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)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2)
1. 方論
劉完素曰:肝腎位遠,數多則其氣緩,不能速達於下,必大劑而數少,取其迅速下行也;心肺位近,數少則其氣急,不能升發於上,必小劑而數多,取其易散而上行也。《經》曰:補上治上制以緩,補下治下制以急。急則氣味厚,緩則氣味薄。適其病所而中道,無越其制度也。
王冰曰:假如病在腎,而心氣不足,服藥宜急過之,不以氣味飼心,腎藥凌心,心復益衰矣。劉完素曰:聖人治上不犯下;治下不犯上;治中上下俱不犯。故曰:誅伐無過者,命曰大惑。
張從正曰:緩方有五,有甘以緩之之緩方,甘草、飴蜜之屬是也,病在胸膈,取其留戀也;有丸以緩之之緩方,比之湯散,其行遲慢也;有品件眾多之緩方,藥聚則遞相拘制,不得獨騁其性也;有無毒治病之緩方,無毒則性純緩也;有氣味俱薄之緩方,氣味薄則長於治上,及其至下,藥力已衰矣。王好古曰:治主宜緩,緩則治其本也;治客宜急,急則治其標也。
張從正曰:急方有四,有急病急攻之急方,中風、關格之病是也;有湯散蕩滌之急方,下咽易散而行速也;有毒藥之急方,毒藥能上通下泄,以奪病勢也;有氣味俱厚之急方,直趨於下而力不衰也。奇方有二,有獨用一物之奇方,病在上而近者宜之;有藥合陽數,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之奇方,宜下不宜汗是也。劉完素曰:小承氣,奇之小者也;大承氣、抵當湯,奇之大者也。
因其攻下而為之也。桂枝、麻黃,偶之小者也;葛根、青龍,偶之大者也。因其發汗而用之也。偶方之制,有兩味相配之偶方;有古之二方並用之偶方,古謂之複方。皆病在下而遠者宜之。有藥合陰數,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之偶方,宜汗不宜下是也。王好古曰:奇之不去復以偶,偶之不去復以奇,故曰復;復者,再也。
王太僕以偶方為複方,七方之中有偶又有復,豈非偶乃二方相合,復乃數方相合乎?(《怡堂散記》)
許學士云:余讀仲景書,用仲景法,然未嘗守其方,乃為得仲景之心也。(李東垣)
或問仲景處方,藥品甚少,及東垣用藥多至二十餘味。丹溪云:余每治病,用東垣之藥,效仲景處方,庶品味數少,則藥力專精。丹溪何以不法東垣而效仲景耶?曰:明察藥性,莫如東垣,蓋所謂聖於醫者也。故在東垣則可多,他人而效其多,斯亂雜矣。東垣如韓信將兵,多多益善,丹溪不過能將十萬,故不敢效其多。(王節齋)
仲景立方,精而不雜,其中以六方為主,諸方從而加減焉。凡汗劑,皆本桂枝;吐劑,皆本梔豉;攻劑,皆本承氣;和劑,皆本柴胡;寒劑,皆本瀉心;溫劑,皆本四逆。混而數之,為一百十三方者,未之審也。
○仲景方備十劑之法:輕可散實,麻黃、葛根諸湯是已;宣可決雍,梔豉、瓜蒂二方是已;通可行滯,五苓、十棗之屬是已;泄可去閉,陷胸、承氣、抵當是已;滑可去著,膽導、蜜煎是已;澀可固脫,赤石脂、桃花湯是已;補可扶弱,附子、理中丸是已;重可鎮怯,禹餘糧、代赭石是已;濕可潤燥,黃連阿膠湯是已;燥可去濕,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已;寒能勝熱,白虎、黃連湯是已;熱能制寒,白通、四逆諸湯是已。○仲景制方,隨方立禁,使人受其功不蹈其弊也。
白話文:
劉完素說:肝和腎的位置距離較遠,如果藥物劑量太小,藥性就不能快速到達下部,所以必須用大劑量、少次數的服藥方式,使其能迅速下行;心和肺的位置距離較近,如果藥物劑量太大,藥性就太過猛烈,不能向上升發,所以必須用小劑量、多次數的服藥方式,使其能容易散開而向上行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補養上部的藥,應該用緩慢的方式;補養下部的藥,應該用急促的方式。急促的用藥,藥性味道就應該濃厚;緩慢的用藥,藥性味道就應該清淡。應該根據疾病的部位選擇合適的藥物和用藥方式,不要超出這個原則。
王冰說:假設疾病在腎,而心氣不足,服藥就應該快速經過心臟,不應該用藥物的氣味滋養心臟,否則腎藥就會壓制心臟,心氣就會更加衰弱。劉完素說:高明的人治療上部的疾病,不會影響到下部;治療下部的疾病,不會影響到上部;治療中部的疾病,上下都不會受到影響。所以說:隨意征討沒有過錯的人,就是最大的迷惑。
張從正說:緩慢的方劑有五種,一種是用甘味藥來緩解的,例如甘草、飴糖等,適合於胸膈有病,取其藥性停留的作用;一種是用丸劑來緩解的,相較於湯劑或散劑,藥性行走較慢;一種是用多種藥物組成的緩慢方劑,藥物之間互相牽制,不能單獨發揮藥性;一種是用無毒藥材的緩慢方劑,無毒的藥材藥性就比較緩和;一種是氣味都比較清淡的緩慢方劑,氣味清淡的藥材適合治療上部疾病,等到藥力到達下部時,藥性已經衰弱了。王好古說:治療主要的病症要用緩慢的方法,緩慢才能治療病根;治療次要的病症要用急促的方法,急促才能治療表症。
張從正說:急促的方劑有四種,一種是用於治療急病的急攻方劑,例如中風、關格等病症;一種是用湯劑或散劑來蕩滌的急攻方劑,容易下嚥、容易散開且行走迅速;一種是用毒藥的急攻方劑,毒藥能夠上通下泄,奪取病勢;一種是氣味都比較濃厚的急攻方劑,能夠直接趨向下部且藥力不衰減。奇特的方劑有兩種,一種是用單一藥材的奇特方劑,適合治療上部且距離較近的疾病;一種是藥物數量符合陽數(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)的奇特方劑,適合向下而不能發汗。劉完素說:小承氣湯是奇特方劑中較小的;大承氣湯、抵當湯是奇特方劑中較大的。
這是因為他們的作用是向下攻瀉。桂枝湯、麻黃湯是偶方中較小的;葛根湯、大青龍湯是偶方中較大的。這是因為他們的作用是發汗。偶方是用兩味藥物相配的;還有古代將兩個方劑合併使用的偶方,古代稱之為複方。這些都適合治療下部且距離較遠的疾病。還有藥物數量符合陰數(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)的偶方,適合發汗而不能向下攻瀉。王好古說:用奇特方劑無法治癒時,再用偶方;用偶方無法治癒時,再用奇特方劑,所以稱為「復」;「復」就是再次的意思。
王太僕認為偶方就是複方,七種方劑中有偶方也有複方,難道不是偶方是兩種方劑的結合,複方是多種方劑的結合嗎?(《怡堂散記》)
許學士說:我讀張仲景的書,用張仲景的方法,但從不拘泥於他所用的方子,這才是真正理解了張仲景的精髓。(李東垣)
有人問說,張仲景開的方子,藥材種類很少,但李東垣用藥卻多達二十多種。朱丹溪說:我每次治療疾病,雖然用李東垣的藥方,但卻能達到張仲景方劑的效果,藥材種類少,藥效就專一而精純。朱丹溪為什麼不效法李東垣而效法張仲景呢?回答說:明白藥性,沒有人比得上李東垣,可以說是醫學界的聖人。所以李東垣可以用很多藥,但其他人如果學他用很多藥,就會變得雜亂無章。李東垣就像韓信帶兵,多多益善,朱丹溪只能帶十萬兵,所以不敢學他用太多藥。(王節齋)
張仲景開的方子,精簡而不雜亂,其中以六種方劑為主,其他方劑都是從這六種方劑中加減變化而來的。凡是發汗的藥劑,都以桂枝湯為基礎;催吐的藥劑,都以梔豉湯為基礎;攻下的藥劑,都以承氣湯為基礎;調和的藥劑,都以柴胡湯為基礎;寒涼的藥劑,都以瀉心湯為基礎;溫熱的藥劑,都以四逆湯為基礎。如果把這些都算起來,有一百一十三個方子,這是不確定的說法。
○張仲景的方劑具備了十劑的法則:輕可散實,例如麻黃湯、葛根湯等;宣可決雍,例如梔豉湯、瓜蒂散等;通可行滯,例如五苓散、十棗湯等;泄可去閉,例如陷胸湯、承氣湯、抵當湯等;滑可去著,例如膽導湯、蜜煎導等;澀可固脫,例如赤石脂禹餘糧湯、桃花湯等;補可扶弱,例如附子理中丸等;重可鎮怯,例如禹餘糧丸、代赭石湯等;濕可潤燥,例如黃連阿膠湯等;燥可去濕,例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;寒能勝熱,例如白虎湯、黃連湯等;熱能制寒,例如白通湯、四逆湯等。○張仲景制定方劑時,會根據方劑的不同而設立禁忌,使人能夠得到藥效而不會產生副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