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18)
卷八·雜證匯參 (18)
1. 腫脹
大病後浮腫,此係脾虛,宜六君子湯。小便不利,間進五苓散。脾肺虛弱,不能通調水道者,宜補中益氣湯。(周慎齋)
有一身之間,惟面與腳浮腫,早則面甚,晚則腳甚。《經》云:面腫為風,腳腫為水,乃風濕所致也。然病後元氣未復者,每多見此證,蓋由本氣不固,故日中行坐,則氣墜而晚腳腫,夜間睡臥,則氣升而早面浮。若概作風濕治,益虛其虛矣。(馮楚瞻)
凡患水腫須忌鹽,毫末不得入口。若無以為味,以醋少許調飲食,不能忌鹽,服藥無效。(《得效方》)
鼓脹
心脹煩心,肝脹脅痛,脾脹嘔噦,肺脹喘嗽,腎脹腰痛,膽脹口苦,胃脹脘痛,大腸脹腸鳴飧瀉,小腸脹少腹引腰痛,膀胱脹小便癃閉,三焦脹氣滿皮膚。(《醫學入門》)
氣脹者,七情鬱結,胸腹滿悶;食脹者,穀食不化,痞滿噁心;蟲脹者,腹痛能食,喜吃茶葉泥土;積脹者,痞塊有形,心腹堅硬;水脹者,停飲腸鳴,怔忡喘息;瘀脹者,跌僕,產後大便黑色;虛脹者,腹軟任按,食入倒飽。更有單腹脹者,腹大肢瘦,此自脹滿既久,氣血結聚,不能釋散,俗名曰蠱,其病更重。(《證治匯補》)
凡治是病,必須會通聖經諸條之旨,然後能識臟腑之部分形證,邪氣之所自來。縱是通腹脹滿,卒難究竟者,亦必有脹甚之部,與病先起處,即可知屬何臟腑之氣受邪而不行者為先,而後及乎中焦氣交之分,於是轉運不前,壅聚通腹脹滿也。若脾胃受邪,便先是胃脘心下痞氣起,漸積為通腹脹也。
腹屬脾,屬脾者,則飲食少,屬他臟腑者,則飲食如常,此可驗也。又須分其表裡淺深,脹在皮膚孫絡之間者,飲食亦如常。脹在腸胃肓膜之間者,則飲食減少,其氣壅塞於五臟,則氣促急不食而病危矣。是故病在表者易治,入腑者難治,入臟者不治。更要分別寒熱逆實,其臟腑之氣本盛,被邪氣填塞不行者為實;臟腑之氣本不足,因邪氣所壅者為虛。實者祛之,虛者補之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結者散之,留者行之。
邪從外入內而盛於中者,先治其外,而後調其內。陰從下逆上而盛於中者,先抑之而後調其中。陽從上降下而盛於中者,先舉之亦調其中,使陰陽各歸其部。故《內經》治法,謂平治權衡,去菀陳莝,開鬼門,潔淨府,宣布五陽,巨氣乃平,此之謂也。俗工不明其道,專守下之則脹已一法,雖得少寬一時,然真氣因瀉而脫,邪氣必復聚成脹,遂致不救,可勝嘆哉!(《證治準繩》)
鼓證者,中空外急似鼓,故曰鼓。單復脹滿,四肢百體,咸無腫形,與通身水腫不類。蓋水腫者,邪氣協陽氣遊行一身,邪氣去而為汗、為溺,則正氣復而為血、為氣矣。鼓證,則邪毒專攻臟腑,陽氣滯而不行,蓋腫輕而脹重也。或曰:鼓證一也,何東垣之論主寒,河間之論主火,丹溪之論主脾虛,道豈二乎?予曰:皆是也,其原皆出《內經》,但經文會其全,三子各言其一也。《經》曰:三陰結,謂之水。
白話文:
腫脹
大病之後出現浮腫,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應該服用六君子湯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可以搭配服用五苓散。若是脾和肺都虛弱,無法正常調節體內水分的,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。(周慎齋)
身體浮腫,只有臉部和腳部特別明顯,早上臉部腫脹嚴重,晚上腳部腫脹嚴重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臉腫是風邪所致,腳腫是水濕所致」,這是風濕病造成的。但是,大病初癒、元氣尚未恢復的人,常常出現這種情況,是因為身體元氣不穩固。白天活動時,氣向下沉,導致晚上腳腫;晚上睡覺時,氣向上升,導致早上臉腫。如果把這種情況都當作風濕病治療,反而會更加虛弱。(馮楚瞻)
凡是患有水腫的人,一定要忌鹽,一點都不能吃。如果覺得食物沒味道,可以用少量的醋來調味。如果不能忌鹽,吃藥也沒有效果。(《得效方》)
鼓脹
心臟脹痛會讓人心煩,肝臟脹痛會導致脅肋疼痛,脾臟脹痛會讓人想吐,肺臟脹痛會讓人咳嗽喘氣,腎臟脹痛會導致腰痛,膽囊脹痛會導致口苦,胃脹會導致胃脘疼痛,大腸脹氣會導致腸鳴腹瀉,小腸脹氣會導致下腹部牽引腰痛,膀胱脹氣會導致小便不順暢,三焦脹氣會導致全身皮膚脹滿。(《醫學入門》)
脹氣的原因有很多種:情緒鬱結導致的脹氣,會感到胸腹脹悶;食物消化不良導致的脹氣,會感到腹部脹滿噁心;寄生蟲導致的脹氣,會感到腹痛而且能吃,喜歡吃茶葉和泥土;積聚形成的脹氣,腹部會有腫塊而且硬;水液停留在腸胃導致的脹氣,會腸鳴、心悸、氣喘;瘀血導致的脹氣,通常是因為跌倒、產後導致大便黑色;虛弱導致的脹氣,腹部柔軟可以按壓,吃一點東西就覺得飽脹。還有一種單腹脹,肚子很大而四肢瘦弱,這是因為腹部脹滿很久,氣血鬱結,無法消散,俗稱「蠱」,這種病比較嚴重。(《證治匯補》)
治療這種病,必須理解《黃帝內經》的各種理論,才能了解臟腑的結構和症狀,以及邪氣從何而來。即使是整個腹部都脹滿,難以判斷病因,也一定會有脹氣特別嚴重的地方,或者疾病最初發作的地方,由此可以判斷是哪個臟腑的氣受到邪氣影響而運行不暢。然後再推及到中焦氣機的交匯處,發現氣機運行不暢,導致積聚,才會引起整個腹部脹滿。如果是脾胃受到邪氣影響,就會先出現胃脘、心下痞塞的感覺,然後逐漸發展為整個腹部脹滿。
腹部脹滿屬於脾的問題,會導致食慾下降;如果屬於其他臟腑的問題,食慾則和平常一樣,可以通過這個來判斷。還要區分病情的深淺,脹氣如果在皮膚表面,食慾和平常一樣;脹氣如果在腸胃之間,食慾就會下降;如果氣機堵塞在五臟,就會氣喘急促,食慾不振,病情就很危險了。所以,病在表淺的容易治療,病在臟腑的就難以治療,病在五臟的就很難治好。還要區分寒熱、虛實。如果臟腑之氣原本旺盛,被邪氣堵塞導致運行不暢,屬於實證;如果臟腑之氣原本虛弱,被邪氣壅塞,屬於虛證。實證要驅除邪氣,虛證要補益正氣;寒證要用熱藥,熱證要用寒藥;有結聚要疏散,氣滯要使其運行。
邪氣從外侵入體內而盛於中焦的,先治療體表,然後調理內在。陰氣從下向上逆行而盛於中焦的,先抑制逆行之氣,然後調理中焦。陽氣從上向下逆行而盛於中焦的,先向上提舉陽氣,也調理中焦,使陰陽各自歸位。《黃帝內經》的治療原則,是說要使陰陽平衡,清除積滯,開通毛孔,疏通身體,宣發陽氣,這樣氣機才能平順。但是,有些庸醫不明白這個道理,只知道一味地用瀉藥,雖然可能暫時緩解,但是會導致正氣耗損,邪氣會再次聚集,病情會更加嚴重,實在可悲!(《證治準繩》)
鼓脹的特點是肚子脹得像鼓一樣,中間空空的而外皮繃緊,四肢和其他地方沒有腫脹,和全身水腫不一樣。水腫是邪氣和陽氣一起在全身遊走,邪氣去除後會變成汗液和尿液排出,正氣恢復就會化為氣血。鼓脹則是邪氣專攻臟腑,陽氣停滯不行,所以腫脹不明顯而腹部脹滿嚴重。有人問:鼓脹都是同一種病,為什麼李東垣認為是寒證,劉完素認為是火證,朱丹溪認為是脾虛?難道有不同的道理嗎?我說:都是對的,其根源都出自《黃帝內經》,只是《黃帝內經》說的更全面,而他們各自說的是一個方面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三陰經脈阻塞,就叫做水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