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雜證匯參 (21)

1. 腫脹

後人不察概從攻瀉者何耶?惟理脾一法,雖五臟見不治之證,而能治者尚多,此又其一也。所以凡用劫奪之藥者,其始非不遽消,其後攻之不消矣,其後再攻之如鐵石矣。不知者見之,方謂何物邪氣若此之盛,自明者觀之,不過為猛藥所攻。即以此身之元氣,轉與此身為難首,實有驅良民為寇之比,所謂赤子盜兵弄於潢池。

明乎此,則有培養一法,補益元氣是也。招納一法,升舉陽氣是也。解散一法,開鬼門潔淨府是也。三法俱不言瀉,而瀉在其中矣。○治氣之原有三:一曰肺氣,肺氣清,則周身之氣肅然下行也;一曰胃氣,胃氣和,則胸中之氣亦易下行也;一曰膀胱之氣,膀胱之氣旺,則能吸引胸中之氣下行也。《經》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

又云:上焦如霧,言其氣之氤氳如霧也。又云:膻中者,臣使之官。言其能分布胸中之氣而下傳也。夫膻中者,與上焦胸膈同位,膀胱位於腹內,膀胱之氣化,則空洞善容,而膻中之氣得以下運。

若膀胱之氣不化,則腹已先脹,膻中之氣安能下達耶?然欲膀胱之氣化,其權在於保腎,腎以膀胱為腑也,腎氣動必先注於膀胱,屢動不已,膀胱脹滿,勢必逆奔於胸膈,其窒塞之狀,不可名言。治法補腎水而致充足,則精氣深藏,而膀胱之氣脹自消。補膀胱而令氣旺,則腎邪不蓄,而輸化之機自裕。

所以然者,以腎不補則不能藏,膀胱不補則不能瀉。(喻嘉言)

脹滿之疾,穀食不消,小便不利,腹脹而光,空空如鼓,俗謂鼓脹,不察其致疾之由也。《經》曰:脹取三陽,三陽者足太陽寒水膀胱經也。又曰:下焦溢為水。又曰:膀胱者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。可見小便之不利,由於下焦虛寒,以致濕氣壅遏於膚里膜外之間,不得發越,是腫滿之疾,起於下元虛寒也。

若非溫補下元,則小便何能獨利?且夫人之胃如釜甑焉,釜底火旺,則熱氣熏蒸,甑炊易熟。若徒有水而無火,則無氣上升,物何由熟?即此可例觀矣。故治脹滿者,先宜溫補下元,使火盛而濕氣蒸發,胃中溫暖,穀氣易化,則滿可寬。夫清升則濁自降,濁降則為小便也,小便利,脹有不消乎?《經》謂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。

今醫一遇此病,咸稱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,輒用通利之劑,然服之愈多,腫脹愈急,將見下元益虛,真氣益弱,死期且至,安望療乎?(孫一奎)

腹脹屬寒者多,屬熱者少,故治脹每用辛溫散氣之藥多效。即使濕熱作脹,亦必賴辛溫以散氣,氣散則脹滿亦寬。惟有火盛陰虛,熱乘血分者,其腹雖脹而不甚大,按之益堅,小便黃赤,大便秘澀,其脈數實細小,不可誤作濕、食治。蓋消導則陰愈傷,去濕則津愈涸,宜用苦寒之藥,如當歸龍薈丸加胡連之屬。(張三錫)

白話文:

後人不明白,都用攻下、瀉的藥來治療,這是為什麼呢?其實只要調理脾胃就對了。即使五臟出現難治的疾病,但只要調理脾胃,還是有很多可以治好的,這就是原因之一。那些使用強烈瀉藥的,剛開始可能覺得有效,但之後就沒用了,再用更強的藥也像石頭一樣沒反應。不明白的人看到這種情況,會認為是邪氣太強盛,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,這只是因為用猛藥攻伐導致的。這等於用身體的元氣來對抗自己,就像驅趕良民變成盜賊一樣,是自亂陣腳。

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知道應該用培養的方法,也就是補益元氣;用招納的方法,也就是升舉陽氣;用解散的方法,也就是開啟皮膚毛孔和清理腸道。這三種方法都不直接說用瀉,但其實瀉的作用已經包含在其中了。治療氣的根本有三個:一是肺氣,肺氣清暢,全身的氣就能順利向下運行;二是胃氣,胃氣調和,胸中的氣也容易下降;三是膀胱之氣,膀胱之氣旺盛,就能吸引胸中的氣向下運行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膀胱是州都之官,儲藏津液,氣化就能排出。」

又說:「上焦像霧一樣」,是形容氣像霧一樣瀰漫。又說:「膻中是臣使之官」,是說它能把胸中的氣分布並向下傳送。膻中和上焦胸膈處於相同位置,而膀胱位於腹內,膀胱的氣化功能正常,就能像空洞一樣容易容納,這樣膻中的氣才能向下運行。

如果膀胱的氣化功能不正常,腹部就會先脹起來,膻中的氣又怎麼能順利下達呢?想要膀胱的氣化正常,關鍵在於保護腎,因為腎以膀胱為下屬。腎氣發動必然先注入膀胱,如果頻繁發動,膀胱就會脹滿,最終會逆流衝向胸膈,造成窒塞的狀況,難以言表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補腎水,使腎精充足,這樣精氣深藏,膀胱的脹氣自然會消退。補益膀胱使氣旺盛,腎中的邪氣就不會積蓄,輸布轉化的功能也會寬裕。

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腎不補就不能藏,膀胱不補就不能瀉。(喻嘉言)

腹脹滿這種病,是因為食物不能消化,小便不順暢,腹部脹大而發亮,像鼓一樣空空作響,俗稱鼓脹,這是因為沒有了解病因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脹要從三陽來治」,三陽指的是足太陽寒水膀胱經。又說:「下焦水液外溢為水腫」,還說「膀胱是州都之官,儲藏津液,氣化就能排出。」可見小便不順利,是由於下焦虛寒,導致濕氣壅堵在皮膚肌肉之間,不能發散出去,所以腫脹的病,是從下元虛寒開始的。

如果不溫補下元,小便怎麼能順利排出呢?人的胃就像一個鍋子,如果鍋底的火旺盛,熱氣就會蒸騰,鍋裡的食物就容易煮熟。如果只有水而沒有火,就沒有氣上升,食物又怎麼能煮熟呢?道理是一樣的。所以治療腹脹滿,應該先溫補下元,使火旺盛,濕氣蒸發,胃中溫暖,食物容易消化,脹滿就能緩解。清氣上升濁氣自然下降,濁氣下降就會變成小便,小便順暢,脹滿自然會消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地氣上升為雲,天氣下降為雨。」

現在的醫生,一遇到這種病,都認為是濕邪導致的腫脹,都歸咎於脾,就用通利小便的藥,但吃得越多,腫脹反而越嚴重,這將導致下元更加虛弱,真氣更加衰竭,離死期也不遠了,還談什麼治療呢?(孫一奎)

腹脹多屬於寒證,屬於熱證的比較少,所以治療腹脹,多用辛溫散氣的藥,大多有效。即使是濕熱引起的腹脹,也必須依靠辛溫的藥來散氣,氣散了,脹滿也就緩解了。只有火盛陰虛,熱邪進入血分的,腹部雖然脹但不算很大,按下去更硬,小便黃赤,大便乾燥,脈搏快而有力但很細小,不能誤診為濕證、食積。因為消導會更加損傷陰液,去除濕邪會更加耗竭津液,應該用苦寒的藥,比如當歸龍薈丸加上黃連等。(張三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