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20)
卷八·雜證匯參 (20)
1. 腫脹
一醫云:此真氣大虛,非大補不可,愈補愈脹,頓死。由是觀之,治斯病者,清、補當適其宜,不可執一。所謂氣虛者補氣,血虛者補血,食積者消積,挾痰者消痰,挾熱者清熱,因外寒鬱其熱而脹者散其寒,因大怒郁其氣而脹者散其氣,蓄血而脹者行其血,實者消之、下之,虛者溫之,補之,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。(《諸證析疑》)
處吾腹者,凡中氣、穀氣、胃氣、脾氣等,皆真氣也。真氣能升能降,在吾腹中,只作轆轤,必不作鼓。一旦以真氣所駐之地,盡為邪氣所著,自此而四海閉塞,三焦不瀉,陰陽氣道不通,盈中廓外,只見鼓不見轆轤。所以然者,邪氣實故也。實為何物?氣也、水也、瘀也、蟲也,四者有一,已屬難容,況有一便能樹黨,腹中有此,何啻四凶。《經》曰:中滿者,瀉之於內。
蓋非幽門外無以安置之故,直以瀉之一法,為放流誅殛之地也。(程郊倩)
脹病與水病,非兩病也。水氣積而不行,必至於脹。脹病亦不外水裹、氣結、血凝,而以治水諸法施之,百無一愈,請一比類為後學商之。仲景謂水病氣分,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。
然則脹病豈無血分腹中堅大如盤者乎?多血少氣,豈無左脅堅大如盤者乎?多氣少血,豈無右脅堅大如盤者乎?故不病之人,凡有癥瘕積塊痞塊,即是脹病之根,日積月累,腹大如箕,腹大如甕,是名單腹脹,不似水氣散於皮膚面目四肢也。胸中空曠,氣食尚可從旁轆轉,腹中大小腸膀胱逼處,瘀濁佔據,水不下趨,而泛溢無不至矣。《內經》明脹病之旨而無其治。
仲景於氣分心下堅大如盤者,兩出其方:一治陰氣結於心下,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;一治陽氣結於心下,用枳朮湯。夫胸中陽位,尚分陽氣、陰氣而異其治,況腹中至陰之處,而可不從陰獨治之乎?陰氣包裹陰血,陰氣不散,陰血且不露,可驅其血乎?舍雄入九軍單刀取勝之附子,更有何藥可散其陰氣,破其堅壘乎?○從來腫病,遍身頭面俱腫,尚易治。若只單單腹腫,則為難治,此其間有所以然之故,不可不辨。
盡傳世諸方,皆是悍毒攻劫之法,傷耗元氣,虧損脾胃,縱取效於一時,倘至復腫,則更無法可療,此其一也。且遍身俱腫者,五臟六腑各有見證,故瀉肝、瀉肺、瀉膀胱、瀉大小腸之藥,間有取效之時。而單單腹腫,則中州之地久窒,其四運之軸,清者不升,濁者不降,互相結聚,牢不可破,實因脾氣之衰所致,而瀉脾之藥,尚敢漫用乎?此又其一也。
且腫病之可瀉者,但可施之西北壯盛,及田野農夫之流,豈膏粱老少之所能受?設謂腫病為大滿大實,必從乎瀉,則病後腫與產後腫將亦瀉之耶?此又其一也。且古方原載腫病有五不治:唇黑傷肝,缺盆平傷心,臍出傷脾,背平傷肺,足底平傷腎,此五者不可治也。是其立方之意,皆非為不可治之證而設。
白話文:
一位醫生說:「這種情況是真氣大虛,必須大補才行。」但越補反而越脹,結果立刻就死了。從這個例子來看,治療這種病,清熱和補益必須適當,不能只用一種方法。所謂氣虛就補氣,血虛就補血,有食積就消食積,有痰就化痰,有熱就清熱,因外寒導致熱鬱而脹的就散寒,因大怒導致氣鬱而脹的就疏氣,有瘀血導致脹的就行血,實證就消導、攻下,虛證就溫補。治療上稍有差池,結果就會大相逕庭。
我們腹部中的中氣、穀氣、胃氣、脾氣等,都是真氣。真氣能夠上升也能下降,在腹中就像轆轤一樣運轉,絕對不會像鼓一樣脹起。一旦真氣所在的地方都被邪氣侵佔,就會導致四方閉塞,三焦不通暢,陰陽氣道不通,腹部充滿而膨脹,只見鼓脹而不見轆轤運轉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邪氣太盛。所謂的實是什麼呢?是氣、水、瘀血、蟲,這四者只要有一樣,就已經很難處理,何況一種存在,往往會引發其他問題,腹部有這些,簡直就像四個兇惡的敵人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腹中脹滿的,要從內部攻瀉。」
這是因為,不疏通幽門就無法安置(病邪),必須用攻瀉的方法,才能達到清除病邪的目的。(程郊倩)
脹病和水腫病,並不是兩種病。水氣積聚不行,一定會導致腹脹。脹病也離不開水濕包裹、氣機鬱結、血瘀凝滯,如果只用治療水腫的方法,通常都不會有效,我來類比一下,給後學者參考。張仲景認為水病在氣分,會導致心下部位堅硬如盤,邊緣像旋轉的杯子,這是水飲所造成的。
那麼,難道脹病就沒有血分導致腹中堅硬如盤的嗎?多血少氣,難道沒有左脅堅硬如盤的嗎?多氣少血,難道沒有右脅堅硬如盤的嗎?所以,沒生病的人,凡是有癥瘕、積塊、痞塊,就是脹病的根源,日子久了就會腹大如箕,腹大如甕,這就是單腹脹,不像水氣散於皮膚、面目、四肢。胸腔空曠,氣和食物還可以從旁邊轉動,而腹部大小腸、膀胱被壓迫,瘀濁佔據,水液無法正常下行,就會氾濫而無處不在。《內經》闡明了脹病的道理,但沒有具體治療方法。
張仲景對於氣分導致心下部位堅硬如盤的,開了兩個方子:一個治療陰氣結於心下的,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;一個治療陽氣結於心下的,用枳朮湯。胸中是陽位,尚且要區分陽氣和陰氣來治療,何況腹部是極陰的地方,怎麼能只從陰來治療呢?陰氣包裹陰血,陰氣不散,陰血就無法顯露,又如何能驅逐血瘀呢?捨棄能像勇士衝鋒陷陣、單刀取勝的附子,還有什麼藥能散開陰氣,攻破堅壘呢?通常來說,全身包括頭面都腫脹,還比較容易治療。如果只是單單腹部腫脹,就非常難治,這裡面是有原因的,必須弄清楚。
現在流傳下來的許多方子,都是用強烈攻伐的藥物,會損傷耗損元氣,損害脾胃,即使一時有效,如果再次復發,就更沒辦法治療了,這是原因之一。而且全身都腫脹的,五臟六腑各有不同的表現,所以瀉肝、瀉肺、瀉膀胱、瀉大小腸的藥物,有時還能有效。但是單純腹部腫脹,是中焦的氣機長期阻塞,四處運化的樞紐阻塞,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,相互結聚,牢不可破,這實際上是由於脾氣衰弱引起的,怎麼還敢隨便用瀉脾的藥呢?這也是原因之一。
而且腫脹病中可以用攻瀉方法的,只能用在西北地區體格健壯的人,或是田野的農夫,哪是那些生活富裕、體弱的老人孩子可以承受的?如果說腫脹病是大實大滿,必須用攻瀉的方法,那麼,病後腫脹和產後腫脹,也要用攻瀉的方法嗎?這也是原因之一。而且古代的醫書中記載,腫脹病有五種無法治療的情況:嘴唇發黑是傷了肝,鎖骨凹陷平坦是傷了心,肚臍突出是傷了脾,背部平坦是傷了肺,腳底平坦是傷了腎,這五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。這些方子的意圖,都不是為不可治癒的疾病而設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