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4)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4)
1. 方論
小青龍之水,動而不居;五苓散之水,留而不行;十棗湯之水,縱橫不羈;大陷胸之水,痞硬堅滿;真武湯之水,四肢沉重。水氣為患不同,所以治法各異。○膀胱主水,為太陽之裡。十棗、五苓,為太陽水道之下藥。胃腑主谷,為陽明之裡。三承氣為陽明穀道之下藥。膽腑主氣,為少陽之裡。
大柴胡為少陽氣分之下藥。三陽實邪之出路也。大腸、小腸,皆屬於胃。胃家實,則二腸俱實矣。若三分之,則調胃承氣,胃家之下藥;小承氣,小腸之下藥;大承氣,大腸之下藥。戊為燥土,庚為燥金,故加芒硝以潤其燥也。桂枝加大黃,太陽轉屬陽明之下藥,桂枝加芍藥,太陽轉屬太陰之下藥。
凡下劑兼表藥,以未離於表故也。柴胡加芒硝,少陰轉屬陽明之下藥。大柴胡,下少陽無形之邪;柴胡加芒硝,下少陽有形之邪也。桂枝加芍藥,下太陰無形之邪;三物白散,下太陰有形之邪也。四逆散,下少陰、厥陰無形之邪;承氣湯,下諸經有形之邪也。其間有輕重之分:下劑之輕者,只用氣分;下劑之重者,兼用血分。
酸苦湧泄,下劑之輕,故芍藥、枳實為輕;鹹苦湧泄,下劑之重,故大黃、芒硝為重。○仲景方,每用粥為佐者,以草木之性各有偏勝,惟稼穡作甘,為沖和之味,人之精神血氣,皆賴之以生。故桂枝湯,以熱粥發汗;理中湯,以熱粥溫中;白散,以熱粥導利,復以冷粥止利。
神哉!今人服大黃後,用冷粥止利,尚是仲景遺意乎?(柯韻伯)
桂枝、麻黃之輩,在皮毛者汗而發之也;葛根、升麻之輩,因其輕而揚之也;承氣、陷胸之輩,下者引而竭之也;瀉心、十棗之輩,中滿者泄之於內也;瓜蒂、梔豉之輩,高者因而越之也。此仲景因病制方之法也。(劉河間)
小柴胡湯,主少陽之半表裡也;五苓散,分利膀胱之半表裡也;理中湯,治吐瀉不定,上下之半表裡也。(《醫學入門》)
古人立方取名,非無故而然。顧名思義,昔者,胡不名之曰湯中、湯尾,而必名之曰湯頭?蓋頭者,頭目之意也。能領群藥直至患所,如將之統兵剿賊以逐寇也。柯氏云:如大將立旗鼓,使人知有所向。
如某方之入某經,某藥之走某絡;某方利於攻策,某方善於守法;某方其功在補,某方得力在瀉;某方止宜陸路,某方精於水路;某方慣使奇法,某方可遵正法;某方得法用機,某方用法使巧;某方升而成功,某方降而獲效。方法之妙,烏可忽視哉!夫某方入某經絡者,如養心湯之入心,固金湯之入肺,補中湯之入脾,左金丸之入肝,固本丸之入腎之類。
又如攻劑大、小承氣之類,守劑理中、四逆之類;補劑十全、歸脾之類,瀉劑大、小柴胡之類;陸劑五味異功、六君之類,水劑五苓、八正之類;升劑升陽散火之類,降劑蘇子降氣之類;奇劑滋腎丸、梔子乾薑湯之類,正劑附子、理中湯、三黃散之類;機劑附子熱藥冷探之類,巧劑六君湯吞養正丹、四物湯吞活絡丹、四六君送香連丸之類。李子云:用藥之難,非順用之難也,逆用而與病情恰當之難也。
白話文:
方論
小青龍湯的藥力,像水流一樣,動盪而不停滯;五苓散的藥力,像水流一樣,停留在體內而不運行;十棗湯的藥力,像水流一樣,奔放不受拘束;大陷胸湯的藥力,針對的是腹部痞硬、堅滿的病症;真武湯的藥力,則針對的是四肢沉重的病症。水氣造成的疾病各有不同,所以治療方法也各有差異。
膀胱掌管水液,屬於太陽經的內部。十棗湯和五苓散是治療太陽經水道的藥物。胃腑掌管食物的消化,屬於陽明經的內部。三承氣湯是治療陽明經腸道積滯的藥物。膽腑掌管氣機的疏泄,屬於少陽經的內部。大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經氣分問題的藥物。以上所說的三陽經,都是邪氣外出的途徑。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的系統。胃的運化功能出現問題,大腸和小腸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。如果按照大腸、小腸和胃來區分,調胃承氣湯是治療胃的藥物;小承氣湯是治療小腸的藥物;大承氣湯是治療大腸的藥物。戊(土)和庚(金)都屬燥性,所以要加入芒硝來滋潤其乾燥。桂枝加大黃,是太陽經的病邪轉入陽明經時所用的藥物;桂枝加芍藥,是太陽經的病邪轉入太陰經時所用的藥物。
凡是使用下劑藥物時,如果同時配合表藥,是因為病邪還沒有完全離開體表。柴胡加芒硝,是少陰經的病邪轉入陽明經時所用的藥物。大柴胡湯,是治療少陽經無形的邪氣;柴胡加芒硝,是治療少陽經有形的邪氣。桂枝加芍藥,是治療太陰經無形的邪氣;三物白散,是治療太陰經有形的邪氣。四逆散,是治療少陰經和厥陰經無形的邪氣;承氣湯,是治療各經有形的邪氣。其中藥力又有輕重之分:藥力較輕的下劑,主要針對的是氣分;藥力較重的下劑,則同時針對氣分和血分。
酸味和苦味的藥物具有湧泄的作用,屬於藥力較輕的下劑,所以芍藥和枳實是較輕的藥物;鹹味和苦味的藥物也具有湧泄的作用,屬於藥力較重的下劑,所以大黃和芒硝是較重的藥物。張仲景的方劑中,常常加入粥作為輔助,是因為草木之藥的藥性各有偏頗,只有穀物具有甘甜平和的特性,可以滋養人體的精氣神。所以桂枝湯用熱粥來幫助發汗;理中湯用熱粥來溫補中焦;白散用熱粥來導瀉,又用冷粥來止瀉。
真是神奇啊!現在的人服用大黃後,用冷粥來止瀉,這不還是張仲景的遺意嗎?(柯韻伯)
桂枝和麻黃這類的藥物,是針對在皮毛的病邪,所以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;葛根和升麻這類的藥物,是利用它們的輕揚之性,將藥力向上發散;承氣和陷胸這類的藥物,是通過向下引導的方式來排泄邪氣;瀉心和十棗這類的藥物,是針對體內脹滿的病症,通過瀉下的方式來治療;瓜蒂和梔豉這類的藥物,是針對病邪在上部的,通過嘔吐的方式來排出。這就是張仲景根據病情來制定方劑的方法。(劉河間)
小柴胡湯,主要治療少陽經半表半裡的病症;五苓散,主要是分利膀胱,治療半表半裡的病症;理中湯,主要治療嘔吐腹瀉不定,上下都受影響的半表半裡病症。(《醫學入門》)
古人創立方劑並命名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從名稱的含義來思考,為什麼不把方劑稱為「湯中」或「湯尾」,而一定要稱為「湯頭」呢?因為「頭」有頭目的意思,它能夠引領其他藥物直達病所,就像將領率領軍隊去剿滅敵人一樣。柯氏說:就像大將豎起旗幟,讓士兵知道進攻的方向。
例如,某個方劑作用於哪個經絡,某個藥物運行於哪個脈絡;某個方劑擅長於攻伐,某個方劑擅長於守護;某個方劑的功效在於補益,某個方劑的功效在於瀉下;某個方劑適合用於陸路,某個方劑適合用於水路;某個方劑擅長使用奇特的方法,某個方劑適合使用正規的方法;某個方劑善於隨機應變,某個方劑善於運用技巧;某個方劑能夠向上升發而成功,某個方劑能夠向下沉降而獲效。用藥方法的巧妙,怎麼可以忽視呢!例如,某個方劑作用於某個經絡,就像養心湯作用於心,固金湯作用於肺,補中湯作用於脾,左金丸作用於肝,固本丸作用於腎一樣。
再比如,攻伐的方劑如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;守護的方劑如理中湯和四逆湯;補益的方劑如十全大補湯和歸脾湯;瀉下的方劑如大柴胡湯和小柴胡湯;走陸路的方劑如五味異功散和六君子湯;走水路的方劑如五苓散和八正散;升提的方劑如升陽散火湯;降氣的方劑如蘇子降氣湯;奇特的方劑如滋腎丸和梔子乾薑湯;正規的方劑如附子湯、理中湯和三黃散;靈活應變的方劑如附子熱藥冷探法;巧妙運用的方劑如六君子湯吞服養正丹、四物湯吞服活絡丹、四六君子湯送服香連丸等。李子說:用藥的難點,不在於順應病情使用,而在於逆向使用卻能與病情恰好對應的難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