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30)
卷九·雜證匯參 (30)
1. 小便
夫以參、朮、四物調其真氣而吐之,誠可以通其溺,而其本之虛,豈參、朮、四物頃刻下咽,遂能補益之耶?吾恐病根猶在,不久必復作矣。愚意以為若果氣虛血虛,必用補氣補血之藥,使其氣盛而施化,血生而津潤,其便自通,不必探吐可也。果宜吐者,必須先吐,俟其溺通,繼服補劑,庶可平復,非如痰氣閉結者但吐之而可已。
此丹溪未盡之意,予故表而出之。(《醫學統旨》)
不禁頻數
《靈樞》言: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,其病虛則欠缺,小便遺數。肺為上焦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腎上連肺,兩臟是子母也,母虛子亦虛。東垣云:小便遺失,肺金虛也。以參、耆補之,不愈,當責之腎。《經》曰:膀胱不約為遺溺。仲景云:下焦不歸則遺溲。蓋下焦在膀胱上口,主分別清濁。
下焦不歸,其部不能約制溲便,故遺溺。大抵天暖衣厚則多汗,天冷衣薄則多溺。至於不禁,虛寒之甚,非八味丸不效,如菟絲子丸、鹿茸散、二氣丸,俱可選用。(《趙氏醫貫》)
小便頻數者,只是裡氣不守,頻而復少,五液虛而注下,此精氣、津液、血脈內奪之病,莫謂點滴無多,不成臟腑之漏卮也,其責不僅玉關。直從十全大補湯,補氣還神,補神還精。固知斷鰲以補地者,須是煉石以補天也。(程郊倩)
人之漩溺,藉心腎二氣之傳送。蓋心與小腸為表裡,腎與膀胱為表裡,若心腎氣衰,陽道不運,則傳送失度,必有遺溺失禁之患,治宜溫補下元,清心寡慾。(薛立齋)
按:遺溺,遺失也。夢中遺失,醒而後覺,童稚多有之,大人少有也。夫童稚陽氣尚微,不甚約束,好動而魂遊,故夜多遺失。古方多用暖藥,乃溫養陽氣之意。曾見數人,二、三十歲猶遺失不止,後皆無子,洵非下元虛寒所至與?(孫一奎)
睡則遺尿,責之腎虛。所以嬰兒脬氣未固,老人下元不足,多有此證。在嬰兒挾熱者居多,在老人挾寒者居多。治宜大菟絲子丸,豬脬煎湯送下。(《醫學六要》)
熱甚,客於足厥陰之經,廷孔鬱結,則神無所依,故漩溺遺失,不能收禁也。(《原病式》)
凡人患陰虛之病而小便頻數者,此由相火暗動故也,勿以為虛寒而用參、耆、桂、附,只宜大補真陰,其便自調。(羅赤誠)
小便不禁或頻數,古方多以為寒,而用溫澀之藥,殊不知此證陰虛屬熱者居多。蓋火邪妄動,水不得安,故不能收禁而頻數也。是以老人多頻數者,由於膀胱血少,陽火偏旺也。治法宜滋腎之真陰,補膀胱津液為主,佐以收澀之劑,六味丸加麥冬、五味子之類,不可用溫藥也。(王節齋)
按:節齋此論,亦是概言老人下元虛憊,氣弱不能乘載其水,故頻數不禁。必如河間、節齋所云,癃閉已主於熱,不禁又主於熱,是無虛寒之證也,何古有溫補之法,《經》有寒虛之文耶?不若以小便頻而清白長者為寒,頻而黃赤澀者為熱,及脈之洪數、有力無力、或滑或澀而參驗之,始無差誤。○不禁,謂無禁約,小便多而頻,不計遍數也。
白話文:
小便
用人參、白朮和四物湯來調整身體的真氣,使其能夠吐出(指用藥後,透過嘔吐來排泄病邪),這確實可以疏通小便,但問題的根本在於虛弱,難道靠人參、白朮和四物湯短時間的服用就能夠補益身體嗎?我擔心病根還在,不久就會復發。我的想法是,如果真的是氣虛血虛,就必須用補氣補血的藥物,讓氣血充足而能夠發揮作用,使身體產生津液而滋潤,這樣小便自然就會通暢,不一定要用嘔吐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真的適合用嘔吐的方法來治療,也必須先用嘔吐法,等到小便通暢後,再服用補益的藥物,這樣才能使身體康復,不像痰氣阻塞的人,只要用嘔吐的方法就能痊癒。
這是朱丹溪沒有完全表達的意思,所以我把它說出來。
小便不禁、頻數
《靈樞》說,手太陰肺經的別名叫做列缺,它的病症,虛弱時就會出現不足,小便會遺失或次數頻繁。肺屬於上焦,能夠調暢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,而腎臟向上連接肺臟,這兩個臟器是母子關係,母親虛弱,兒子也會虛弱。李東垣說,小便遺失,是肺金虛弱的緣故。用人參、黃耆來補,如果沒有效果,就要考慮是腎的問題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膀胱失去約束能力就會遺尿。張仲景說,下焦不能固攝就會遺尿。下焦在膀胱的上口,主要負責分辨清濁。
下焦不能固攝,其部位就不能控制小便,所以會遺尿。一般來說,天氣暖和衣服穿得厚,就容易出汗;天氣冷衣服穿得薄,就容易小便。至於小便失禁,這是虛寒非常嚴重的情況,不是用八味丸就沒有效果,像是菟絲子丸、鹿茸散、二氣丸,都可以選擇使用。
小便次數頻繁,只是因為體內的氣無法固攝,所以小便次數多而量少,這是因為身體五液虛少而向下滲漏,屬於精氣、津液、血脈內耗的疾病。不要認為小便量少就不重要,這是臟腑功能漏失的表現,它的責任不僅僅在於泌尿系統。應該直接用十全大補湯來補氣養神,補神而養精。這就像要用斷掉的鰲足來補地,必須用煉製的石頭來補天一樣的道理。
人排泄小便,是藉由心腎二氣的傳送作用。心與小腸互為表裡,腎與膀胱互為表裡。如果心腎的氣衰弱,陽氣運行不順暢,就會造成傳送失常,一定會出現遺尿失禁的毛病。治療應該以溫補下焦元氣,清心寡慾為主。
按語:遺尿,就是遺失小便的意思。在睡夢中遺失,醒來後才知道,這種情況小孩子比較常見,大人比較少見。小孩子的陽氣還不強盛,約束能力不強,喜歡動來動去,所以晚上容易遺尿。古代的方劑多用溫補藥物,是為了溫養陽氣。我曾見過一些人,二、三十歲還遺尿不止,後來都生不出小孩,難道不是因為下元虛寒造成的嗎?
睡覺時遺尿,要歸咎於腎虛。所以嬰兒的膀胱功能還不穩固,老人的下元不足,都容易有這種症狀。嬰兒多是因為夾雜熱邪,老人則多是因為夾雜寒邪。治療應該使用大菟絲子丸,用豬膀胱煎湯送服。
熱邪太盛,侵襲足厥陰肝經,使得排尿的孔道鬱結,就會導致精神無法固攝,所以小便會遺失,無法控制。
凡是陰虛的病人,出現小便頻數的情況,是因為相火暗中妄動的緣故。不要以為是虛寒而用人參、黃耆、桂枝、附子,應該大補真陰,小便自然就會調理正常。
小便失禁或次數頻繁,古代的方劑大多認為是寒症,而使用溫澀的藥物,卻不知道這種病症,陰虛屬於熱症的情況比較多。因為火邪妄動,水液無法安穩,所以不能控制而頻繁小便。因此,老人小便頻數,是因為膀胱血液不足,陽火偏盛的緣故。治療方法應該以滋養腎臟的真陰,補充膀胱津液為主,輔以收澀的藥物,例如六味丸加麥冬、五味子之類的藥材,不可以服用溫熱的藥物。
按:王節齋的這種論述,也是在概括說明老人下焦虛弱衰憊,氣不足以承載水液,所以才會頻繁失禁。如果都像劉完素、王節齋所說,小便不通主要歸咎於熱,失禁也歸咎於熱,那麼就沒有虛寒的證型了嗎?為什麼古人有溫補的方法,《黃帝內經》也有虛寒的記載呢?不如根據小便頻繁而清澈量多的是寒症,頻繁而黃赤澀痛的是熱症,以及結合脈象的洪數、有力無力、滑或澀等情況來綜合判斷,這樣才不會有差錯。失禁,就是沒有約束力,小便多而頻繁,次數不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