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雜證匯參 (17)

1. 腫脹

丹溪謂脾失運化,由肝木侮脾,乃欲清心經之火,使肺金得令,以制肝木,則脾土全運化之職,水自順道,乃不為腫,其詞迂而不切。(何伯齋)

按劉河間以水腫為濕熱,謂在表有熱宜汗,在裡有熱宜下,開鬼門,潔淨府,蓋言有餘之證然也。丹溪以脾虛不能制水,治當補中行濕利小便,蓋言不足之證然也。若夫滋腎制火之說,愚切以為未當。蓋補腎之藥,乃陰滯柔潤,適足以滋其濕耳。今治此證,但脾虛受濕,為不足所致者,宜燥脾土,兼利小便。

若非氣鬱、飲食、濕熱所致者,禁不得妄下,暫時快利,水氣復來,而無以治之也。(劉宗厚)

《經》云:諸水,身半以下腫者,當利小便;身半以上腫者,當發汗。身半以上,天氣主之,身半以下,地氣主之。天氣主之者,其在皮也,其在皮者,故汗而發之。問曰:肌肉之外,皮膚之裡,首足一身皆腫者,當作何治?答曰:亦宜汗之也,與身半以上同法。肺心以上俱宜汗,中州以下皆宜下,如小便利而渴,則不宜汗,不宜下,以其重亡津液故也。(王好古)

治水之法,行其所無事,隨表裡寒熱上下,因其勢而利導之,故宜汗、宜下、宜滲、宜清、宜溫、宜燥,六者之中,變化莫拘。○身有熱者可汗,身無熱者可利,肌膚痛者可汗,溺赤澀者可利,腰上腫者可汗,腰下腫者可利,所謂開鬼門,潔淨府,上下分消之法也。(《證治匯補》)

開鬼門,麻黃、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蔥白之屬;潔淨府,澤瀉、木通、通草、防己、葶藶、豬茯苓之屬;去菀陳莝,商陸、大戟、甘遂、芫花、牽牛之屬;宣布五陽,桂、附、干、薑、吳茱萸之屬;血腫,珀琥、鬱金、劉寄奴、蘇木之屬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水病,其人必真火衰微,不能化生脾土。故水無所攝,泛溢於肌肉間,治惟助脾益火。而助脾益火之劑,最妙是五苓散,肉桂以益火,火暖則水自流;白朮以補土,土實則水自障;二苓、澤瀉以引水,則水自滲泄,無不應手而愈。(孫慶曾)

治水,用柴胡、澤瀉,一升一降,分清水道,則水無不下矣。(徐春圃)

腎主水,水有真水,有客水,腎氣溫,則客水亦攝而歸真;腎氣寒,則真水亦汛而為客水。客寒必搏之,真武湯從土中殖火,使真水從溫處鎮攝,客水自化而歸真,何必行導滲之令?(程郊倩)

肺熱,則失其下降之令,以致水溢高原,淫於皮膚而為腫。醫罕明乎此,實脾導水,皆不能愈。故用麥冬清肺,開其下降之源。粳米益脾,培乎生金之母,治病必求其本也。(吳鶴皋)

熱燥傷肺而為腫者,乃絕水之源也,當清肺除燥,而水自生,梔豉湯加黃芩。若熱在下焦,陰消陽氣不得化者,當益其陰,則陽氣自化,黃柏、知母是也。(《保命集》)

白話文:

腫脹

朱丹溪認為脾臟失去運化功能,是因為肝木之氣侵犯脾土,應該先清瀉心經的火,使肺金之氣恢復正常,以此來制約肝木,這樣脾土才能完全發揮運化功能,水分自然順暢運行,就不會發生腫脹。但他的說法迂迴而不切實際。(何伯齋的看法)

我認為劉河間把水腫歸咎於濕熱,認為表證有熱就應該發汗,裡證有熱就應該攻下,打開毛孔,清除腸道,這說的是有餘的實證。朱丹溪認為水腫是脾虛不能控制水分,治療應該補益脾氣,祛濕利尿,這說的是不足的虛證。至於滋補腎陰、制約火氣的說法,我認為並不恰當。因為補腎的藥物多為陰柔滋膩,反而會助長濕氣。現在治療這種病,如果是由於脾虛受濕所引起的不足之證,應該乾燥脾土,同時利小便。

如果不是因為氣鬱、飲食、濕熱等原因引起的,就不能隨意攻下,即使暫時有效,水氣也會再次出現,而沒有好的方法來治療。(劉宗厚的看法)

《內經》說:全身水腫,以下半身腫脹為主的,應該利小便;以上半身腫脹為主的,應該發汗。上半身由天氣主導,下半身由地氣主導。天氣主導的,病位在皮膚,在皮膚的,所以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有人問:肌肉之外、皮膚之內,全身都腫脹,應該怎麼治療?回答說:也應該發汗,與上半身腫脹的治療方法相同。肺部和心部以上的腫脹都宜發汗,中焦以下的都宜用攻下法。如果小便順暢但口渴,就不應該發汗或攻下,因為這樣會大量耗損津液。(王好古的看法)

治療水腫的方法,要根據身體的實際情況來處理,根據病位在表在裡、寒熱屬性、在上在下等情況,順應病情發展的趨勢,來疏導水液。所以,可以使用發汗、攻下、滲濕、清熱、溫陽、燥濕等方法,這六種方法可以靈活變化,不必拘泥。身體發熱的可以發汗,身體不發熱的可以利尿;肌膚疼痛的可以發汗,小便赤澀的可以利尿;腰部以上腫脹的可以發汗,腰部以下腫脹的可以利尿。這就是所謂的打開毛孔、清除腸道,使水液上下分消的方法。(《證治匯補》的看法)

打開毛孔的藥物,例如麻黃、羌活、防風、柴胡、蔥白等;清除腸道的藥物,例如澤瀉、木通、通草、防己、葶藶、豬苓等;消除積滯的藥物,例如商陸、大戟、甘遂、芫花、牽牛等;宣散陽氣的藥物,例如桂枝、附子、乾薑、吳茱萸等;治療血腫的藥物,例如琥珀、鬱金、劉寄奴、蘇木等。(《張氏醫通》的看法)

水病的人,通常是體內的真火衰弱,不能化生脾土。所以水分無法被約束,泛濫到肌肉之間。治療方法是幫助脾臟,補益火氣。而最適合補脾益火的方劑,就是五苓散。用肉桂來補益火氣,火氣溫暖了,水分自然可以運行;用白朮來補脾土,脾土充實了,水分就能被約束;用茯苓和澤瀉來引導水分,水分就可以滲泄而出,往往可以很快見效。(孫慶曾的看法)

治療水腫,可以使用柴胡和澤瀉,一個升舉、一個降泄,疏通水道,這樣水分自然可以順利排出。(徐春圃的看法)

腎臟主管水液,水液有真水和客水之分。腎氣溫暖,客水也會被攝納歸於真水;腎氣寒冷,真水也會氾濫為客水。客寒會與寒氣搏結,真武湯可以從土中生火,使真水在溫暖的狀態下被鎮攝,客水自然被轉化為真水,又何必使用疏導滲泄的方法呢?(程郊倩的看法)

肺熱會導致肺的肅降功能失常,以致於水液向上溢出,停留在皮膚而形成腫脹。醫生很少明白這個道理,如果只用健脾導水的方法,是不能治好的。應該用麥冬來清瀉肺熱,打開肺的肅降功能,用粳米來補益脾土,培養生養肺金的基礎,治病一定要從根本上著手。(吳鶴皋的看法)

如果因為熱燥傷肺而導致腫脹,是截斷了水液的源頭。應該清肺潤燥,這樣水液自然可以產生,可以用梔豉湯加黃芩。如果熱邪在下焦,損耗陰液導致陽氣無法化生,就應該滋養陰液,這樣陽氣自然可以化生,可以使用黃柏、知母。(《保命集》的看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