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15)
卷八·雜證匯參 (15)
1. 腫脹
皮厚色蒼,四肢削瘦,胸腹痞滿,自上而下者,多屬氣。皮薄色嫩,腫有分界,自下而上者,多屬水。又按之不成凹而即起者氣也;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濕也。(《醫學入門》)
按:水腫有痰阻、食積、血瘀,致清不升,濁不降而成者;有濕熱相生,隧道阻塞而成者;有燥熱沖激,秘結不通而成者,證屬有餘。有服寒涼傷飲食,中氣虛衰而成者;有大病後,正氣衰憊而成者;有小便不利,水液妄行,脾莫能制而成者,證屬不足。宜分別治之。(《醫方集解》)
腎氣壯,則水還於腎;腎氣虛,則水散於皮。(華元化)
《經》云:熱勝則腫者,蓋四肢為諸陽之本,陽結於外,不得行於陰,則邪熱鬱於四肢,故為腫也。況邪在六腑,則陽脈不和,陽脈不和,則氣留之,以其氣留,故而為腫。(《聖濟總錄》)
《內經》四維相代,陽氣乃竭二句。按王太僕注,四維為血肉筋骨。吳鶴皋注,四維為血脈筋骨。以是四者,維持一身,以注維字之義。馬元臺以血脈筋骨四字未妥,因注四維為四肢。汪訒庵以王、馬二注,俱於代字無著,因注四維為四時。諸說不一,竊思四維之見素問者屢矣,《氣交變大論》曰:歲土不及,四維有埃云潤澤之化。《五常政大論》曰:其眚四維。
故王注以四維為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之位,馬元臺、吳鶴皋注此二篇之四維,亦俱宗王注四隅方位,而說是四維當作四隅解。四維相代,當作人身之四隅解。蓋言腫之起於前、後、左、右者,自此至彼,一身盡腫,陽氣乃壞極而無存矣。四隅盡腫者,即臍突,背平,缺盆平,足心平之類。
丹溪以此二句為衍文,此求其說,而不得從而為之辭,亦不知為不知之義也。(《吳醫匯講》)
病機之切於人身者,水火而已矣。水流濕,火就燥,水柔弱,火猛烈,水泛溢於表裡,火遊行於三焦,拯溺救焚,可無具以應之乎?《經》謂二陽結,謂之消。三陰結,謂之水。三陰者,手足太陰脾肺二臟也。胃為水穀之海,水病莫不本之於胃,《經》乃以屬之脾肺者何耶?使足太陰脾足以轉輸水精於上,手太陰肺足以通調水道於下,海不揚波矣。
惟脾、肺二臟之氣,結而不行,後乃胃中之水日蓄,浸灌表裡,無所不到也,是則脾、肺之權,可不伸耶?然其權尤重於腎,腎者胃之關也,腎司開闔,腎氣從陽則開,陽太盛則關門大開,水直下而為消。腎氣從陰則闔,陰太盛則關門常闔,水不通而為腫。《經》又以腎本肺標,相輸俱受為言,然則水病以脾肺腎為三綱矣。
於中節目,尤難辨晰。《金匱》分五水之名,及五臟表裡主病,徹底言之,後世漫不加察,其治水輒宗霸術,不能行所無事,可謂智乎!然水在心之部,則鬱心火炳明之化;水在肝之部,則鬱肝木發生之化;水在肺之部,則孤陽竭於外,其魄獨居;水在脾之部,則陰竭於內,而穀精不布;水在腎之部,不但諸陽退伏,即從陽之陰,亦且退伏,孤陰獨居於下而隔絕也。故胃中之水,惟恐其有火,有火乃屬消渴,末傳中滿之不救。
白話文:
皮膚變得厚實,顏色呈現蒼白,四肢卻消瘦,胸部和腹部感到脹滿,這種腫脹如果是從上往下發展的,多半是氣的問題。如果皮膚薄嫩,顏色也較淺,腫脹有明顯的邊界,並且是從下往上發展的,多半是水的問題。另外,按壓腫脹處,如果按下去很快就恢復原狀,就是氣引起的;如果按下去會凹陷,並且不會馬上恢復,就是濕引起的。(出自《醫學入門》)
補充說明:水腫的形成,有可能是因為痰阻、食物堆積、血液循環不暢,導致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;也有可能是因為濕熱相互產生,阻塞了體內通道;還有可能是燥熱過盛,導致體內不通暢。這些情況都屬於身體有餘。另外,也有可能是因為服用了寒涼藥物,損傷了脾胃功能,導致中氣虛弱;或是大病之後,身體正氣衰弱;又或是小便不順暢,導致水分亂流,脾臟無法控制。這些情況都屬於身體不足。應該針對不同的情況,分別進行治療。(出自《醫方集解》)
腎氣強壯,水分就能回到腎臟;腎氣虛弱,水分就會散佈到皮膚。(出自華元化)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熱盛就會導致腫脹。」這是因為四肢是陽氣匯集的地方,陽氣被鬱結在體表,無法進入體內,邪熱就鬱積在四肢,所以會出現腫脹。而且,當邪氣在六腑時,陽脈就會不調和,陽脈不調和,氣就容易停滯,氣停滯就會導致腫脹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
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「四維相代,陽氣乃竭」這兩句話。有人注釋「四維」指的是血、肉、筋、骨;有人認為是血脈、筋、骨。但有人覺得這些解釋都不妥當,認為「四維」應該是指四肢。還有人認為「四維」是指四季。各種說法都不一致。我認為《黃帝內經》中多次提到「四維」,例如「歲土不及,四維有埃雲潤澤之化」、「其眚四維」這些句子,都顯示「四維」並非指四肢或四季。
所以,有人認為「四維」指的是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這四個方位,並且認為這兩句的「四維」應該解釋為四隅(四個角落)。因此,「四維相代」應該解釋為人體的四個角落都出現腫脹。意思是說,當腫脹從身體的前、後、左、右四個方向蔓延,全身都腫起來的時候,就表示陽氣已經完全衰竭了。全身腫脹,就像肚臍突出、背部平坦、鎖骨窩平坦、腳心平坦等情況。
丹溪認為這兩句話是多餘的,想解釋卻又說不出道理,只好說不知道,這也是一種誠實的態度吧。(出自《吳醫匯講》)
對於人體來說,最重要的病機就是水和火的問題。水往低處流,火往乾燥的地方去。水性柔弱,火性猛烈。水如果泛濫就會影響身體內外,火如果過旺就會在三焦遊走。所以必須有應對的方法來救治,就像救溺和救火一樣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二陽結,就叫做消渴。」「三陰結,就叫做水腫。」三陰指的是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。胃是水穀之海,水病大多是從胃開始的,但是《黃帝內經》卻把水病歸咎於脾肺,這是為什麼呢?如果足太陰脾經能把水中的精華輸送到上面,手太陰肺經能把水液疏通到下面,那麼水患自然就會平息。
之所以會出現水腫,是因為脾肺二臟的氣機阻塞,無法正常運行,導致胃中的水積存起來,逐漸滲透到身體內外,無處不在。這就說明了脾肺的重要性。然而,腎的重要性更為重要,腎是胃的關口。腎掌管著開合的功能,腎氣偏陽時會開,陽氣太過旺盛,關口就會大開,水會直接往下流,導致消渴。腎氣偏陰時會關,陰氣太過旺盛,關口就會常常關閉,水無法正常流通,就會導致水腫。《黃帝內經》也說腎是肺的根本,腎和肺是相互影響的,所以水病應該從脾、肺、腎三個方面來考慮。
在治療的過程中,最難辨別的就是其中的細微差別。《金匱要略》詳細區分了五種水腫的名稱,以及五臟表裡所對應的疾病。後人卻沒有仔細研究,反而常常用霸道的方法來治療水腫,沒有考慮到具體情況,這實在是太不明智了。
水如果影響到心,會導致心火鬱結而發光;水如果影響到肝,會導致肝木鬱結而無法生發;水如果影響到肺,會導致陽氣在體外衰竭,而肺魄獨自存在;水如果影響到脾,會導致陰氣在體內衰竭,而穀物精華無法正常輸佈;水如果影響到腎,不但會使身體的陽氣衰退,就連陰氣也會跟著衰退,只剩下陰氣獨自存在,與其他部位隔絕。所以,胃中的水,最怕的就是有火,如果有火就屬於消渴症,到了後期就會發展成無法治癒的腹部脹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