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5)

1. 方論

今之醫師,知以寒治熱,以熱治寒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獨不聞諸《內經》曰:通因通用,塞因塞用,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,用熱遠熱,用寒遠寒耶?蓋塞因塞用者,若脾虛作脹,治以參、術,脾得補而脹自消也。

通因通用者,若傷寒挾熱下利,或中有燥屎,用調胃承氣湯乃安;滯下不休,用芍藥湯通之而愈也,寒因熱用者,藥本寒也,而反佐之以熱;熱因寒用者,藥本熱也,而反佐之以寒,俾無拒格之患。所謂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也。用熱遠熱,用寒遠寒者,如寒病宜投熱藥,熱病宜投寒藥,僅使中病而已,勿使過焉。

過用則反為傷矣。古人之法,妙用如此。柯氏有云:方外有方,法外有法。誠哉斯言也!(《醫學階梯》)

凡用藥處方,最宜通變,不可執滯。觀仲景以麻黃湯,治太陽經發熱、頭痛、脈浮、無汗之傷寒;而陽明病脈浮、無汗而喘者亦用之;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亦用之。此麻黃湯之通變也。

又如桂枝湯,本治太陽經發熱、汗出之中風;而陽明病,如瘧狀,日晡發熱,脈浮虛,宜發汗者亦用之;太陽病外證未解,脈浮弱,當以汗解者亦用之;太陰病,脈浮可發汗者亦用之;厥陰證,下利腹脹滿,身疼痛,宜攻表者亦用之。此桂枝湯之通變也。

又如小柴胡湯,本治少陽經脅痛乾嘔、往來寒熱之傷寒;而陽明病,潮熱胸脅滿者亦用之;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,腹滿脅痛,不得汗,身面悉黃,潮熱等證亦用之;婦人中風,續得寒熱,經水適斷,熱入血室,如瘧狀者亦用之。此小柴胡湯之通變也。由此觀之,可見仲景之意,初未嘗逐經執方,而立方之意,多有言不能悉者,正神不可以言傳也。所以有此法,未必有此證。

有此證,未必有此方。即仲景再生,而欲盡踵其成法,吾知其未必皆相合。即仲景復言,而欲盡吐其新方,吾知其未必無短長。於戲!方烏足以盡變,變胡可以定方,但使學者能會仲景之意,則亦今之仲景也,又何必以仲景之方為拘泥哉!余故曰:用藥處方,最宜通變,不當執滯也。雖然,此通變二字,蓋為不能通變者設,而不知斯道之理,又自有一定不易之要焉。

苟不知要,而強借通變為譚柄,則胡猜亂道,妄議經權,反大失通變之旨矣。○補方之制,補其虛也。凡氣虛者宜補其上,人參、黃耆之屬是也;精虛者宜補其下,熟地、枸杞之屬是也;陽虛者宜補而兼暖,桂、附、乾薑之屬是也;陰虛者宜補而兼清,門冬、芍藥、生地之屬是也。此固陰陽之治辨也。

其有氣因精而虛者,自當補精以化氣;精因氣而虛者,自當補氣以生精。又有陽失陰而離者,不補陰,何以收散亡之氣?水失火而敗者,不補火,何以蘇垂寂之陰?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。故善補陽者,必於陰中求陽,則陽得陰助,而生化無窮;善補陰者,必於陽中求陰,則陰得陽升,而泉源不竭。余故曰:以精氣分陰陽,則陰陽不可離。

白話文:

現在的醫生,只知道用寒涼的藥物治療熱症,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寒症,寒症就用熱藥來治療,熱症就用寒藥來治療,卻沒聽說過《內經》說的:「順著病勢來疏通,阻礙就用阻礙的方式來治療,寒症可以用熱藥,熱症可以用寒藥,用熱藥要避免過熱,用寒藥要避免過寒」的道理嗎?所謂「阻礙就用阻礙的方式來治療」,就像脾虛引起腹脹,用人參、白朮來治療,脾得到補養,腹脹自然就消除了。

所謂「順著病勢來疏通」,就像傷寒夾雜熱邪而腹瀉,或者腸道裡有乾燥的糞便,用調胃承氣湯就能治好;腹瀉不止,用芍藥湯疏通就能痊癒。所謂「寒症可以用熱藥」,是指藥物本性是寒涼的,反而要加入一點溫熱的藥物來輔助;所謂「熱症可以用寒藥」,是指藥物本性是溫熱的,反而要加入一點寒涼的藥物來輔助,這樣可以避免藥物與身體產生排斥的情況。這就叫做要先治好病的主因,要先找到引起疾病的原因。所謂「用熱藥要避免過熱,用寒藥要避免過寒」,就像寒症應該投用溫熱的藥物,熱症應該投用寒涼的藥物,只要讓病情得到緩解就好,不要過度使用。

過度使用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。古人的治療方法,巧妙就在這裡。柯韻伯曾說:「在既有藥方之外,還有其他的藥方;在既有的治療方法之外,還有其他的治療方法。」這句話說得真對啊!(出自《醫學階梯》)

凡是使用藥物開立處方,最重要的是靈活變通,不能固執呆板。看張仲景用麻黃湯,治療太陽經發熱、頭痛、脈浮、不出汗的傷寒;而陽明病出現脈浮、不出汗、氣喘的症狀,也用麻黃湯;太陽和陽明合併發病,出現氣喘和胸悶的症狀,也用麻黃湯。這就是麻黃湯的靈活運用。

又如桂枝湯,本來是治療太陽經發熱、出汗的中風;而陽明病,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每天下午發熱,脈浮而虛弱,應該用發汗法治療的,也用桂枝湯;太陽病外在症狀還沒解除,脈象浮而虛弱,應該用發汗法治療的,也用桂枝湯;太陰病,脈象浮可以發汗的,也用桂枝湯;厥陰病,出現腹瀉、腹脹、身體疼痛,應該用發散法來治療的,也用桂枝湯。這就是桂枝湯的靈活運用。

又如小柴胡湯,本來是治療少陽經的胸脅疼痛、噁心嘔吐、忽冷忽熱的傷寒;而陽明病,出現潮熱、胸脅脹滿的,也用小柴胡湯;陽明中風,脈象弦而浮大,腹脹脅痛,不出汗,全身面部發黃,潮熱等症狀的,也用小柴胡湯;婦人中風,持續發冷發熱,月經剛結束,熱邪進入血室,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症狀,也用小柴胡湯。這就是小柴胡湯的靈活運用。由此可見,張仲景的意思,從來不是只針對一個經絡使用一個固定的藥方,他開立藥方的用意,有很多是無法用言語完全表達的,真正的精髓是無法用言語傳達的。所以說有這種治療方法,不一定有這種症狀,有這種症狀,不一定有這種藥方。即使張仲景再世,想要完全按照他以前的治療方法來治療,我知道也不一定全部都適合;即使張仲景重新說明,想要完全說出他新的治療方法,我知道也一定會有優缺點。唉!藥方怎麼可能窮盡所有的變化呢?變化又怎麼能固定成藥方呢?只要學習的人能夠理解張仲景的用意,那麼這個人也可以說是現在的張仲景了,又何必拘泥於張仲景的藥方呢!所以我說:使用藥物開立處方,最重要的是靈活變通,不應該固執呆板。雖然如此,這「靈活變通」四個字,是為那些不能靈活變通的人設立的,而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,也有他一定不變的原則。

如果不知道這個原則,卻強行借用「靈活變通」作為藉口,那麼就會胡亂猜測,妄議經絡的常規,反而大大失去了靈活變通的本意。○關於補養藥方的原則,是補養身體的虛弱。凡是氣虛的人,應該補養上部的氣,例如人參、黃耆之類的藥物;精虛的人,應該補養下部的精,例如熟地、枸杞之類的藥物;陽虛的人,應該補養陽氣並兼顧溫暖,例如桂枝、附子、乾薑之類的藥物;陰虛的人,應該補養陰液並兼顧清涼,例如麥門冬、芍藥、生地之類的藥物。這是陰陽治療的基本原則。

如果有人是因為精不足而導致氣虛的,就應該補養精來化生氣;精是因為氣不足而虛的,就應該補養氣來產生精。還有,陽氣失去陰液而離散的,如果不補陰,怎麼能收回散失的陽氣呢?水液失去陽氣而衰敗的,如果不補陽,怎麼能恢復衰弱的陰液呢?這又是陰陽互相協調的巧妙運用。所以善於補養陽氣的人,一定會在陰液中尋求陽氣,這樣陽氣才能得到陰液的幫助,而生生不息;善於補養陰液的人,一定會在陽氣中尋求陰液,這樣陰液才能得到陽氣的上升,而源源不絕。所以我說:用精和氣來區分陰陽,那麼陰陽就不可分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