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杏軒

《醫述》~ 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·方藥備考 (14)

1. 傷寒方論

以二證相較:陽浮見寒之輕,浮緊見寒之重;汗出見寒之輕,不汗出見寒之重;嗇嗇、淅淅見風寒之輕,翕翕見發熱之輕,發熱惡寒覺寒熱之俱重;鼻鳴見風之輕,身疼見風之重;自汗乾嘔見煩之輕,不汗煩躁見煩之重也。言傷寒之脈證有二:一曰太陽病,或未發熱,或已發熱,必惡寒、體痛、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曰傷寒。一曰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。

以二證相較:微惡寒見必惡寒之重,體痛覺攣急之輕;自汗出、小便數、心煩,見傷寒之輕;或未發熱,見發熱之難;必先嘔逆,見傷寒之重;脈浮見寒之輕,陰陽俱緊見寒之重。中風傷寒,各有輕重如此。今人必以傷寒為重,中風為輕,但知分風寒之中傷,而不辨風寒之輕重,於是有傷寒見風、中風見寒之遁辭矣。合觀之,則不得以脈緩自汗為中風定局,更不得以脈緊無汗為傷寒而非中風矣。

要知仲景憑脈辨證,只審虛實。不論中風、傷寒,脈之緊、緩,但於指下有力者為實,脈弱無力者為虛;不出汗而煩躁者為實,汗出多而煩躁者為虛;證在太陽而煩躁者為實,證在少陰而煩躁者為虛。實者可服大青龍;虛者便不可服。此最易曉也。要知仲景立方,因證而設,不專因脈而設。

大青龍湯,為風寒在表而兼熱中者設,不專為無汗而設。故中風而煩躁者可用,傷寒而煩躁者亦可用。蓋風寒本是一氣,故湯劑可以互投。論中有中風、傷寒互稱者,如大青龍是也;有中風、傷寒並提者,如小柴胡是也。仲景細審脈證而施治,何嘗拘拘於中風、傷寒之名是別乎?○大青龍諸證,全是麻黃,有喘與煩躁之別。

喘者,是寒鬱其氣,升降不得自如,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氣;煩躁是熱傷其氣,無津不能作汗,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。○麻黃證,熱全在表。桂枝之自汗,大青龍之煩躁,皆兼乎裡熱。仲景於表劑中,便用寒藥以清裡。自汗是煩之兆,煩是躁之徵。汗出,則煩得外泄,故不躁,宜用微寒酸苦之味以和之;汗不出,則煩不得泄,故躁,宜用大寒堅重之品以清之。夫芍藥、石膏,是里藥入表劑中。

今人不審表中有里,因生疑畏,當用不用,至熱並陽明,而斑黃狂亂髮矣。仲景於太陽經中,用石膏以清胃火,是預保陽明之先著;加薑、棗以培中土,又慮夫轉屬太陰矣。○兩青龍,俱兩解表裡法。大青龍治裡熱,小青龍治裡寒。故發表之藥同,而治里之藥殊也。○大青龍之點睛,在「無汗煩躁,無少陰證」二句。

○大青龍名重劑,不特少陰傷寒不可用,即太陽中風亦不可輕用也。脈浮緊、汗不出,是麻黃證,不可與桂枝湯,以中有芍藥能止汗也。脈浮弱、自汗出,是桂枝證,不可與大青龍,以中有麻黃、石膏故也。(柯韻伯)

白話文:

比較兩種病症:陽浮脈象代表寒邪較輕,浮緊脈象代表寒邪較重;有出汗代表寒邪較輕,不出汗代表寒邪較重;輕微的惡寒、怕冷代表風寒較輕,發熱時身體感覺發熱代表發熱較輕,發熱又怕冷感覺寒熱交織代表病情較重;鼻塞鼻鳴代表風邪較輕,身體疼痛代表風邪較重;有自汗又想吐代表煩躁較輕,沒有出汗又煩躁代表煩躁較重。

關於傷寒的脈象和症狀,有兩種情況:一種是太陽病,可能還沒發熱,也可能已經發熱,一定會有怕冷、身體疼痛、想吐的症狀,脈象陰陽兩脈都緊的,稱為傷寒。另一種是傷寒脈象浮,自己會出汗,小便次數多,心煩,稍微怕冷,腳部肌肉抽筋。

比較這兩種情況:稍微怕冷代表一定怕冷較輕,身體疼痛代表肌肉抽筋較輕;自汗、小便次數多、心煩,代表傷寒較輕;可能沒發熱,代表發熱較難;一定會想吐,代表傷寒較重;脈象浮代表寒邪較輕,陰陽兩脈都緊代表寒邪較重。中風和傷寒,各有輕重之分。現在的人都認為傷寒較重,中風較輕,只知道區分風寒所傷,卻不知道風寒的輕重,所以才會有傷寒看起來像風邪,中風看起來像寒邪的錯誤觀念。綜合來看,就不能把脈象緩、有自汗看作是中風的固定表現,也不能把脈象緊、沒出汗看作是傷寒而不是中風。

要知道張仲景是根據脈象辨證,只看虛實。不論中風或傷寒,脈象緊或緩,只要指下感覺有力就是實證,脈象微弱無力就是虛證;不出汗而煩躁是實證,出汗多而煩躁是虛證;病在太陽經而煩躁是實證,病在少陰經而煩躁是虛證。實證可以服用大青龍湯,虛證就不能服用。這道理最容易理解。要知道張仲景開藥方,是根據證狀而設,不是單純根據脈象而設。

大青龍湯,是為風寒在表又兼有裡熱的人所設,不是專為沒有出汗的人所設。所以中風而煩躁的人可以用,傷寒而煩躁的人也可以用。因為風寒本來就是同一種邪氣,所以藥方可以互相使用。醫書中有時將中風、傷寒互稱,比如大青龍湯就是這樣;有時將中風、傷寒並提,比如小柴胡湯就是這樣。張仲景仔細審查脈象和症狀來用藥,哪裡會拘泥於中風、傷寒的名詞區分呢?大青龍湯的各種症狀,都與麻黃相關,只是在喘和煩躁方面有所區別。

喘是寒邪鬱積使氣機升降不順暢,所以多用苦杏仁來降氣;煩躁是熱邪傷了氣,因為沒有津液所以無法出汗,所以特別加入甘味的石膏來生津。麻黃證,熱邪完全在表。桂枝湯的自汗、大青龍湯的煩躁,都兼有裡熱。張仲景在解表的藥方中,就用寒涼藥來清除裡熱。自汗是煩躁的徵兆,煩是躁動的先兆。出汗了,煩躁就能向外發散,所以不躁動,適合用微寒酸苦的藥味來調和;不出汗,煩躁就無法發散,所以躁動,適合用大寒重劑來清除。芍藥、石膏,是屬於裡藥,但用在解表的藥方中。

現在的人不了解表證中有裡證的道理,就產生疑惑和害怕,該用藥的時候不用,導致熱邪進入陽明經,出現斑疹、發黃、狂亂的症狀。張仲景在太陽經的藥方中,用石膏來清除胃火,是預先防範陽明經發病的做法;加入生薑、大棗來培補中土,又是考慮到疾病可能轉到太陰經的預防方法。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,都是表裡雙解的方法。大青龍湯治療裡熱,小青龍湯治療裡寒。所以解表的藥相同,而治療裡證的藥物不同。大青龍湯的關鍵,在於「無汗煩躁,無少陰證」這兩句話。

大青龍湯是藥力較強的藥劑,不只是少陰傷寒不能用,即使是太陽中風也不能輕易使用。脈象浮緊、不出汗,是麻黃證,不能用桂枝湯,因為桂枝湯中有芍藥會止汗。脈象浮弱、自汗出,是桂枝證,不能用大青龍湯,因為大青龍湯中有麻黃、石膏。