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雜證匯參 (19)

1. 腫脹

又曰:臟寒生滿病。又曰:腹滿䐜脹,支鬲胠脅。下厥上冒,過在足太陰陽明。初乃寒濕鬱遏,久則陽氣漸衰,陰氣獨盛。人身之氣,熱則流通,寒則凝結。凝結則脹滿生焉。故東垣以辛熱散之,苦溫泄之,淡滲利之,上下分消,此東垣之論不可廢也。《經》曰:諸腹脹大,皆屬於熱。

故《原病式》云:諸腹脹大,鼓之如鼓,氣為陽,陽為熱,氣盛則如是也。世言脾虛不能制水,似是而實非。夫萬物熱盛則豐隆,寒盛則斂縮,陽邪猛烈,元氣從之,二陽搏擊於中,日新月盛,安得不成鼓也,此河間之論,亦不可廢也。《經》曰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脾具坤靜之德,而有乾健之運,苟脾土受傷,轉輸失職,遂成脹滿。

人身以脾土為本,脾不健旺,則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,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,此鼓證之所由來也。若中無陽邪,宜行大補,所謂氣虛不補,氣何由行?又清肺金,滋腎水,制肝養脾,皆至理攸寓,此丹溪之論,又不可廢也。雖然,三子之論,固合經旨,抑有說焉。東垣言鼓證屬寒者多,屬熱者少。

予謂鼓證屬熱者多,屬寒者少。東南之人,濕熱為病,十居八、九,西北之地,嚴寒為病固多,然寒主收斂,未必能成脹大,此以理論之,知其熱多寒少也。河間之論固當,但其中有燥熱,有濕熱,若不區別,禍如反掌。燥熱為病,則大便閉結,小便短澀,身熱腹痛,悶亂不安,一投參、耆,則脹滿不數日而成,其為害也速而烈。濕熱為病,大便頻溏,小便清少,脈濡體倦,嗜臥減食,其為患也緩而深。

故治燥熱者,清熱之中少加濡潤。治濕熱者,滲利之內少加溫散。燥者潤之,濕者燥之,各求其屬,以閤中道。丹溪補脾扶脾之論固確,但果飲食所傷,頻仍不已,上無痰氣之阻,中無邪熱之留,斯可用補?否則,有痰者兼消痰,有火者兼降火,清補兼施,益莫大焉。此外有七情之傷脾,如怒傷肝,肝克脾,脾氣不舒,必脹於胃,名曰勝克。

怒乘肺,肺氣不伸,必脹於大腸,名曰乘克。又有勞倦之損脾,有所遠行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熱氣熏於胸中。又有血積之遏脾,或注於胸膈,或滯於胃中,或鬱於少腹,皆能抑遏,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,俗呼血鼓者是也。鼓證重疾,每見模糊施治,不知通變,損人多矣。

○鼓脹起於脾氣虛損者,治當補劑以培其本,少加消導以祛其積,次當順氣以通其滯。挾熱者加清涼以蕩其邪,使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清者出頭面而入四肢,濁者化水液而行前溺,則腹日消而神日旺,病斯愈矣。如單補過補,佐使不明,則反滯壅,而脹愈甚矣。大抵此證,脾雖損而無熱以擾之,則一補脾而獲效。

熱雖有而脾未損者,則一清熱而奏功。如二者兼有,治彼妨此,所以難也。予曾治一人,脾氣稍損,猶能飲食,第腹痛暴脹,審知為火,以香連丸下之,又進白朮湯,失氣甚多,脹痛皆愈。一醫曰:此脾氣大虛,非大補則真元下陷,遂與補劑,脹痛復作,脈反虛小,猶曰脈小不補,病能瘳乎?乃大補之,竟致不救。又見一人,腹痛且吐,予曰:此火也,與清涼藥,降氣和中,病尋愈矣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內臟虛寒會導致腹脹。也有人說:腹部脹滿,連帶橫膈膜、胸腔兩側都受到影響。甚至會出現下肢厥冷、上身發熱的症狀,這是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問題。初期是因為寒濕之氣鬱積,時間久了,陽氣逐漸衰弱,陰氣反而旺盛。人體的氣,熱時就會順暢運行,寒冷時就會凝結。凝結就會產生脹滿。所以,李東垣主張用辛溫藥來驅散寒氣,用苦溫藥來排泄,用淡味藥來滲濕利尿,讓氣機上下分消。李東垣的理論是不能廢棄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各種腹部脹大,都屬於熱證。

所以《原病式》說:各種腹部脹大,敲起來像鼓一樣,氣屬陽,陽屬熱,氣盛就會這樣。世俗說脾虛不能制約水濕,似乎有道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所有事物都是熱盛則膨脹,寒盛則收縮。陽邪強盛,元氣就會跟著它走,兩種陽氣在體內搏擊,每天都在加重,怎麼可能不形成腹脹如鼓的狀態呢?這是河間先生的理論,也不能廢棄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各種濕氣引起的腫脹,都屬於脾虛。脾有坤地的靜止之德,又有乾陽的健運之能。如果脾土受損,運化失職,就會形成脹滿。

人體以脾土為根本,脾不健康,清氣就不能上升,濁氣就不能下降。濁氣停留在上,就會產生腹脹,這就是腹脹如鼓的原因。如果體內沒有陽邪,就應該大補元氣。所謂氣虛不補,氣怎麼能運行呢?還要清肺金、滋腎水、制肝養脾,這些都是至理名言,朱丹溪的理論也不能廢棄。雖然如此,以上三位醫家的理論,雖然符合經典,但還有要說明的。李東垣認為腹脹如鼓,屬於寒證的比較多,屬於熱證的比較少。

我認為腹脹如鼓,屬於熱證的比較多,屬於寒證的比較少。東南地區的人,多因濕熱而生病,十個有八九個是這樣。西北地區,嚴寒確實是多發病因,但是寒氣主收斂,未必能導致腹部脹大。從理論上分析,熱證多於寒證。河間先生的理論是對的,但是熱又分為燥熱和濕熱,如果不加以區分,就會犯下大錯。燥熱引起的病,會導致大便不通暢,小便短少澀滯,身體發熱腹痛,煩悶不安。如果一投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,脹滿就會在幾天內形成,而且來勢迅猛。濕熱引起的病,會導致大便稀溏,小便清而少,脈象濡軟,身體疲倦,喜歡臥床休息,食慾減退。這種情況病情發展緩慢而深入。

所以治療燥熱證,應該在清熱的藥中稍微加入一些滋潤的藥。治療濕熱證,應該在滲濕利尿的藥中稍微加入一些溫散的藥。乾燥的就滋潤它,濕的就乾燥它,各自尋求病因,使之符合中庸之道。丹溪先生補脾扶脾的理論確實正確,但是如果因為飲食所傷,不斷發生,而且上無痰氣阻礙,中無邪熱停留,才可以進行補益嗎?否則,有痰就要兼顧化痰,有火就要兼顧降火,清補兼施,效果最大。此外,還有情志損傷脾的情況,比如發怒會傷肝,肝木克脾土,脾氣不舒暢,一定會導致胃部脹滿,這叫做勝克。

怒氣會侵犯肺金,肺氣不能伸展,一定會導致大腸脹滿,這叫做乘克。還有勞累過度會損傷脾,如果長途跋涉,形體和氣血都衰弱,穀氣不能上行,熱氣會熏蒸在胸中。還有因為血積而阻礙脾的運化,有的停留在胸膈,有的停留在胃中,有的鬱結在少腹,都會導致脾氣受到抑制,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,俗稱的血鼓就是這樣。腹脹如鼓是重病,常見到醫生糊里糊塗地治療,不知道變通,導致很多人病情加重。

腹脹如鼓是因為脾氣虛損引起的,治療時應當用補益的藥物來培補根本,稍微用一些消導的藥物來祛除積滯,其次要用理氣的藥物來疏通氣機。如果夾雜熱邪,就要加入清涼的藥物來消除邪氣,使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。清氣上升到頭面四肢,濁氣化為水液從小便排出,那麼腹部就會逐漸消減,精神就會逐漸旺盛,疾病也就痊癒了。如果單純過度補益,卻不注意輔助用藥,反而會導致氣機滯塞,腹脹會更加嚴重。一般來說,這個病證,如果脾虛但是沒有熱邪干擾,那麼單純補脾就能見效。

如果有熱邪,但是脾沒有損傷,那麼單純清熱就能奏效。如果二者兼有,治療這個就妨礙那個,所以很難治療。我曾經治療一個人,脾氣稍微虛弱,還能進食,只是腹痛突然脹滿,仔細診斷發現是火熱之證,就用香連丸來攻下火邪,又接著服用白朮湯,放了很多屁,脹痛都好了。有個醫生說:這是脾氣大虛,必須大補,否則真元會下陷,就給他用補益的藥物,結果脹痛又發作了,脈象反而變得虛弱細小。他還說脈小就要補,不然病怎麼會好呢?於是就大補,結果導致病人死亡。我又遇到一個人,腹痛並且嘔吐,我說這是火邪,就給他用清涼的藥物,降氣和中,病很快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