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十·雜證匯參 (26)
卷十·雜證匯參 (26)
1. 喑
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。然則腎為聲音之根,信非謬矣。○喑啞之病,當知虛實。實者,其病在標,因竅閉而喑也;虛者,其病在本,因內奪而喑也。竅閉者,有風寒之閉,外感證也;火邪之閉,熱乘肺也;氣逆之閉,肝氣強也。風閉者可散而愈,火閉者可清而愈,氣閉者可順而愈,此皆實證之易治也。
內奪者,有色欲之奪,傷其腎也;憂思之奪,傷其心也;驚恐之奪,傷其膽也;飢餒疲勞之奪,傷其脾也。此非各求其屬而大補元氣,安望其嘶敗者復完,而殘損者復振乎!此皆虛證之難治也。然猶有難易之辨者,則辨其久暫,辨其病因,乃可悉焉。蓋暫而近者易,漸而久者難;脈緩而滑者易,脈細而數者難;素無損傷者易,積有勞怯者難;數劑即開者易,久藥罔效者難。此外復有號叫歌哭,及因熱飲冷,暴吸風寒而致喑者,乃又其易者也。
若是者,但知養息,則弗藥可愈。(張景岳)
夫發聲之本在腎,其標在肺。病有虛實,由咳嗽而起者居多。或肺有燥火,外感寒邪,火氣鬱遏而喑者;有肺金燥甚,木火上炎,咽乾喉痹而喑者;有風熱痰涎,壅遏肺竅而喑者;有嗔怒叫號,致傷會厭而喑者;亦有龍相之火上炎,凌爍肺金,久咳而喑者;有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,此腎虛也。金空則鳴,金實則無聲,金破碎亦無聲,此三言足以該之矣。
有邪者,肺家實也;無邪者,久咳損肺,金碎無聲也。治法:有寒者散寒,有火者清火,有風痰者則祛風豁痰。若龍相上炎灼肺者,宜金水同治。若暴中之喑,屬少陰之虛,宜峻補肝腎,或兼治痰火。用藥總宜甘潤,不宜苦燥。(《臨證指南》)
失音大都不越於肺,然以暴病得之,為邪鬱氣逆;久病得之,津枯血槁。蓋暴喑總是寒包熱邪,或本內熱而後受寒,或先外感而食寒物,並宜辛涼和解,稍兼辛溫散之。若咽破聲嘶而痛,是火邪遏閉傷肺,昔人所謂金實不鳴、金破亦不鳴。治用生脈散合六味丸,所謂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也。(張路玉)
風寒之邪,客於肺中,滯而不發,故喑。宜服發散之藥,不必治喑。以蘇梗、荊芥各二錢,研汁,入酒半盞和服,效。(《千金方》)
時令病,昏冒不能言語,承氣湯主之。《經》云:大腸之脈散舌下。大腸燥結,熱氣上蒸心肺,肺與大腸相表裡,以承氣湯下去熱結,自能言耳。(蕭慎齋)
大驚入心,則敗血頑痰填塞心竅,故喑不能言。治宜蜜陀僧散、遠志丸、茯神丸。(《仁齋直指》)
脈候
搏陰為喑。○心脈搏堅而長,當病舌卷不能言。(《素問》)
選案
一小兒吐瀉利,小便過多,以致脾虛不欲飲食。治用益黃散,服效。數日後,忽爾不語,知其脾氣已復,腎氣尚虛。投以地黃丸數劑,遂能言。於是益信聲音之根出於腎也,不誣。(錢仲陽)
白話文:
[喑]
一個人如果體內精氣過度耗損導致氣血逆亂,就會出現失語和半身不遂的狀況。由此可知,腎臟是聲音的根本,這說法確實沒有錯。失語這種病,要了解它是屬於虛證還是實證。實證的失語,病在表面,是因為孔竅被堵塞而導致失語;虛證的失語,病在根本,是因為體內精氣耗損而導致失語。
孔竅堵塞的原因,有風寒入侵導致的堵塞,這是外感疾病;有火邪侵入導致的堵塞,這是熱邪侵犯肺部;也有氣機逆亂導致的堵塞,這是肝氣過於強盛。風寒引起的堵塞,用發散的方法就可以治癒;火邪引起的堵塞,用清熱的方法就可以治癒;氣機逆亂引起的堵塞,用疏導的方法就可以治癒。這些都屬於實證,比較容易治療。
而體內精氣耗損的原因,有因為過度沉迷於性慾而耗損的,會傷害腎臟;有因為過度憂慮思慮而耗損的,會傷害心臟;有因為過度驚恐害怕而耗損的,會傷害膽;有因為飢餓、疲勞而耗損的,會傷害脾臟。這些情況,如果沒有針對病因進行調養,並大補元氣,又怎能期望原本嘶啞破損的聲音重新恢復,又怎能期望身體殘損的地方重新振作呢?這些都屬於虛證,比較難治療。
不過,還是有難易之分的,要辨別病程的長短,辨別病因,才能完全了解。一般來說,病程短且剛發生的容易治療,病程長且逐漸發展的難以治療;脈象緩慢而滑的容易治療,脈象細小而快的難以治療;平時身體沒有損傷的容易治療,長期勞累虛弱的難以治療;服用幾劑藥就見效的容易治療,長期服藥卻沒有效果的難以治療。此外,還有因為大聲叫喊、哭泣、或因為喝熱飲冷飲、突然吹到風寒而導致失語的,這些又屬於比較容易治療的情況。
如果是這種情況,只要注意休養生息,即使不吃藥也能痊癒。(張景岳)
發出聲音的根本在於腎,而表現則在於肺。失語這個病有虛實之分,多是因為咳嗽引起的。有的是因為肺部有燥熱,加上外感風寒,導致火氣鬱結而失語;有的是因為肺部太乾燥,加上肝火上炎,導致咽喉乾燥疼痛而失語;有的是因為風熱痰涎堵塞肺竅而失語;有的是因為發怒叫喊,導致會厭受傷而失語;也有的是因為腎中虛火上炎,灼傷肺部,長期咳嗽而失語;還有體內精氣耗損導致氣血逆亂,就會出現失語和半身不遂的狀況,這是腎虛引起的。肺氣空虛就會發出聲音,肺氣充實就沒有聲音,肺氣破損也會沒有聲音,這三句話足以概括失語的原因。
有邪氣的,是肺部實證;沒有邪氣的,是長期咳嗽損傷肺部,導致肺氣破損而沒有聲音。治療方法:有寒邪的要驅散寒邪,有火邪的要清除火邪,有風痰的要祛風化痰。如果是虛火上炎灼傷肺部的,應該同時治療腎和肺。如果是突然發生的失語,屬於腎陰虛,應該大補肝腎,或者兼顧治療痰火。用藥總體上應該以甘潤為主,不宜使用苦燥的藥物。(《臨證指南》)
失語這種病,大多與肺有關,如果是突然發生的,多是因為邪氣鬱結導致氣機逆亂;如果是長期發生的,多是因為津液枯竭、氣血虛弱。一般來說,突然失語多是因為體內有熱邪,外面又受寒邪的影響,或者本身體內有熱,後來又受寒,或者先受寒邪,又吃了寒冷的食物,這些情況都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調和,可以稍微兼顧使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散。如果咽喉破裂、聲音嘶啞疼痛,那是火邪堵塞導致肺部受傷,古人說的“肺氣充實則沒有聲音,肺氣破損也沒有聲音”就是指這種情況。治療可以使用生脈散合六味丸,這樣可以滋養腎陰,以制約陽熱。(張路玉)
風寒邪氣侵入肺部,停滯不散,就會導致失語。應該服用發散的藥物,不一定非要治療失語。可以用蘇梗、荊芥各二錢,研磨取汁,加入半盞酒一起服用,效果很好。(《千金方》)
如果遇到流行性疾病,出現昏迷、不能說話的情況,應該用承氣湯來治療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大腸的經脈與舌頭相連。大腸如果過於乾燥而結塊,熱氣就會向上蒸騰心肺,而肺與大腸是互為表裡的關係,用承氣湯來清除熱結,自然就能夠說話了。(蕭慎齋)
如果受到過度驚嚇,導致心臟受損,瘀血和頑痰堵塞心竅,就會導致失語不能說話。治療應該使用蜜陀僧散、遠志丸、茯神丸。(《仁齋直指》)
脈象
脈象搏動陰位,代表會失語。心脈堅硬而長,代表會出現舌頭捲縮,不能說話。(《素問》)
醫案
有一個小孩腹瀉嘔吐,小便過多,導致脾虛不思飲食。用益黃散治療後,病就好了。過了幾天,突然不能說話,知道是脾氣已經恢復,但腎氣還虛弱。就給他服用幾劑地黃丸,就能說話了。由此更加確信聲音的根本在於腎,這說法一點都沒錯。(錢仲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