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22)
卷八·雜證匯參 (22)
1. 腫脹
虛寒脹病而用溫補,閱古人調劑必是通法。蓋通陽則濁陰不聚,守補恐中焦易鈍。(《臨證指南》)
脹滿悉屬脾虛,運化不及,濁氣填塞所致。初起宜以消化舒郁為先,勢甚便澀者微利之,弱人患久及一切病後,當以參、術培補脾氣,佐以厚朴、木香、黃連之類。王道無近功,須數十服,漸可取效,常見用霸藥一瀉即消,復起而死,悲哉!(張旰江)
單腹脹,乃脾虛之甚,必用大劑參、術,佐以陳皮、茯苓、蒼朮、厚朴之類。或曰腹已脹矣,反用參、術何耶?曰:此《內經》塞因塞用之法。正氣虛而不能運行,濁氣滯塞於中,故生䐜脹。今扶助正氣使之健運,邪無所留,而脹自消矣。(朱丹溪)
凡胸前作脹痛者,皆陽氣不達於胸,陰氣填塞故也。蓋陽則輕鬆,陰則凝滯。○瘧後變中滿者,是藥傷中氣,邪從半表而入里也。調理得法,腹脹漸消,寒熱復作,中氣既旺,邪無所容,復從里而散於表。(周慎齋)
假脹者,凡人中氣充足,健運不息,何有脹滿之虞?若胃虛不能納食,則生虛飽。脾虛不能化谷,則生倒飽。更有下元虛極無根,脫氣上乘胸次。蓋腎主納氣,肺主出氣。腎虛不能俱藏,則氣出而不納,肺雖司出,氣奔太迫,有出無歸,肺亦脹滿。是以胸膈之間脹悶難狀,甚有攻刺衝心,大痛欲絕,此惟以補為消,法從塞因塞用。
心脾不足者,大補心脾,使中氣運行則快。腎經虛寒者,溫補下元,使真氣封藏乃安。倘不如此,一味消克順氣,益令虛氣無依,上攻喘促而死。夫氣病用氣藥而不效者,緣氣之散者無以收也。(《見聞錄》)
腹脹氣不轉者,藥中須加厚朴以破滯氣。腹中夯悶者,此非脹滿,乃氣散而不收,藥中須加芍藥以收之。是知氣結而脹宜瀉,氣散而脹宜收。(李東垣)
蠱脹
脹有鼓蠱之別,鼓者中空無物,即氣虛中滿之候也;蠱者中實有物,非蟲即血也。(程鍾齡)
蠱脹不論氣、血、水、痰,總必自開一字,如寇賊蟠據,必依山傍險,方可久聚。(喻嘉言)
腫蠱二證,本不相同,用藥亦甚懸遠。腫脹者,因有積食,有濕熱,有稠痰阻滯中宮,以致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,營衛不得疏暢,水道不得通利,氣遂妄行不循故道,水亦妄行不得成溺,氣水相搏,腫脹自此而生。然脾胃元陽猶未衰憊,元氣猶能旁通四達,苟祛其食積,清其濕熱,消其痰氣,內邪一行,外腫隨徹,而效之臻也捷矣。
至若蠱脹,先因脾氣傷損,久漸衰憊,胃雖少納,脾不運化,兼有積熱流注於脾胃,橫行於中焦,正衰邪旺,清濁不分,遂成脹滿。此陽氣為邪氣所遏,不得周流一身,而邪氣單攻肚腹,脹極臍突,青筋暴起,糞滑溺赤,喘急食阻。斯時將補脾之正氣歟,正未受益,邪熱愈熾,而脹猶故。
白話文:
腫脹
虛寒引起的腹脹,要用溫補的方法,參考古人的調養方法,一定是通用的原則。因為疏通陽氣,才能使混濁的陰氣不聚集,只守著補,恐怕會讓脾胃功能變得遲鈍。《臨證指南》
腹脹滿的情況,多半是脾虛造成的,因為脾的運化功能不足,導致混濁的氣體堵塞。剛開始的時候,應該先以幫助消化、疏解鬱悶為主;如果腹脹很嚴重,大便不通暢,可以稍微用些通便的藥。身體虛弱、久病或者大病初癒的人,應該用人參、白朮等藥材來補養脾氣,再佐以厚朴、木香、黃連等藥材。這個治療方法不能急於求成,需要服用幾十帖藥,才能逐漸見效。常見有人用猛藥來瀉,雖然一時消除了腹脹,但很快又復發甚至死亡,真是可悲啊! (張旰江)
單純的腹部脹大,是脾虛非常嚴重的表現,必須用大量的人參、白朮,再佐以陳皮、茯苓、蒼朮、厚朴等藥材。有人會問,肚子都已經脹了,反而用人參、白朮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“塞因塞用”的方法。因為正氣虛弱,不能運行,混濁的氣體才會滯留在體內,導致腹脹。現在扶助正氣,使它恢復正常的運行功能,邪氣就沒有地方可以停留,腹脹自然就消除了。(朱丹溪)
凡是胸前感覺脹痛的,都是陽氣不能到達胸部,陰氣堵塞造成的。因為陽氣的特性是輕鬆,陰氣的特性是凝滯。如果在瘧疾之後出現腹部脹滿,是因為藥物損傷了中氣,邪氣從半表進入了體內。如果調理得當,腹脹會逐漸消失,寒熱症狀會再次出現,等到中氣旺盛之後,邪氣就沒有地方可以停留,會再次從體內散發到體表。(周慎齋)
假性腹脹,如果一個人的中氣充足,身體的運化功能正常,怎麼會有腹脹的情況呢?如果胃虛弱不能夠容納食物,就會產生虛飽的感覺。如果脾虛弱不能夠消化食物,就會產生倒飽的感覺。更有的情況是,腎的元氣虛弱到極點,沒有根基,虛弱的氣體會向上跑到胸部。因為腎主導納氣,肺主導呼氣。如果腎虛弱不能夠收藏氣體,那麼氣體就會只出不進。肺雖然主導呼氣,但是氣體奔騰太過急迫,有出無回,肺也會脹滿。因此,胸膈之間會感覺到脹悶難受,嚴重的情況下會感到刺痛,甚至衝到心臟,疼痛難忍。這時候,應該以補益的方法來消除腹脹,道理還是“塞因塞用”。
心脾不足的人,應該大補心脾,使中氣運行通暢。腎經虛寒的人,應該溫補下元,使真氣能夠封藏而安穩。如果不這樣做,只用消積導滯、順氣的方法,只會讓虛弱的氣體沒有依附,向上衝擊,引起喘息而死亡。用治療氣病的藥卻沒有效果,是因為氣散了而沒有方法將其收斂。(《見聞錄》)
腹脹氣體不能轉動,藥中需要加入厚朴來破除滯氣。腹中悶悶不樂,並不是脹滿,而是氣散了而不能收斂,藥中需要加入芍藥來收斂氣機。由此可知,氣結造成的腹脹應該用瀉的方法,氣散造成的腹脹應該用收的方法。(李東垣)
蠱脹
腹脹分為鼓脹和蠱脹兩種,鼓脹是腹部中空無物,是氣虛中滿的表現;蠱脹是腹部中有實質的東西,不是蟲子就是血。(程鍾齡)
蠱脹不論是氣、血、水、痰造成的,總會有一個開口的地方,就像強盜佔據地盤,一定要依山傍險,才能夠長久盤踞。(喻嘉言)
腫脹和蠱脹這兩種病症,本質上不同,用藥的方法也差別很大。腫脹是因為有食物積滯,有濕熱,或者有濃稠的痰阻礙在中焦,導致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,營衛之氣不能夠疏通暢達,水道也不能夠通利,氣體隨意妄行不循常規,水液也隨意妄行不能夠形成小便。氣和水相互搏擊,腫脹就由此產生。但是脾胃的陽氣還沒有衰敗,元氣還能夠旁通四達。如果能夠祛除食物積滯,清除濕熱,消除痰氣,體內的邪氣一被清除,外部的腫脹就會隨之消除,效果也來得很快。
至於蠱脹,起初是因為脾氣損傷,久而久之逐漸衰弱,胃雖然稍微進食,但是脾不能夠運化,再加上積熱流注在脾胃,橫行在中焦,正氣衰弱而邪氣旺盛,清氣濁氣不能夠分辨清楚,就形成了腹部脹滿。這是因為陽氣被邪氣阻礙,不能夠周流全身,而邪氣單獨攻擊肚子,脹得非常厲害,臍部突出,青筋暴露,大便稀溏,小便赤紅,喘息急促,吃不下東西。這個時候,想要補脾的正氣,卻得不到好的效果,邪熱反而更加熾盛,腹脹仍然沒有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