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雜證匯參 (14)

1. 腫脹

脹滿之病,每見用克伐傷損脾腎,證變泄瀉喘促而不可救,往往用《金匱》腎氣丸,轉危為安,妙在桂、附補脾之母。張三錫加參、術,活人殊眾。(薛立齋)

中滿之病,原於腎中之火氣虛,不能行水,宜八味丸以補腎中之火,則三焦有所稟受,腎氣不虛而能行水矣。若純是脾虛之證,既以參耆四君為主,亦須用八味丸兼補命火。蓋脾土非命火不能生,此虛則補母之義也。又有一等純是陰虛,三焦衝脈之火,同逆而上,水從火溢,上積於肺而為嗽,甚則為喘呼不得臥,散聚於陰絡而為腫,隨五臟之虛,入而聚之則為脹。皆相火泛溢其水而生病也,以六味湯加麥冬、五味,服之有驗。

(趙養葵)

腫滿有寒水侮土者,其腫必先由頭面四肢起,然後及於腹中,此證可以補中益氣湯,吞《金匱》加減腎氣丸。然當治之於早,不然水勢沖決,土崩岸敗,無濟於事。(《己任編》)

水腫

師曰:病有風水,有皮水,有正水,有石水,有黃汗。○風水。其脈自浮,外證骨節疼痛,惡風。○皮水,其脈亦浮,外證浮腫,按之沒指,不惡風,真腹如鼓,不渴,當發其汗。○正水,其脈沉遲,外證自喘。○石水,其脈自沉,外證腹滿,不喘。○黃汗,其脈沉遲,身發熱,胸滿,四肢頭面腫,久不愈,必致癰膿。

○心水者,其身重而少氣,不得臥,煩而躁,其人陰腫。○肝水者,其腹大,不能自轉側,脅下腹痛,時時津液微生,小便續通。○肺水者,其身腫,小便難,時時鴨溏。○脾水者,其腹大,四肢苦重,津液不生,但苦少氣,小便難。○腎水者,其腹大,臍腫,腰痛,不得溺,陰下濕如牛鼻上汗,其足逆冷,而反瘦。

○諸有水者,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;腰以上腫,當發汗,乃愈。○問曰:病有血分、水分,何也?師曰:經水前斷,後病水,名曰血分,此病難治。先病水,後經水斷,名曰水分,此病易治。何以故?去其水,其經自下。○風水,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者,防己黃耆湯主之。○風水,惡風,一身悉腫,脈浮,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熱,越婢湯主之。

○皮水為病,四肢腫,水氣在皮膚中,四肢聶聶動者,防己茯苓湯主之。○里水,越婢加朮湯主之,甘草麻黃湯亦主之。○問曰:黃汗之為病,身體腫,發熱,汗出而渴,狀如風水,汗沾衣,色正黃,如櫱汁,脈自沉,何從得之?師曰:以汗出入水中浴,水從汗孔入得之,宜耆芍桂酒湯主之。(《金匱》)

按:其人陰腫四字,當在腎水條內,錯簡在此,當移之。○面反瘦之下,當補上條其人陰腫四字。○里水之「里」字,當是「皮」字。豈有里水,而用麻黃之理?當改之。(《醫宗金鑑》)

風腫者,皮粗,麻木不仁,走注疼痛是也。氣腫者,皮厚,四肢瘦削,腹脅脹膨是也。血腫者,皮間有血縷赤痕是也。婦人懷妊,有氣遏水道而腫者,飲食無阻,既產自消,所謂子腫是也。(朱丹溪)

白話文:

腫脹

有些脹滿的病症,常常因為使用過於強烈的藥物來攻伐,反而損傷了脾和腎,導致病情轉變為腹瀉、喘促,最終難以救治。這種情況下,使用《金匱要略》裡的腎氣丸,往往可以讓病情轉危為安,關鍵在於腎氣丸中的桂枝和附子能夠補益脾的母臟—腎。張三錫在此基礎上加用人參和白朮,救活了很多人。

中焦脹滿的病症,原因在於腎中的火氣虛弱,無法推動水液運行。應該用八味丸來補腎中的火氣,這樣三焦才能得到能量支持,腎氣不虛,就能夠正常運行水液。如果單純是脾虛的症狀,主要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這四君子湯來治療,同時也要用八味丸來輔助補益命門之火。因為脾土需要依靠命門之火才能生發,這是「虛則補其母」的道理。另外,還有一種情況是純粹的陰虛,導致三焦和衝脈的火氣一起上逆,水液隨著火氣而外溢,積聚在肺部就會引起咳嗽,嚴重時會喘息、無法平躺。水液分散在陰經絡脈中就會形成腫脹,隨著五臟的虛損,水液會聚集在不同的地方,形成脹滿。這些都是相火過於旺盛,導致水液失常而引起的疾病,可以用六味湯加麥冬、五味子來治療,效果很好。

腫脹滿的病症,有些是因為寒水侵犯脾土所致。這種腫脹通常先從頭面和四肢開始,然後蔓延到腹部。這種情況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同時配合《金匱要略》加減的腎氣丸來治療。但必須及早治療,否則水勢一旦衝破堤防,導致脾土崩潰,就難以挽救了。

水腫

醫書上說:水腫這種病,有風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、黃汗等不同類型。

  • 風水:脈象浮,身體外部有骨節疼痛,怕風。
  • 皮水:脈象也浮,身體外部有浮腫,按下去會出現凹陷,但不怕風,肚子像鼓一樣脹大,但不口渴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
  • 正水:脈象沉而遲緩,身體外部有喘息的症狀。
  • 石水:脈象沉,身體外部腹部脹滿,但不喘。
  • 黃汗:脈象沉而遲緩,身體發熱,胸部脹滿,四肢和頭面腫脹,如果長時間不痊癒,就會導致癰瘡化膿。

心水:身體沉重,氣短,無法平躺,煩躁不安,陰部會腫脹。 肝水:腹部脹大,無法自行翻身,脅肋和腹部疼痛,有時會產生少量口水,小便還算通暢。 肺水:身體腫脹,小便困難,有時會像鴨子拉稀一樣的腹瀉。 脾水:腹部脹大,四肢沉重,無法產生口水,只是氣短,小便困難。 腎水:腹部脹大,肚臍腫脹,腰部疼痛,小便不出來,陰囊潮濕像牛鼻子上的汗水一樣,腳部冰涼,但身體反而消瘦。

凡是出現水腫的,如果腫脹在腰部以下,就應該利小便;如果腫脹在腰部以上,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,才能痊癒。有人問:疾病有血分和水分之分,是什麼意思?醫書回答說:如果月經先停止,然後才發生水腫,就叫做血分病,這種病難以治療。如果先發生水腫,然後月經才停止,就叫做水分病,這種病容易治療。為什麼呢?因為把水排出去後,月經自然就會來了。

  • 風水:脈象浮,身體沉重,出汗且怕風的,用防己黃耆湯治療。
  • 風水:怕風,全身都腫脹,脈象浮,不口渴,持續出汗,沒有明顯發熱,用越婢湯治療。
  • 皮水:四肢腫脹,水氣停留在皮膚之中,四肢有跳動感的,用防己茯苓湯治療。
  • 裏水:用越婢加白朮湯治療,也可以用甘草麻黃湯治療。 有人問:黃汗這種病,身體腫脹,發熱,出汗且口渴,症狀和風水很像,汗液沾到衣服上,顏色是正黃色,像櫱汁一樣,脈象沉,這是怎麼回事?醫書回答說:因為出汗後又到水中洗澡,水從汗孔進入體內引起的,應該用耆芍桂酒湯治療。

注意:原文「其人陰腫」這四個字,應該放在腎水的條目裡,這裡放錯了,應該移過去。而且,在「面反瘦」的下面,應該補上「其人陰腫」這四個字。另外,「裏水」的「裏」字,應該是「皮」字。哪有裏水還用麻黃的道理?應該修改。

風腫:皮膚粗糙,麻木不仁,腫痛會到處遊走。氣腫:皮膚厚實,四肢消瘦,腹部和脅肋脹滿。血腫:皮膚之間有紅色血絲痕跡。婦女懷孕時,有因為氣機阻礙水道而引起腫脹的,飲食不受影響,產後就會自行消退,這就是所謂的子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