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雜證匯參 (16)

1. 腫脹

腎中之水,惟恐其無火,無火則真陽滅沒,而生氣內絕。其在心之水,遏抑君火,若得脾土健運,子必救母,即在肝在肺在腎之水,脾土一旺,水有所制,猶不敢於橫發。夫水土平成以神禹為師,醫門欲平水土,不師仲景而誰師乎?○胃本水穀之海,五臟六腑之大源。脾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,而病於中;肺不能通調胃之水道於膀胱,而病於上;腎不能司胃之關門時其輸泄,而病於下,所以胃中積水,浸淫無所底止耳。

仲景論水氣一門,極其精詳,惟恐足太陰脾之健運失職,手太陰肺之治節不行,足少陰腎之關門不開,並其腑膀胱之氣化不行,所用方藥,皆不蹈重虛之戒,立於無過之地。海藏集仲景治肺癰葶藶大棗瀉肺湯為例,是欲以瀉肺之法,為瀉水之法矣。集仲景治傷寒痞連兩脅,雜證支飲在脅之十棗湯為例,是欲以瀉胸脅及膀胱,為瀉水之法矣。

何其敢於操刃,而藉口仲景耶?後來依樣葫蘆,不傷脾,即瀉肺;不瀉肺,即瀉膀胱,乃致積水滔天,載胥及溺。水病門中,成方百道,求一救肺氣之膹郁,而伸其治節之方,無有也。求一救膀胱阻絕,而伸其氣化之方,無有也。○凡禽獸之類,有肺者有尿,無肺者無尿,故水道不利,而成腫滿,以清肺為急。

此義前人闡發不到,後之以五苓、五皮、八正等方治水者,總之未悟此旨。至於車水放塘,種種劫奪膀胱之劑,則殺人之事矣。(喻嘉言)

水腫乃脾、肺、腎三臟之病。蓋水為至陰,故其本在脾腎,水化於氣,故其標在肺,水惟畏土,故其制在脾。今肺虛,則氣不化精而化水;脾虛,則土不制水而反克;腎虛,則水無所主而妄行,水不歸經,則逆而上泛,故傳入於脾,則肌肉浮腫,傳入於肺,則氣息喘急。分而言之,三臟各有所主,合而言之,則總由陰勝之害,而病本皆歸於腎。

腎為胃關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然關門何以不利也?《經》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夫所謂氣化者,即腎中之氣也,即陰中之火也。陰中無陽,則氣不能化,所以水道不通,溢而為腫。故凡治腫者,必先治水,治水者,必先治氣。若氣不能化,則水必不利。

惟下焦之真氣得行,始能傳化,惟下焦之真水得位,始能分清,求古治法,惟加減腎氣湯,誠對證之方也。(張景岳)

人之臟腑,以脾胃為主。蓋人之飲食,皆入於胃,而運以脾,猶地之土也。然脾胃能化物與否,實由於水、火二氣,非脾土所能也。火盛則脾胃燥,水盛則脾胃濕,皆不能化物,乃生諸病。水腫之證,蓋水盛而火不能化也,火衰則不能化水,故水入於脾胃,皆滲入血脈骨肉,血亦化水,發為腫脹,皆自然之理也。先導其水,使水氣少減,後補其火,使二氣平和,斯病去矣。

白話文:

腫脹

腎臟裡的水,最怕沒有火氣,沒有火氣,真陽就會消滅,而生命力就會在內裡斷絕。心臟裡的水,會抑制心火,如果能靠脾土的強健運作,兒子就能救母親,即使是肝、肺、腎裡的水,只要脾土一旺盛,水就能被控制,不敢亂來。能像大禹治水一樣,讓水土和平相處才是高明,醫學界想讓水土平衡,不學習張仲景又能向誰學呢?

胃是容納水穀的海洋,是五臟六腑能量的來源。如果脾不能把胃裡的水精華輸送到肺,就會在身體中段生病;如果肺不能把胃的水液流通到膀胱,就會在身體上段生病;如果腎不能好好管理胃的關口,來及時輸送和排泄,就會在身體下段生病,所以胃裡積水,就會不斷蔓延而沒有止境。

張仲景在談論水氣的章節裡,描述得非常詳細,他最擔心的是足太陰脾的正常運作失職,手太陰肺的調節功能不行,足少陰腎的關口不開,以及膀胱的氣化功能不行。他用的藥方,都沒有犯過度虛弱的禁忌,能達到恰如其分的效果。有醫家收集張仲景治療肺癰的葶藶大棗瀉肺湯為例子,是想用瀉肺的方法來達到瀉水的效果。也有醫家收集張仲景治療傷寒導致胸脅痞滿,以及支飲在胸脅的十棗湯為例子,是想用瀉胸脅和膀胱的方法來達到瀉水的效果。

他們怎麼敢這樣亂來,還假借張仲景的名義呢?後來的醫生照著做,不是傷害脾,就是瀉肺;不是瀉肺,就是瀉膀胱,結果導致積水氾濫,大家都快被淹死了。水腫疾病的治療方法多達上百種,但是卻找不到一個能拯救肺氣鬱悶、恢復肺氣調節功能的藥方,也找不到一個能打通膀胱阻塞、恢復膀胱氣化功能的藥方。一般來說,所有有肺的動物都有尿液,沒有肺的動物就沒有尿液,所以說,水道不通暢而形成腫脹,清肺是當務之急。

這個道理前人沒有闡明,後人用五苓散、五皮飲、八正散等藥方來治療水腫,都沒有領悟到這個道理。至於用車水放塘的方法,用各種劫奪膀胱的藥劑,那就等於是殺人了。 (喻嘉言)

水腫是脾、肺、腎三臟的疾病。因為水是至陰的,所以它的根本在脾腎,水化成氣,所以它的表現是在肺,水最怕土,所以水的制約在脾。現在肺虛弱,氣就不能化為精華反而變成水;脾虛弱,土就不能制約水反而被水克制;腎虛弱,水就失去控制而亂走,水不按正常途徑運行,反而向上泛濫,所以傳到脾,肌肉就會浮腫,傳到肺,就會呼吸急促。分開來說,三臟各有各的職責,合起來說,就是因為陰氣太盛造成的危害,而疾病的根本都歸咎於腎。

腎是胃的關口,關口不通暢,水就會聚集在一起。然而關口為什麼不通暢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膀胱是州都的官員,儲藏著津液,氣化正常就能排泄出來。所謂的氣化,就是腎中的氣,也就是陰中的火。如果陰中沒有陽,氣就不能化,所以水道不通暢,水就會溢出而形成腫脹。所以說,治療腫脹,必須先治水,治療水,必須先治氣。如果氣不能化,水就一定不能順利排泄。

只有下焦的真氣運行正常,才能傳化,只有下焦的真水各就各位,才能分清。尋求古人的治療方法,只有加減腎氣湯,才是真正對症的藥方。(張景岳)

人的臟腑,以脾胃為最重要。因為人吃的食物,都進入胃,再由脾來運化,就像大地上的土壤一樣。然而,脾胃能不能運化食物,實際上取決於水、火二氣,不是單單靠脾土就能做到的。火氣太盛,脾胃就會乾燥,水氣太盛,脾胃就會濕潤,都不能運化食物,就會產生各種疾病。水腫這個病症,就是因為水氣太盛而火氣不能化解它。火氣衰弱就不能化水,所以水進入脾胃,就會滲入血脈骨肉,血液也會變成水,產生腫脹,這都是自然的道理。先引導排除水,讓水氣減少,然後再補充火氣,使二氣平和,病就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