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·雜證匯參 (29)

1. 小便

(《景岳全書》)

主五液者,腎也。腎氣虛而受擾,則無力以化液,而邪火遂乘襲之,以致溲少澀滯。標熱雖由膀胱,本虛實在於腎。宜補腎以益其虛,而從溫以化其氣,則腎源有滋,小水自利,以此驗腎氣之來復也。○水雖滲於膀胱,而泌別之者小腸也。小腸有熱,能移及膀胱,小腸為火腑,而本之於心,但使心氣通,則小腸之火自降,無熱可移,源澄而流自清也。(程郊倩)

陰虛小便短少,澀滯癃閉,不可見有實勢,便用利藥,此由下焦元陰之氣衰弱,不能運化故也。宜大補元陰,其溺自通。若氣虛與痰隔中焦,氣滯於下及濕熱而然者,不在此例。(羅赤誠)

用補中益氣湯,小便不利加牛膝。用六味地黃丸,小便不利加車前。(周慎齋)

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何謂氣化?津液乃氣所化也。蓋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譬之蒸物,湯氣上熏釜甑,遂有液而下滴,此脾氣熏蒸肺葉,所以遂能通調水道而輸膀胱也。

故小便不通之證,審系氣虛而水涸者,利之益甚,須以大劑人參少佐升麻,則陽升陰降,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,自然通利矣。○丹溪云:小便不通,有屬氣虛、血虛,有屬實熱、痰氣閉塞,皆宜吐之以提其氣,氣升則水自降。蓋氣承載其水者也。氣虛用參、朮、升麻等,先服後吐;血虛用四物湯,或芎歸湯,先服後吐;痰多用二陳湯,先服後探吐之;痰氣閉塞,用二陳湯加香附、木通,先服後探吐之。或問以吐法通小便,理將安在?曰:取其氣化而已。

(《證治準繩》)

《經》云:至陰虛,天氣絕;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夫腎肝在下,地道也;心肺在上,天道也;脾胃居中,氣交之分也。故天之陽絕而不安於地者,則白露不下;在上之陽不交於陰,則在下之陰無以為化,水道其能出乎?此上焦之氣化也。仲景曰:衛氣行,則小便宣通。又曰:脾病則九竅不通,此中焦之氣化也。

東垣云:在下之陰虛,在上之陽盛,致腎氣不化,必宣其陽而舉之,則陰可得而平也。故丹溪曰:吾以吐法通小便,譬如滴水之器,上竅閉則下竅無以自通,必上竅開而下竅之水出焉。然升提止可施於涓滴不通者,若溺澀短少,或淋漓作痛者,非所宜也。由《經》言及諸論觀之,未有不主於氣化者,不審乎此,轉行疏利之劑求功,多見其不知量也。(《張氏醫通》)

氣虛而小便不通者:《經》曰:膀胱者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氣虛則不能化,故不通也。血虛而小便不通者:蓋血即津液之屬,血虛即津液乾燥而溺道不利,故不通也。此與痰氣閉結於下者,虛實之情不同。丹溪皆用吐法,乃急則治其標也。然氣虛血虛,以虛為本,虛則必補之而後可。

白話文:

小便

腎臟主導體內各種液體的運行。如果腎氣虛弱而受到干擾,就會沒有力量將液體化為尿液,邪火也趁機侵入,導致小便量少、排尿不暢。雖然小便不暢的表面原因在膀胱,但根本原因是腎虛。應該補腎來增強腎的功能,並用溫藥來幫助腎氣化生,這樣腎的源頭得到滋養,小便自然就會順暢,這也顯示腎氣正在恢復。

雖然水液滲入膀胱,但將水液分清泌濁的是小腸。如果小腸有熱,熱可以傳到膀胱。小腸屬火性臟腑,本源於心臟,只要心氣暢通,小腸的火就會自然下降,沒有熱可以傳導,水的源頭清澈,流出來的自然也就清澈。

陰虛導致的小便短少、排尿困難、甚至閉塞不通,不能把它當成實證而使用利尿藥。這是由於下焦的元陰之氣衰弱,無法運化水液所致,應該大補元陰,小便自然就會通暢。如果是氣虛、痰阻於中焦,或氣滯於下焦,或是濕熱導致的排尿困難,就不屬於這種情況。

可以用補中益氣湯,如果小便不通可以加牛膝;用六味地黃丸,小便不通可以加車前子。

膀胱是主管水液的官,儲藏體內的津液。透過氣化作用,才能將津液排出。所謂氣化,是指津液是氣所轉化的。食物進入胃後,精氣會遊溢而出,上輸送到脾臟。脾氣會將精氣散發,再往上歸於肺臟。肺臟通暢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,水精會散佈全身,經脈才能正常運行。就像蒸煮東西,蒸氣向上熏蒸鍋子,就會有液體往下滴落一樣,這是脾氣熏蒸肺臟,所以才能夠疏通水道,將水液輸送到膀胱。

所以,小便不通的狀況,如果確定是氣虛導致水液枯竭,使用利尿藥只會更糟糕。必須用大量的人參,稍加升麻輔助,讓陽氣上升,陰氣下降,就像地氣上升為雲,天氣下降為雨一樣,小便自然就會通暢。

明代名醫朱丹溪說,小便不通有的是因為氣虛、血虛,有的是因為實熱、痰氣阻礙,這些情況都可以用催吐的方法來提昇氣機,氣機上升,水液自然就會下降。這是因為氣能承載水液。氣虛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藥,先服用再催吐;血虛可以用四物湯或芎歸湯,先服用再催吐;痰多可以用二陳湯,先服用再催吐;痰氣閉塞,可以用二陳湯加香附、木通,先服用再催吐。有人問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小便不通的道理何在?回答說:是為了促進氣化。

《內經》說:陰氣虛弱到極點,則天上的陽氣不能下降;陽氣強盛到極點,則地上的陰氣不足。腎和肝位於下焦,屬於地道;心和肺位於上焦,屬於天道;脾胃位於中焦,是天地之氣交會的地方。所以,天上的陽氣衰竭而不能與地上的陰氣結合,則地上的陰氣就無法化生水液,水道又怎麼能暢通呢?這是上焦的氣化。張仲景說,衛氣運行,小便才能順暢。又說,脾病會導致九竅不通,這是中焦的氣化。

元代名醫李東垣說,如果下焦陰虛,上焦陽盛,導致腎氣不能化生水液,必須宣發陽氣來帶動陰氣,這樣陰陽才能平衡。所以朱丹溪說,我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小便不通,就像一個滴水的器具,如果上面的孔堵塞,下面的孔就無法出水,必須疏通上面的孔,下面的水才能流出。然而,升提之法只適用於小便完全不通的情況,如果是小便澀滯短少,或是小便淋漓作痛,就不適合使用這種方法。從《內經》和各家論述來看,無不強調氣化的作用,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,反而使用疏利之劑,那是完全不瞭解病情的。

氣虛導致小便不通的,《內經》說,膀胱儲藏津液,氣化作用才能排出。氣虛則無法氣化,所以小便不通。血虛導致小便不通的,因為血是津液的一部分,血虛就會津液乾燥,排尿的管道不暢通,所以小便不通。這與痰氣阻滯於下焦的情況不同,氣虛血虛是虛證,痰氣阻滯是實證。朱丹溪使用催吐的方法是為了應急,是治標的方法,但氣虛血虛是以虛為本,必須先補虛才能解決根本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