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八·雜證匯參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雜證匯參 (23)

1. 腫脹

將清熱以伐邪歟,邪未退位,正愈虛弱,而脹益增。將清補兼施歟,然益者未見,而損者愈損,雖有盧扁,法安施乎?故患此證者,或脾雖損而真氣猶存,無流連之邪熱,或腹雖脹而邪熱未熾,尚有可為之機,當主補元,稍兼消導,清肺次之,氣不運者行其氣,痰積滯者行其痰,中和調養,庶乎可救。(《諸證析疑》)

蠱脹,另是一證,不得混蠱為鼓,乃由脾胃濕熱積滯,或內傷瘀血而成。蓋人腹中之長蛔寸白,雖賴以消食,然多即為病,況如疰疳癆等蟲,為類不一,皆能使人心腹脹痛,治宜補脾健胃,兼用消導。或因跌僕閃挫,負重努力,致血瘀於內而成脹痛者,亦宜補脾健胃,兼用去瘀生新。

蓋蠱者,若蟲蝕蠱壞之義。而蠱與鼓之脈亦相反,蠱脈必實,鼓脈必虛。蠱與鼓之形更相異,蠱之脹,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,以其為蟲血之積而實也;鼓之脹,以手按其腹,凹而不起,以其為氣而虛也。(沈金鰲)

脈候

脈得諸沉者,當責有水,身體腫重水病,脈出者死。(《金匱》)

鼓脹病,得洪大脈,是陽病見陽脈,為易治。若得短澀脈,是陰病見陰脈,為難治。(《見聞錄》)

選案

一陶姓友,因患傷寒,為醫誤治,危在呼吸。予以大劑參、附、熟地挽回,愈後喜飲,忽病足股盡腫,脹及於腹,按之如鼓,堅而且硬,因前病中氣本傷,近病又因酒濕過度,非腎氣湯不可治。連進數服不效,計其前後病因,本屬脾腎大虛,今兼滲利,未免減去補力,悉去利藥,專用參、附理陰煎加白朮與服,三劑足脛漸消,二十劑腹脹盡退。

自後凡治全虛者,悉用此法,無一不效,可見妙法之中更有妙焉,顧在用者之何如耳,塞因塞用,斯其最也。○一鄰女適經藥鋪,見有曬巴豆,其父誤為松子仁,以一粒與食,嚼而味辣,即忙吐出,而已半粒下咽矣。少頃,大瀉十餘次,次日肚腹通身腫脹,絕口不食,或謂宜黃連、綠豆以解毒,四苓、五皮以利水。

予曰:大攻之後,豈非大虛,能再堪苦寒以敗脾否?況水瀉之後,尚有何水可利?單用獨參湯及溫胃飲以培脾氣,數劑復元如初。夫既大瀉,何以反脹若是?因知大虛大寒而致成腫脹者,類多如此。(張景岳)

一兒陰囊脹大,莖皮光腫如泡,醫為滲濕行氣不效。診脈濡緩,謂曰:脈緩無力,氣虛也。膀胱者,津液之腑,氣化出焉,氣虛無能化出,治宜升陽補氣,方用人參為君,耆、朮、茯苓為臣,牛膝、升麻、陳皮為佐,甘草梢為使,服之腫消皮皺而愈。(汪石山)

一人患水腫經月,頭面、腹背、四肢、陰囊無處不腫,腹見青筋,膚如熟李,脈息沉細,服健脾利水藥,小便反不利,予曰:利之不應,此風水也。《經》曰:汗出逢於風,內不得入,外不得出,客於元府,名曰風水。水之不利,實由於風,風去水自行矣。為制加味蔥豉湯,用淡豉、蔥白、桂枝、橘紅、半夏、赤苓、甘草。

白話文:

腫脹

想用清熱的方法來驅除邪氣嗎?邪氣還沒退去,正氣反而更加虛弱,腫脹反而更加嚴重。想用清補兼施的方法嗎?但補益的效果沒看到,反而損耗的更厲害,即使有像扁鵲一樣的名醫,也沒辦法施展醫術啊!所以患這種病的人,有的雖然脾虛,但體內真氣還在,沒有滯留的邪熱;有的雖然腹脹,但邪熱不嚴重,還有機會可以治療。這時應該以補養元氣為主,稍微兼顧消食導滯,其次再清肺。氣機不順暢的就疏通行氣,痰濕積滯的就化痰利濕,用中和調養的方法,或許可以救治。

蠱脹,是另一種疾病,不能把蠱脹和鼓脹混淆。蠱脹是由於脾胃濕熱積聚,或是體內有瘀血造成的。人肚子裡的蛔蟲,雖然能幫助消化食物,但數量過多就會導致疾病,更何況像是疰(zhù)疳(gān)勞等寄生蟲,種類繁多,都能使人心腹脹痛。治療時應該補養脾胃,同時輔助消食導滯。或是因為跌打損傷、用力過度,導致體內瘀血而引起的脹痛,也應該補養脾胃,同時輔助活血化瘀、促進新組織生長。

所謂的「蠱」,就像蟲子蛀蝕、損壞東西一樣。蠱脹的脈象與鼓脹的脈象相反。蠱脹的脈象一定是實的,而鼓脹的脈象一定是虛的。蠱脹和鼓脹的形狀也不同。蠱脹,用手按壓腹部,放手時腹部會馬上彈起,因為它是蟲血積聚而形成的實證;鼓脹,用手按壓腹部,會凹陷而難以彈起,因為它是氣滯而形成的虛證。

脈象

如果脈象沉,表示體內有水,身體腫脹沉重是水病。如果脈象浮散,就表示病情危險。

鼓脹的病人,如果脈象洪大有力,是陽證出現陽脈,比較容易治療。如果脈象短小細澀,是陰證出現陰脈,就比較難治療。

醫案

一位姓陶的朋友,因為得了傷寒,被醫生誤治,病情危急。我用大劑量的人參、附子、熟地黃才把他救回來。他病好後喜歡喝酒,突然腳部、大腿都腫了起來,腫脹蔓延到腹部,按壓時就像敲鼓一樣,堅硬而有彈性。因為他之前生病傷了中氣,最近又因為喝酒過度,導致濕氣過重,必須用腎氣湯才能治療。連續服用幾次都沒有效果。分析他前後的病因,本來就屬於脾腎大虛,現在又用利水滲濕的方法,難免會減弱補益的力量。因此我停止使用利水藥,專門使用人參、附子和理陰煎,加上白朮一起服用。服用三劑後,腳部的腫脹開始消退,服用二十劑後,腹脹就完全消失了。

從此以後,凡是治療虛弱的病人,我都用這種方法,沒有一個不見效的,可見好的方法之中還有更好的方法,關鍵在於用藥的人如何運用。順應病因來治療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一位鄰居的女子到藥鋪去,看到曬著的巴豆,她的父親誤以為是松子仁,就給她吃了一粒。她嚼了一下發現味道很辣,就馬上吐了出來,但已經吞下半粒了。過了一會兒,她開始腹瀉十幾次,第二天肚子和全身都腫脹起來,什麼都吃不下。有人認為應該用黃連、綠豆來解毒,用四苓散、五皮散來利水。

我說:大瀉之後,一定是身體極度虛弱,怎麼能再用苦寒的藥物來損傷脾胃呢?況且腹瀉之後,還有什麼水可以利呢?我只用獨參湯和溫胃飲來培補脾氣,服用幾劑就恢復健康了。既然已經大瀉,為什麼反而會腫脹成這樣?因為身體極度虛弱、受寒,才導致腫脹,很多情況都是這樣。

一個小孩陰囊腫大,陰莖皮膚光滑腫脹像水泡一樣,醫生用利濕行氣的方法沒有效果。我診斷他的脈象是濡緩無力,說:脈象緩弱無力,是氣虛的表現。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,氣化功能在此產生,氣虛不能氣化,治療應該用升陽補氣的方法。我用人參作為君藥,黃耆、白朮、茯苓作為臣藥,牛膝、升麻、陳皮作為佐藥,甘草梢作為使藥。服用後腫脹消退,皮膚皺縮,病就好了。

有一個人患水腫一個多月,頭、臉、腹部、背部、四肢、陰囊都腫了,腹部出現青筋,皮膚像熟透的李子一樣,脈象沉細。他服用健脾利水的藥物,小便反而不利。我說:利水沒有效果,這是風水病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出汗時遇到風,汗液不能內入,也不能外泄,停留在皮膚腠理之間,就叫做風水。水腫不利,實際上是因為有風,風邪去除,水腫自然會消退。我為他調配了加味蔥豉湯,用了淡豆豉、蔥白、桂枝、橘紅、半夏、赤茯苓、甘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