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1)

1. 卷十六·方藥備考

2. 方論

經義

帝曰:氣有多少,病有盛衰,治有緩急,方有大小。願聞其約,奈何?岐伯曰:氣有高下,病有遠近,證有中外,治有輕重。適其至所為故也。大要曰:君一臣二,奇之制也;君二臣四,偶之制也;君二臣三,奇之制也;君二臣六,偶之制也。故曰:近者奇之,遠者偶之。汗者不以偶,下者不以奇。

補上治上,制以緩;補下治下,制以急。急則氣味厚,緩則氣味薄。適其至所,此之謂也。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,食而過之,無越其制度也。是故平氣之道,近而奇偶,制小其服也;遠而奇偶,制大其服也。大則數少,小則數多。多則九之,少則二之。奇之不去,則偶之,是謂重方。

偶之不去,則反佐以取之。所謂寒熱溫涼,反從其病也。○帝曰:非調氣而得者,治之奈何?有毒無毒,何先何後,願聞其道。岐伯曰:有毒無毒,所治為主,適大小為制也。帝曰:請言其制?岐伯曰:君一臣二,制之小也;君一臣三佐五,制之中也;君一臣三佐九,制之大也。○帝曰:方制君臣,何謂也?岐伯曰:主病之謂君,佐君之謂臣,應臣之謂使。

非上下三品之謂也。(《素問》)

約方,猶約囊也。囊滿弗約,則輸泄;方成弗約,則神與弗俱。(《靈樞》)

總論

方之為言,仿也。仿病而有方也。《素》、《難》無方,非無方也,為仿為活法也。漢世才有方,為備於仿也。今時奇方療疾,倘果可以發無不中,則昔軒、岐、扁、倉神靈之智,慈愛之仁,豈不及此!何不每病隻立一方,使後人彰明顯著,用無不當,而乃廣為昭析,多立言詞以累後學,紛賾難窮,效無十全哉!雖然,方不可泥,亦不可遺。以古方為規矩,合今病而變通。

既詳古論之病情,復揣立方之奧旨,病同藥異,病異藥同。證端蜂起,而線索井然;變見多危,而執持不亂。誠為良矣!(《馮氏錦囊》)

醫當論方,不當論藥。當就方以論藥,不當執藥以論方。(《己任編》)

醫者,意也。如對敵之將,操舟之工,貴乎臨機應變。方固難於盡用,然非方,則古人之心弗傳。望洋捕風,必有率意而失之者矣。方果可以不用乎?雖然,方固良矣,然必熟之《素問》,以求其本;熟之本草,以究其用;熟之診視,以察其證;熟之治療,以通其變。始於用方而終無俟於方。夫然後醫之道成矣。(商輅)

方有七:大、小、緩、急、奇、偶、復是也。張從正曰:大方有二,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,病邪不一,不可以一、二味治者宜之;有分兩重而頓服之大方,肝腎及下部之病道遠者宜之。小方有二,有君一臣二之小方,病邪專一,可一、二味治者宜之;有分兩小而頻服之小方,心肺及在上之病宜之,徐徐細呷是也。

白話文:

方論

經義

黃帝問道:人體的氣有多少,疾病有輕重,治療有快慢,藥方有大小之分。我想要了解這些的原則,該怎麼做呢?岐伯回答:氣有高低之分,疾病有遠近之別,病症有在身體內部或外部的差異,治療有輕重緩急之別。這些都要根據病症的情況來調整。總的來說,用藥的原則是:君藥一份,臣藥兩份,這是奇數的配比;君藥兩份,臣藥四份,這是偶數的配比;君藥兩份,臣藥三份,這是奇數的配比;君藥兩份,臣藥六份,這是偶數的配比。所以說,病位近的用奇數配比,病位遠的用偶數配比。發汗的藥方不用偶數配比,瀉下的藥方不用奇數配比。

補養上部的藥,藥效應緩慢;補養下部的藥,藥效應迅速。藥效快速的,藥味要濃;藥效緩慢的,藥味要淡。根據病症的情況來調整,這就是用藥的原則。如果病位較遠,需要藥力通過中間的途徑才能到達,就要慢慢地服用,不要超出規定的劑量。所以,調和氣的原則,病位近的,用奇數或偶數配比,藥量要少;病位遠的,用奇數或偶數配比,藥量要多。藥量多的,服用次數要少;藥量少的,服用次數要多。服用次數多的,一天吃九次;服用次數少的,一天吃兩次。如果奇數配比的藥方效果不好,就改用偶數配比,這叫做重複用方。

如果偶數配比的藥方效果不好,就使用反佐的藥物來幫助。所謂的寒熱溫涼,都是根據疾病的性質來調整用藥。黃帝又問:如果不是調和氣來治病,那該怎麼辦?有毒的藥和沒毒的藥,先用哪個,後用哪個,我想要知道這些原則。岐伯說:用有毒的藥還是沒毒的藥,要看治療的目標是什麼,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藥方的大小。黃帝問:請說說藥方的配比原則?岐伯說:君藥一份,臣藥兩份,這是小藥方;君藥一份,臣藥三份,佐藥五份,這是中等藥方;君藥一份,臣藥三份,佐藥九份,這是大藥方。黃帝問:藥方中的君臣,是什麼意思呢?岐伯說:針對主要病症的藥叫做君藥,輔助君藥的叫做臣藥,配合臣藥的叫做使藥。

這不是說藥物分成上中下三等。《素問》

方劑就像一個藥囊。藥囊滿了卻不紮緊,就會洩漏;藥方配好了卻不精簡,就無法發揮它的功效。《靈樞》

總論

「方」這個字的意思,是仿效的意思。因為仿效疾病的表現,才有了藥方。《素問》和《難經》雖然沒有明確的藥方,但並不是沒有藥方,而是教我們活用。漢朝之後才有了固定的藥方,這是為了方便學習和模仿。現在有些人用奇特的藥方治病,如果真的可以百發百中,那麼古代的軒轅黃帝、岐伯、扁鵲、倉公這些神醫的智慧和仁慈之心,難道還不如他們嗎?為什麼不每種病都只寫一個藥方,讓後人可以清楚明白地使用,而不是寫那麼多複雜的理論,讓後人難以理解,效果也不一定好呢?雖然如此,藥方也不能死板地套用,也不能完全拋棄。要以古方的原則為基礎,結合現在的病情來靈活變通。

要詳細了解古代醫學典籍中關於病情的論述,又要揣摩藥方背後的深層含義。要懂得,有時病相同但藥不同,有時病不同但藥相同。病症的變化很多,但我們要能理清頭緒;情況危急,也要能保持冷靜。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好醫生!《馮氏錦囊》

醫生應該著重研究藥方,而不是單純地研究藥物。應該從藥方的角度來理解藥物,而不是執著於藥物來理解藥方。《己任編》

醫學的精髓在於「意」,就像面對敵人的將軍,或是划船的工匠,最重要的就是臨機應變。藥方雖然很難完全應用,但如果沒有藥方,就無法傳承古人的智慧。如果只是盲目地摸索,一定會因為主觀臆斷而導致失誤。藥方難道可以不用嗎?雖然藥方很重要,但一定要精通《素問》,才能了解醫學的根本原理;精通本草,才能了解藥物的功效;精通診斷,才能了解疾病的徵象;精通治療,才能靈活變通。要先從運用藥方開始,最終達到可以不用藥方的境界。只有這樣,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醫生。(商輅)

藥方有七種分類:大方、小方、緩方、急方、奇方、偶方、復方。張從正說:大方有兩種,一種是君藥一份,臣藥三份,佐藥九份的大藥方,適用於病情複雜,不能用一兩種藥治好的情況;另一種是藥量多、一次服用的,適用於肝腎或下部等病位較遠的疾病。小方也有兩種,一種是君藥一份,臣藥兩份的小藥方,適用於病情簡單,可以用一兩種藥治好的情況;另一種是藥量小、頻繁服用的,適用於心肺或上部等病位較近的疾病,要慢慢地小口飲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