜使用甘草、桔梗、牛蒡、山梔等藥物。麻疹後出現口腔潰瘍,治療方法與牙齦潰爛相同,如果潰瘍發臭糜爛,治療方法與痘疹後相同。

以前麻疹很少損傷眼睛,但現在有損害眼睛的情況,而且發展迅速,兩三天內眼翳就能遮蔽視線,這種情況就難以治療。這是因為孩子本來就有肝火,加上肝氣鬱結,或者家長不了解是火熱導致,給孩子喝了芫荽酒,導致熱毒攻入眼睛。應當趕緊使用清涼滋陰、退火的藥物,不能再用疏散的藥物。

麻疹後如果咯出膿血,帶有腥臭味,可能是肺癰或胃癰,都是肺和胃的殘留毒素所致。如果毒素沿著經絡發出,就會形成牙齦潰爛;如果毒素停留在臟腑,就會形成癰。

治療時應分辨病變在肺還是在胃。我通常使用甘草、桔梗、牛蒡、銀花、料豆、枳殼、赤芍等藥物,病變在肺就加入山梔、貝母、桑皮,病變在胃就加入生地、花粉、木通來輔助。如果身體沒有高熱,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。

有人問:牙齦潰爛和肺癰可以治癒,是什麼原因?是因為毒素已經化解並排出體外了。如果毒素化解,臟腑沒有衰敗,就可以治癒;如果臟腑衰敗,就無法治癒。(出自《橡村痘訣》)

選案

有個三歲的孩子,患了瘧疾和痢疾,兩個月都沒有痊癒,正氣大虧,又被傳染上了麻疹。發熱咳嗽,麻疹疹點隱約可見,呈淡白色不明顯,呼吸微弱,眼睛無神,四肢冰冷。我說:麻疹剛開始出現疹點時,原本不應該使用補藥,但這個孩子正氣太過虛弱,所以要破例用藥。於是用了荊芥、防風、蟬蛻、前胡各四分,人參、升麻、甘草、桔梗各三分,加入少許生薑,一劑藥後麻疹透發出來,去除升麻加入牛蒡,兩劑藥後喘息平穩,麻疹漸漸消退。

張佩西老先生的孫子,在寒冷的冬天出麻疹,發熱嘔吐,麻疹疹點隱約不透,剛開始用了疏散透發的藥,但嘔吐不止,心煩口渴,又加了五錢石膏,但嘔吐仍然不止,一共吐出了十八條蛔蟲,突然昏厥,生命垂危。再次切脈,脈象滑數有力。這是因為這孩子胃火本來就旺盛,加上冬天待在溫暖密閉的房間裡,蓋著厚厚的被褥,火熱鬱結在內,損傷了肺和胃,導致津液枯竭,使得表氣不通暢,嘔吐嚴重導致蟲子不安分,所以隨著嘔吐排出。昏迷和四肢冰冷,是因為旺盛的火熱消耗了正氣,熱邪深入則昏厥也加深。

看他的嘴唇和舌頭,完全是熱證,病情很嚴重但藥物卻太輕了。於是用了四兩石膏,知母、黃連、山梔、花粉各一錢,升麻、葛根、荊芥、防風、赤芍、牛蒡各六分,芫荽八分,甘草四分,服藥後,反而讓他脫去厚重的衣物,躺下沒多久,火熱之氣全部發散出來,出現高燒和臉色通紅,麻疹像堆積一樣冒出來。再服一劑藥,全身的麻疹都透發出來,發熱也漸漸減退,藥物也應該減少用量,於是去除荊芥、防風、芫荽、黃連,加入連翹、木通,石膏減半,到了晚上他的發熱再次加重,心煩口渴,無計可施,只好再次用黃連、石膏原先的劑量,才得以安穩入睡,熱也退了。

兩三天后,麻疹顏色變成焦紫色,沒有消退,知道是熱毒過盛傷了陰液,於是使用滋陰退火的藥物,用了生地五錢,丹皮、麥冬各三錢,桔梗、牛蒡、梔子仁、花粉各一錢,石膏五錢,甘草五分,連續服用了七天,估計服用了兩斤石膏,一兩黃連。我治療麻疹數十年,火證嚴重沒有超過這個病人的,當時有的人擔心他會昏迷脫證,想煎煮獨參湯灌給他,如果不是我力主使用清涼藥物,恐怕早就救不活了。(出自許宣治的醫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