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28)
卷九·雜證匯參 (28)
1. 小便
《經》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氣化出焉。又曰: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蓋人身所化之物,惟溺為多,以其為濕蒸之氣醞釀而成。若大腸所出,則物之渣滓耳,非所化也。若腎之精,肝之淚,肺之涕,心之汗,則又各乘所感而出,非氣化所出者也。是以化物獨屬膀胱之溺。余常深察之,膀胱一臟,不獨化和氣為物而溺出,亦化病氣為物而溺出之。
凡病氣重,則小便必澀;病氣蘇,則便溺漸通。人之一身,能泄病氣,無如膀胱也。膀胱之水泄,則脾土實,脾土實,則肺金清而心火降,百骸自理矣。是故養生則以實脾為樞,治病則疏膀胱為樞。
癃閉
小便不利有三,不可概論。若津液偏滲於腸胃,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者一也,治宜分利。若熱搏下焦,津液因而不行者二也,滲泄則愈。若脾胃氣澀,不能通利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三也,可順其氣,令施化而出。(羅謙甫)
治秘之道有三:一曰肺燥不能生水,故用二苓、澤瀉之甘淡以泄肺而生水;一曰脾濕不能升精,故用白朮之苦溫以燥脾而升精;一曰膀胱無陽不能化氣,故用肉桂之辛熱以溫膀胱而化氣。使水道通利,則上可以止渴,中可以去濕,下可以泄邪熱也。有真陰虛者,須六味湯以補腎水;真陽虛者,須八味丸以補腎火。
至於轉胞喘急欲死,不問男女孕婦產後,急用八味丸料煎飲,緩則不救。或疑桂、附辛熱,不敢輕用,豈知腎氣虛寒,水寒冰凍之義,得熱則流通,舍此更有何物能直達膀胱,而使雪消春水來耶?(陳來章)
熱在上焦氣分,便閉而渴,乃肺中伏熱不能生水,膀胱絕其化源,宜用淡滲之藥,瀉火清金,滋水之化源。熱在下焦血分,便閉而不渴,乃真水不足,膀胱乾涸,無陰則陽無以化,宜用苦寒之藥,滋腎與膀胱之陰,而陽自化,小便自通。(李東垣)
凡癃閉之證,其因有四,最當辨其虛實。有因火邪結聚小腸膀胱者,此以水泉乾涸,而氣門熱閉不通也。有因熱居肝腎者,則或以敗精,或以槁血,阻塞水道而不通也。若此者,本非無水之證,不過壅閉而然。病因有餘,可清可利,是皆癃閉之輕證也。惟是氣閉之證,則為危候。
然氣閉之義有二:有氣實而閉者,有氣虛而閉者。夫膀胱為藏水之腑,而水之入也由氣以化水,故有氣斯有水;水之出也由水以達氣,故有水始有溺。《經》曰:氣化則能出矣。蓋有化而入,而後有化而出,無化而出,必無化而入也,是以其入其出,皆由氣化,此即本《經》氣化之義,非單以出者言氣化也。然則水中有氣,氣即水也;氣中有水,水即氣也。
凡病氣虛而閉者,必以真陽下竭,元海無根,水火不交,陰陽痞隔。所以氣自氣而氣不化水,水自水而水蓄不行。氣不化水,則水腑枯竭者有之;水蓄不行,則浸漬腐敗者有之。氣既不能化,而欲強為通利,果能行乎?陰中已無陽,而再用苦寒,能無甚乎?至若氣實而閉者,不過肝強氣逆,移礙膀胱,或破其氣,或通其滯,或提其陷而壅者自去。此治實者無難,而治虛者必得其化,為不易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膀胱是掌管水液排泄的官,氣化作用由此產生。」又說:「膀胱負責疏通和調節全身的水道,將水液下輸到膀胱。」人體轉化產生的物質中,尿液最多,因為它是濕熱之氣蒸騰醞釀而成的。大腸排出的則是食物殘渣,並非氣化產生的。腎的精、肝的淚、肺的涕、心的汗,則是各自受到刺激而產生的,不是氣化作用產生的。因此,只有膀胱的尿液才是氣化作用的產物。我常常深入觀察,發現膀胱不僅能將平和的氣轉化為尿液排出,也能將病邪之氣轉化為尿液排出。
當病邪之氣嚴重時,小便一定會不順暢;當病邪之氣減輕時,小便就會逐漸通暢。人體能排除病邪的,沒有比膀胱更重要的了。膀胱的水液能順利排出,則脾土功能會強健;脾土強健,則肺金會清肅而心火會下降,全身的機能就會恢復正常。因此,養生的關鍵是強健脾胃,治療疾病的關鍵是疏通膀胱。
小便不順暢
小便不順暢的原因有三種,不能一概而論。第一種是津液偏流到腸胃,導致大便腹瀉而小便澀少,治療方法應該是分利水濕。第二種是熱邪侵襲下焦,導致津液無法正常運行,治療方法應該是滲利水濕。第三種是脾胃氣機阻滯,無法疏通水道,使水液無法下輸到膀胱轉化,治療方法應該是順暢氣機,使水液得以轉化排出。(羅謙甫的觀點)
治療小便不順暢的方法有三種:第一種是肺燥不能產生水液,所以使用茯苓、澤瀉這些味甘淡的藥物來宣洩肺氣,以產生水液;第二種是脾濕不能上升精微,所以使用白朮這種味苦溫的藥物來燥濕健脾,以提升精微物質;第三種是膀胱陽氣不足,無法氣化水液,所以使用肉桂這種味辛熱的藥物來溫補膀胱,以促進氣化。使水道通暢後,就能夠向上止渴,中部去除濕氣,向下排泄邪熱。對於陰虛的人,需要用六味地黃丸來補益腎水;對於陽虛的人,需要用八味丸來補益腎火。
至於轉胞症導致呼吸困難、瀕臨死亡的情況,無論男女老幼、孕婦產後,都應該立即用八味丸的藥材煎藥服用,如果延誤就會無法挽救。有人可能懷疑肉桂、附子這些藥性辛熱,不敢輕易使用,卻不知道腎氣虛寒,就像水寒結冰一樣,需要溫熱才能流通,除了這些藥物,還有什麼藥物能夠直達膀胱,讓冰雪消融、春水流淌呢?(陳來章的觀點)
如果熱邪在上焦氣分,導致小便不暢並口渴,這是肺中潛伏的熱邪無法產生水液,膀胱失去了水液的來源。治療方法應該使用淡滲的藥物,瀉火清肺,滋養水液的來源。如果熱邪在下焦血分,導致小便不暢但不口渴,這是腎的真水不足,膀胱乾涸,沒有陰液就無法陽氣化生。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,滋養腎臟和膀胱的陰液,使陽氣自然化生,小便就能通暢。(李東垣的觀點)
凡是小便不通暢的疾病,原因有四種,最重要的是辨別虛實。有一種是因為火邪聚集在小腸和膀胱,導致水液乾涸,氣機閉塞不通。還有一種是因為熱邪停留在肝腎,導致敗壞的精液或乾枯的血塊堵塞水道而不通。這種情況並非沒有水液,只是因為阻塞而無法排出。病因是實邪有餘,可以清熱利濕,這些都屬於小便不通的輕症。只有氣機閉塞的情況,才是危險的徵兆。
氣機閉塞的原因有兩種:一種是氣實而閉塞,一種是氣虛而閉塞。膀胱是儲藏水液的腑,水液的進入是通過氣化作用轉化而來,所以有氣才有水;水液的排出是通過水液來推動氣機,所以有水才能排尿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氣化才能排出。」意思是先有氣的轉化作用才能使水液進入,然後才能有氣化作用使水液排出,如果沒有水液進入,就不會有水液的排出。因此,水液的進入和排出都依靠氣化,這才是《黃帝內經》氣化作用的真正含義,不是單指排出水液的過程。所以說,水中有氣,氣就是水;氣中有水,水就是氣。
凡是氣虛導致小便不通的,一定是真陽衰竭,腎中元氣沒有根基,導致水火不相交融,陰陽隔絕。所以氣機無法轉化水液,水液無法正常運行。氣機無法轉化水液,就會導致水液枯竭;水液無法正常運行,就會導致停滯腐敗。在氣虛無力的情況下,如果強行使用通利的方法,怎麼可能有效呢?如果陰液中已經沒有陽氣了,還使用苦寒的藥物,豈不是更加糟糕?至於氣實導致小便不通的,不過是肝氣過於強盛,阻礙膀胱,或是破壞了氣機,或是阻礙了氣機的運行,或是使氣機陷下而壅塞,只要疏通這些氣機,問題就能解決。治療實證並不困難,但治療虛證必須要促進氣化的功能,就不是那麼容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