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3)

1. 方論

如用發表藥,一服汗者停後服。若脈緊發熱汗不出者,不可與桂枝;脈微弱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青龍;脈浮發熱無汗表不解者,不可與白虎;諸亡血虛家,不可用瓜蒂;病人舊微溏者,不可與梔子;陽明病汗出多者,不可與豬苓;外未解其熱不潮者,未可與承氣;嘔家不可與建中。此仲景慎重之心。

○仲景用攻、下二字,不專指大便。凡與桂枝湯欲攻其表,此指發汗言;表解者乃可攻之,指利水言;有熱屬臟者攻之,指清火言也。寒濕在裡不可下,指利水言,以有熱故也。當以湯下之,指清火言也。○六經各有主方,而他經有互相通用之妙。如麻、桂二湯,為太陽營衛設,陽明之病在營衛者亦用之。

真武湯,為少陰水氣設,太陽之汗後亡陽者亦用之。四逆湯,為太陰下利清穀設,太陽之脈反沉者亦宜之。五苓散,為太陽消渴水逆設,陽明之飲水多者亦宜之。豬苓湯,為少陰下利設,陽明病小便不利者亦宜之。抵當湯,為太陽淤血在裡設,陽明之蓄血亦宜之。瓜蒂散,為陽明胸中痞硬設,少陰之溫溫欲吐亦宜之。

合是證便用是方。方各有經,而用不拘,是仲景法也。方雖有表、里、寒、熱、虛、實之不同,並無傷寒、中風雜證之分別,且風、寒有兩湯迭用之妙,表、里有二方更換之奇。或以全方取勝,或以加減奏功。後人論方不論證,故反以仲景方為難用耳。○桂枝,汗劑中第一品也。

麻黃之性,直透皮毛,生薑之性,橫散肌肉,故桂枝佐麻黃則開元府,而逐衛分之邪,令無汗者有汗而解,故曰發汗。桂枝率生薑則開腠理,而驅營分之邪,令有汗者復汗而解,故曰解肌。解肌肉之邪,正在營分,何立三綱者反立麻黃主營、桂枝主衛耶?麻黃不言解肌,而肌未嘗不解。桂枝之解肌,正所以發汗。

要知麻黃、桂枝二湯,是發汗分深淺之法,不得以解肌與發汗對講。○麻黃、桂枝,太陽、陽明表之表藥;瓜蒂、梔豉,陽明裡之表藥;小柴胡,少陽半表之全藥。太陰表藥,桂枝湯;少陰表藥,麻黃附子細辛湯;厥陰表藥,當歸四逆湯。六經之用表藥,為六經風寒之出路也。

○凡治病必分表裡,而表裡偏有互呈之證。如麻黃之喘,桂枝之自汗,大青龍之煩躁,小青龍之咳,皆病在表而夾里證也。用杏仁以治喘,芍藥以止汗,石膏以治煩躁,五味、乾薑以治咳,是於表劑中兼治里也。○麻黃湯,於發表中降氣;桂枝湯,於發表中滋陰;葛根湯,於發表中生津;大青龍湯與麻杏甘膏湯、麻翹赤小豆湯,於發表中清火;小青龍湯與五苓散,於發表中利水。○葛根與大、小青龍,皆合麻、桂二方加減。

葛根減麻黃之杏仁者,以不喘故;加葛根者,和太陽之津,升陽明之液也。大青龍減桂枝之芍藥者,以汗不出故;加石膏者,以煩躁故也。若小青龍減麻黃之杏仁,桂枝之薑、棗,既加細辛、乾薑、半夏、五味,而又立加減法,神而明之,不可勝用矣。○小青龍治傷寒未解之水氣,故用溫劑汗而發之;十棗湯治中風已解之水氣,故用寒劑引而竭之。此寒水、風水之異治也。

白話文:

方論

如果使用發汗的藥物,服用一劑後出了汗就應該停止繼續服用。如果脈象緊實,發熱卻不出汗,不能使用桂枝湯;如果脈象微弱,出汗且怕風,不能使用青龍湯;如果脈象浮,發熱卻沒有汗,表證沒有解除,不能使用白虎湯;各種失血、身體虛弱的人,不能使用瓜蒂散;如果病人之前容易腹瀉,不能使用梔子;陽明病出汗過多的人,不能使用豬苓湯;外感病熱勢未退且沒有潮熱現象,不能使用承氣湯;容易嘔吐的人,不能使用建中湯。這是張仲景謹慎用藥的態度。

張仲景使用「攻」、「下」二字,不只是指排泄大便。凡是使用桂枝湯想要「攻其表」,指的是發汗而言;表證解除後才能「攻之」,指的是利水而言;如果體內有熱,需要「攻之」,指的是清熱而言。寒濕在體內深處,不能直接攻下,指的是要利水,因為有熱的緣故。當用湯劑攻下時,指的是要清熱。六經各有主要使用的方劑,但其他經絡的方劑也有互相通用的巧妙之處。例如麻黃湯、桂枝湯是針對太陽經營衛失調所設,陽明經的病如果發生在營衛,也可以使用。

真武湯是針對少陰經水氣所設,太陽經出汗後導致陽氣虛弱的也可以使用。四逆湯是針對太陰經腹瀉、大便清稀所設,太陽經脈象反而沉的也適合使用。五苓散是針對太陽經口渴、水逆所設,陽明經喝水多的人也適合使用。豬苓湯是針對少陰經腹瀉所設,陽明病小便不利的人也適合使用。抵當湯是針對太陽經瘀血在體內所設,陽明經的蓄血也可以使用。瓜蒂散是針對陽明經胸中痞硬所設,少陰經溫溫欲吐的人也可以使用。

符合什麼病症就使用什麼方劑。方劑各有其針對的經絡,但使用時不拘泥於此,這是張仲景的用藥原則。方劑雖然有表、裡、寒、熱、虛、實的不同,但並沒有傷寒、中風等雜病的區分,而且風、寒之證有兩種方劑交替使用的奧妙,表、裡之證也有兩種方劑更換的奇效。有的時候使用完整的方劑就能奏效,有的時候需要加減藥物才能見效。後人論方不論病症,所以反而覺得仲景的方子難以使用。桂枝是發汗藥中的第一品。

麻黃的藥性是直接穿透皮膚毛孔,生薑的藥性是橫向散開肌肉,所以桂枝與麻黃搭配,可以打開皮膚毛孔,驅逐衛分的邪氣,使沒有汗的人發汗而病癒,所以說這是「發汗」。桂枝帶領生薑,可以打開肌肉紋理,驅逐營分的邪氣,使有汗的人再次出汗而病癒,所以說這是「解肌」。解除肌肉的邪氣,正是在營分,為什麼要說麻黃主營、桂枝主衛呢?麻黃雖然不說解肌,但其實也有解肌的作用。桂枝的解肌,正是為了發汗。

要明白麻黃湯和桂枝湯,是發汗時區分藥力深淺的方法,不能把解肌和發汗對立起來講。麻黃、桂枝,是太陽、陽明表證的表藥;瓜蒂、梔子豉,是陽明裡證的表藥;小柴胡湯,是少陽經半表半裡的要藥。太陰經的表藥是桂枝湯;少陰經的表藥是麻黃附子細辛湯;厥陰經的表藥是當歸四逆湯。六經使用表藥,是為了讓風寒從六經發散出去。

凡是治療疾病一定要區分表裡,而表證和裡證有時會互相夾雜。例如麻黃湯引起的喘,桂枝湯引起的自汗,大青龍湯引起的煩躁,小青龍湯引起的咳嗽,都是病在表而夾雜裡證的表現。使用杏仁來治療喘,芍藥來止汗,石膏來治療煩躁,五味子、乾薑來治療咳嗽,就是在發散表邪的同時兼顧治療裡證。麻黃湯在發散表邪的同時能降氣;桂枝湯在發散表邪的同時能滋陰;葛根湯在發散表邪的同時能生津液;大青龍湯、麻杏甘膏湯、麻翹赤小豆湯,在發散表邪的同時能清熱;小青龍湯、五苓散,在發散表邪的同時能利水。葛根湯、大青龍湯、小青龍湯,都是在麻黃湯和桂枝湯的基礎上加減而成。

葛根湯減少了麻黃湯中的杏仁,是因為沒有喘的症狀;加上葛根,是為了調和太陽經的津液,升發陽明經的津液。大青龍湯減少了桂枝湯中的芍藥,是因為不出汗;加上石膏,是因為煩躁的症狀。如果小青龍湯減少麻黃湯中的杏仁,桂枝湯中的生薑、大棗,而增加了細辛、乾薑、半夏、五味子,並制定了加減藥物的法則,那方劑的運用就神妙無窮了。小青龍湯治療傷寒未解而引起的水氣,所以使用溫性的藥物發汗;十棗湯治療中風已解而引起的水氣,所以使用寒性的藥物引導水邪排出。這是寒水和風水不同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