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述》~ 卷九·雜證匯參 (27)
卷九·雜證匯參 (27)
1. 小便
經義
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○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○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。○水泉不止者,是膀胱不藏也。○有癃者一日數十溲,此不足也。○督脈起於小腹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廷孔,生病癃、痔、遺溺。○胞痹者,少腹膀胱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。
○脾痹者,夜臥則驚,多飲數小便。○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(《素問》)
三焦者,足少陰、太陽之所將,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(《靈樞》)
哲言
小便秘:小水全不出,少腹滿,膀胱燥也。小便少:小水出而不多,津液少也。小便難:小水點滴難出,莖中不痛。小便淋瀝:小水點滴而淋瀝,或痛。(《醫階辨證》)
閉者,小便不出,塞而不通是也;癃者,罷弱而氣不充,淋淋瀝瀝,點滴而出,或澀而疼,一日數十次或百次,俗名淋病是也。閉是急病,癃是緩病。遺溺者,睡夢中溺出,醒後方知是也;不禁者,日夜無度,頻頻而溺是也。(《赤水玄珠》)
小便熱則不通,冷則不禁。熱甚者閉而絕無,熱微者難而僅有。(《仁齋直指》)
有心腎不交,陰陽不通而內關外格者;有熱結下焦,壅塞胞內而氣道澀滯者;有肺中伏熱,不能生水而氣化不施者;有脾經濕熱,清氣鬱滯而濁氣不降者;有痰涎阻結,氣道不通者;有久病汗多,津液枯耗者;有肝經恚怒,氣閉不通者;有脾虛氣弱,通調失宜者。(《證治匯補》)
不能小便一證,非寒結膀胱,即熱逼膀胱,辨證全在少腹;如不能便而痛者為熱,不痛者為寒。(《己任編》)
小腸有氣,小便脹;小腸有血,小便澀;小腸有熱,小便痛。俱禁用補藥,蓋氣得補而愈脹,血得補而愈澀,熱得補而愈盛。(《醫統》)
膀胱雖曰津液之腑,至於受盛津液,則又有脬而居膀胱之中焉。故《內經》曰:脬移熱於膀胱。(《靈樞》)曰:膀胱之脬薄以濡。《類纂》曰:膀胱者,脬之室也。夫脬之居於膀胱,有上口無下口,津液既盛於脬,無由自出,必因氣化而後漸漬浸潤於脬外,積於脬下之空處,遂為尿,以出於前陰也。
若曰脬下無空處,則人尿急時,至廁安能即出?惟積滯脬下之空處,而不可再容,故急,急則至廁即出矣。(李東垣)
氣為水母,必太陽之氣化,而膀胱之溺始出,是水道固藉無形之氣化,不專責有形之州都矣。然水者陰也,氣者陽也,氣為陽之根源,而火為陽之徵兆,所以氣有餘便成壯火而為邪熱。壯火上行三焦,則傷太陽之氣;邪熱下入膀胱,則涸州都之津。火勝則水虧,理固然也。夫五臟之水火皆生於氣,故少火生氣,而氣即為水,水精四布,下輸膀胱,源清則流潔矣。
如壯火食氣,則化源無藉,乃成癃閉、淋澀、膏淋、豆汁、砂石、膿血,而水道為之不利矣。總由化源之不清,非關決瀆之失職,若以八正、舟車、禹功、浚川等劑治之,五臟之陰虛,太陽之氣化絕矣。(柯韻伯)
白話文:
小便
經義
三焦是負責疏通水道的器官,是水液排出的通道。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,當氣化功能正常時,才能將津液排出。膀胱功能失調,會造成小便不暢(癃)或小便失禁(遺溺)。小便不停,表示膀胱無法固藏水液。小便不暢的人,一天可能會排尿數十次,這是因為腎氣不足。督脈起於小腹下骨頭中央,女性的督脈連接陰道口,這裡生病會導致小便不暢、痔瘡、小便失禁等問題。如果小腹膀胱部位按壓會感到內部疼痛,像被熱水燙一樣,小便不順暢,這是胞痹的表現。
脾痹的症狀是晚上睡覺時容易驚醒,而且會多喝水、多小便。中氣不足的人,排尿和排便都會出現異常。《素問》認為三焦是足少陰和太陽經所主導的區域,如果三焦功能太強就會造成小便不暢,功能虛弱則會造成小便失禁。
哲言
小便秘:指小便完全排不出來,小腹脹滿,這是因為膀胱太乾燥。小便少:指小便有排出但量很少,這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。小便難:指小便一點一點地難以排出,但陰莖並不疼痛。小便淋瀝:指小便一點一滴地滴落,或是伴隨疼痛。《醫階辨證》將這些小便問題做了歸納。
閉是指小便完全排不出來,堵塞不通;癃是指膀胱功能衰弱,氣不足,小便淋漓不盡,一點一滴地排出,或是排尿困難且疼痛,一天排尿數十次甚至上百次,俗稱淋病。閉是急性病,癃是慢性病。遺溺是指在睡夢中不自主排尿,醒來才知道;不禁是指不分白天黑夜,頻繁排尿。《赤水玄珠》對這些症狀做了詳細解釋。
小便發熱則會不通,發冷則會失禁。熱症嚴重者會小便完全排不出,熱症較輕者則排尿困難。《仁齋直指》指出小便與寒熱的關係。
心腎不交、陰陽不通,會導致體內氣機不暢;熱邪結在下焦,壅塞膀胱,導致氣道阻塞;肺中有伏熱,無法生成津液,影響氣化功能;脾經有濕熱,清氣無法上升,濁氣無法下降;痰液阻礙氣道暢通;久病汗多,津液耗竭;肝經鬱怒,氣機阻塞不通;脾虛氣弱,導致通調失常。《證治匯補》認為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小便異常。
不能排尿的原因,不是膀胱寒冷結滯,就是熱邪逼迫膀胱,判斷的關鍵在於少腹。如果不能排尿且伴隨疼痛,就是熱症;如果沒有疼痛,則是寒症。《己任編》說明了寒熱的鑑別。
小腸有氣,會導致小便時腹脹;小腸有血,會導致小便澀滯;小腸有熱,會導致小便疼痛。這些情況都不能使用補藥,因為補藥會使脹氣更嚴重、使血更澀、使熱更盛。《醫統》點明了小便與小腸的關係。
膀胱雖然是儲藏津液的器官,但真正儲藏津液的是膀胱內部的「脬」。《內經》說「脬移熱於膀胱」、「膀胱的脬很薄而且濕潤」。《類纂》則說「膀胱是脬的居室」。脬的構造是上面有開口,下面沒有開口,津液積存在脬中,必須藉由氣化作用,才能逐漸滲透到脬的外面,聚集在脬下方的空隙中,形成尿液,再從前陰排出。
如果說脬的下方沒有空隙,那麼人想排尿時,怎麼可能立刻排出?正是因為尿液累積在脬下方的空隙,無法再容納,人才會感到尿急,一到廁所就能立刻排出。李東垣認為排尿的機制是如此。
氣是水的根源,必須藉由太陽之氣的氣化作用,膀胱的尿液才能排出,因此水道的通暢不僅靠有形的膀胱,更要靠無形的氣化作用。水是陰性的,氣是陽性的,氣是陽的根本,火是陽的表現。氣太盛就會變成壯火,進而成為邪熱。壯火上行到三焦,會損傷太陽之氣;邪熱下入膀胱,會耗竭膀胱的津液。火盛則水虧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五臟的水火都源自於氣,所以少火可以產生正氣,而氣就是水,水精四處分布,輸送到膀胱,源頭清淨,流出的水液也就會乾淨。
如果壯火耗損了正氣,水的來源就會枯竭,就會形成小便不暢、淋澀、膏淋、豆汁尿、砂石尿、膿血尿等疾病,導致水道不通暢。這些都是因為水的源頭不清淨,並非膀胱本身失職。如果用八正散、舟車丸、禹功散、浚川散等藥物來治療,反而會損傷五臟的陰氣,耗竭太陽的氣化功能。柯韻伯說明了小便異常的根本原因以及不當治療的後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